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否要制定民法典以及制定什么形式的民法典,从逻辑上讲,解决的关键不是一个简单选择和积极着手实施的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理性思考的问题。要制定出符合一部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且不失经典意义上的民法典,我们始终不能绕开就是如何处理中国民法文化、现代民法精髓以及与当代中国实践之间的关系。王明中副教授主编的《民法文化与中国民法法典化》一书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对制定中国民法典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民法文化——中国民法典借鉴的宝贵材料
要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尤其是中国文化中那些具有民法意义的文化。《民法文化与中国民法法典化》一书从民法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民法文化中那些促进人的发展的因素入手,深入挖掘 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促进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有利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在促成中国民法法典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梳理,以此来为中国民法法典化寻找可以借鉴的宝贵材料;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阻碍中国民法以及民法法典化的因素进行了剖析,以此来为中国民法的发展和民法的法典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现代民法精髓——中国民法典生发的优秀资源
民法是权利法,权利法首先要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民法作为保障私权利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首要的价值就是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因此,不管是《法国民法典》、《德国国民法典》或者《日本民法典》都是以保障公民的私权利作为首要的价值追求。只有以人为本的民法才能最终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民法文化与中国民法法典化》一书分别从《法国民法典》、《德国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入手介绍了民法作为权利法和以人为本的性质,得出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首要做的就是界定我国民法典的权利法性质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三、当代中国实践——中国民法典生成的现实依据
无论西方民法文化多么博大精深,都无法要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西方经典民法文化如何适应中国这一块土壤的现实问题和如何实践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民法文化,也不能完全抱着中国固有的民法文化不放,重要的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且从中国民法发展的中国实践中,逐步寻觅出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法典。《民法文化与中国民法法典化》一书从旧中国民法的发展历程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着手,对中国民法体系的研究逐步进行了深入,作者得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实践历程,中国的民法体系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国家现在所要制定的民法典也必须结合中国现在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民法典。(冯梅)
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