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党的建设”大约属于那种使用频率最高、人们最为熟悉的词。但是,我们对政党的了解并不多,有时甚至缺乏关于政党的起码知识。近十几年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一方面大力加强政党执政规律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努力把世界各国学者研究政党政治的已有成果引进来。这里面,林勋建教授主编的《西方政党政治译丛》无疑是有很大贡献的。它紧密结合中国学者的研究需要,优中选优地介绍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党政治的名著,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为己任。这才使我们面前有了这本英国政治学者艾伦伦韦尔出版于1995年的《政党与政党制度》,经中央党校党建部谢峰副教授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就开阔视野、把握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研究的最新水平而言,(英)艾伦·韦尔的《政党与政党制度》当之无愧。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在中国研究政党政治和党的建设的人不能不读的书。讲这句话,自然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其一,《政党与政党制度》全面展示了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政党政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艾伦韦尔是一位著名政治学者,也是一位杏坛耕耘几十年的教育家。他的著作,十分关注如何使有志政党政治研究的青年人和初入道者能够对现有的政党政治研究成果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这方面,由于长期专攻政党政治,他的多数成果又都围绕政党政治展开,艾伦韦尔对材料的掌握和使用显得游刃有余。像米歇尔斯、迪韦尔热、唐斯、爱泼斯坦、萨托利、冯贝米等著名政治学家及其研究成果,书中都屡屡提及,他们各具特色的理论和观点,都在艾伦韦尔的书中得到了精到的分析和评点。
当然,特别需要指出,艾伦韦尔所做到的,绝不仅仅是“介绍”那么简单。《政党与政党制度》不是按照历史的线索来摆弄这些材料,而是按照作者本人对政党政治的研究和思考,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把这些成果纳入其中进行深度分析、评判。
其二,《政党与政党制度》充分体现了对各种观点的开放立场。一部全面论述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著作,无疑要对以往政党理论进行系统的评判和反思,这部著作亦然。本书发表的这个时期,整个世界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政党政治研究的已有成果,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变化了的情况。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本书充满了对已有成果的批判性。其中可以举出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例子,是对萨托利关于政党制度分类的批判和反思。美国学者萨托利的政党制度分类理论,在政党政治研究中独树一帜。在他以前,政党制度往往被简单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三种类型。这种分类,即使只用来分析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也难免以偏概全,更不用说用于分析那些在发展中国家蓬勃兴起的、与西方国家政党大不相同的政党制度类型了。萨托利在1976年的同名著作中改变了过去的分类法,用政党数目、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距离和是否允许平等竞争作为主要坐标,划分出了包括 9种不同的政党制度类型,力图覆盖各类国家和地区,从而大大拓展了政党研究的领域和政党制度的可比性。虽然如此,艾伦韦尔的批评依然尖锐:萨托利的框架帮助我们简化了真实世界的政党制度,是一种有用的启发式方法,但同时却有简单化之嫌。
批评归批评,面对日益复杂的政党世界,艾伦韦尔并未指望对每一个被质疑的观点都给出自己的答案。继续沿用上面的例子:艾伦韦尔认为设计政党分类模式应考虑更多因素,至少应有政党渗透社会的程度、政党的意识形态、政党对政体合法性的态度、制度内政党的数目四个方面;此外,应该兼用社会学方法、制度主义方法和竞争方法来进行考察;同时他承认,任何一种把这些因素的所有方面考虑在内的分类都将极为复杂。因此,他能够告诉我们的是,不应过于依赖任何一种分类方法,否则会走进死胡同。在书中,艾伦韦尔更多地给我们的是与此类似的结论和提示。这是一种很鲜明的开放式的观念与研究态度。这种观念与态度,对于长期习惯于得到既有答案的我们,甚至会有一种不习惯的感觉。其实,这也正是对我们头脑中传统治学观念的有益冲击。
其三,《政党与政党制度》力图使人们系统、全景地认识政党政治的理论与实践。艾伦韦尔在表达写这本书的意图时,十分准确地把握了开始研究政党的人们所必然遇到的纠结: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比较框架,人们就无法理解单个的政党现象;另一方面,要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框架并有取舍,又应当对相当数目国家的政党政治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用中国的语言讲,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的两难问题。为把由此带来的困难降至最小,艾伦亨韦尔着实花了一番心思。他想到的办法,是把每一章都分成A和B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眼理论阐述,展开政党政治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框架;第二部分,选定若干典型国家为案例,分别围绕前述概念、范畴和框架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其他学者用得不多,甚至不曾系统使用,令人很是耳目一新。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固定地统一选取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国五个国家为典型,使人们不但可以就同一个问题从不同个案的角度进行思考,细化了不同政党和政党制度间的比较,而且可在按照理论逻辑进行延伸时,使人们观察到同一个案运行的情况,大大增强了政党和政党制度的立体感、鲜活感。这充分展现了艾伦伦韦尔作为教育家的特质和优势。
当然,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有特点也往往意味着有不足。艾伦韦尔贯通在全书中的五个案例国家,都是较成型的西方式政体。很显然,作者眼里的政党政治,依然以西方模式为标准。这就使得他对为什么当今走向政党政治是一种大趋势,为什么即使是专制政体也举起了政党政治的旗帜,这些政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如何使政党政治变形、同时也不得不接受政党政治运行的一些基本规则等等问题,都尚缺少系统而有说服力的回答。不过,瑕不掩瑜,对中国学者来说,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的内容,已足以使我们站在当今政党政治研究的前沿。
谈到这部著作,不能不说一说翻译。译者达到免试水平的英语和多年来政党比较研究的学术积累,使他能够比较准确地传达本书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使得这本书更容易为研究者所掌握。应当承认,翻译、特别是学术著作的翻译,是件很苦的差事。在社会和学界普遍浮躁的情况下,译者能沉下心来,完成这部译作,是很有一股韧劲的。从事党建研究的人们应该感谢他做了一项如此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学习时报)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