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辉煌的梦想——《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辉煌的梦想——《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
乔力 丁少伦
2002-12-12 10:33:22 来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浩瀚空间的包涵容纳,遂沉积、构建成中华民族的独特存在形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与人格,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事行为方式。尽管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但文化对个体及民族生命历程的记载是相通的,积累、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为世界人民所向往,我们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接近她、诠释她。由于中国文化体系过于枝繁叶茂,面对它的多学科门类、多层面内涵,无论从何角度切入,都感到闳阔深邃,无从下手。再加上“学院派式”的解构,古典文化疏离大众,现代文化近于迷失。所以,长期以来,读书界总是企望着在广阔的大文化视野统摄下,用交叉综合来打通人为壁垒、借明朗畅达以消解生僻艰涩,使艰深的学术在保持其高雅的品位和格调的同时,具有大众可读性。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我们策划“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时,便明确了整体思路和选题的意义定位,那就是“综融文史,涵纳古今”的开放性观照目光与寓深于浅、活泼轻松的“话题式”文化解读风格。
本丛书未浑然滞留在中国文化的笼统层面,亦未驻足于象牙塔的小圈子内自我欣赏,而是尝试着变换惯性思维模式,移果就因,将反作正,逆向审察中国社会历史的诸般现象,可能会寻找到一扇尚不为众人所熟悉的门扉,那里面有无限风光、不尽胜境在等待着被发现、被辨识。换言之,它颇有点闻一多先生所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的意味;即从“文化”的终极关怀中,来确认该丛书的独特观照视野和视点,而绝不是单纯对于中国文学、历史、哲学,乃至政治、宗教、审美等等所组合成的文化进行论析。
自策划全套丛书起,我们决定不以整理那些早已为岁月尘土所埋没的生僻琐细资料为目的,而是要注目于曾产生过巨大催生、推动或毁坏、阻滞社会历史发展,为大众广为知晓,每常引为谈资的重要事件、人物、作品等“话题”。诚如意大利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论臧否褒张,它们都应当包蕴可供求索、反复品评的丰厚内涵,能够重新激发起现代人心灵的震荡和思考,满足现实生活里民族文化振兴的需要,这样才具备被“永恒”选择的可能。
丛书坚持“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强调充分的灵活性与宏大的包容性,我们期望做成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分为若干辑成系列陆续推出,以逐步实现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别样解读。(作者系“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的主编)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2.11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