《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陈其荣廖文武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实业家诺贝尔一生潜心研究炸药,取得350多项发明专利,建立90多家企业和公司,积聚了巨额资产。1895年11月27日,他临终前在巴黎签署了足以使他名闻遐迩、永垂千古的遗嘱。由诺贝尔捐助巨额资产而创立的这项自然科学奖,简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即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生理学等四个奖项)就此诞生。该奖自1901年12月10日开始颁发以来,已经走过了111年的历史。 它是世界上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自然科学奖项。诺贝尔奖彰显了20世纪以来原创性的重大研究成果,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与趋势,展示出一幅科学世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极大地影响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进步,对世界科学发展与繁荣和人类文明社会的推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为人们以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开展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宝库。 每逢诺贝尔奖颁奖时,总会触动国人敏感的神经。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越来越成为我国学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学者开始以STS(指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或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视野探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他们探讨和提出了诸如“诺贝尔奖蕴含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诺贝尔奖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同时段获奖的国别分布,反映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和“中国无缘诺贝尔奖的多层面讨论与分析”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诺贝尔奖研究的STS理论。新书《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的两位作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其荣教授和研究生院廖文武教授从多年的关注与积累中,以STS的学术视角,紧密联系和结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提供的思想资料,提炼并阐发了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发生机制的基本思想,着力剖析和揭示作为科学界“超级精英”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如何造就出来的主题。 可以说,这是国内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较全面而详尽地从STS的视野探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普读物,兼具学术研究价值。说它是一本学术著作,是基于作者以STS的新颖学术观点解读了诺贝尔奖,提出并论述了科技创新的系统发生机制和运行之思考,指出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题,是科技创新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创造峰值及其获奖成果的社会确认、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世界一流大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国家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剖析了诺奖获得者是如何造就的。这与近年热议的“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如出一辙。而它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科普读物。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剖析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翔实、生动地介绍了科学精英们做出的原创性的、充满想象力的研究成果,彰显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两位作者都曾经有过从事理学到人文社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的经历,他们的贡献在于将研究对象扩大到2011年为止的111年的549位(552人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获奖者的教育背景、拥有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背景、从事科学研究的交融特性、在研国家的社会支持系统、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以及获奖成果的社会最终确认等方面,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与考察,并紧密联系我国当前实际工作予以对照分析与借鉴。作者对一些重要问题和热点问题做出了独到的解析,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看法。为我国如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增强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和比较的范例与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精心设计编制的18个附录,夯实了该书剖析作为科学精英的诺奖获得者是如何造就和产生的这一主题的基础与条件。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