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互联网+”时代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才培养的战略与实践 - 代办站经营之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代办站经营之道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互联网+”时代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才培养的战略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宗俊峰
2015-12-07 16:28:36  来源:《百道网》2015年11月30日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宗俊峰

  本文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在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上的演讲,他分享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在“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上的思考与实践。近几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从人才引进、社内传统人才转型、新员工培训等方面着手,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并以此为支撑,建立了四个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

  一、“互联网+”对出版行业的深刻影响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传统行业的创新指出了方向。“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以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为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传统行业中,出版业无疑是“互联网+”行动计划最受益的行业之一。

  从实体产品的形态看,以电商为主体的新型图书渠道已经崛起,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形成了一条新的产品流通渠道。从虚拟产品看,很多专业出版社以图书内容为主打造了不同专业的专业数据库,大规模在线教育(MOOC)、数字化教学解决方案等作为新的教育载体,对传统教育出版也产生了很大冲击。

  在“互联网+”的利好面前,大学出版社也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抓住机遇。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打造电子商务、网络出版、教学资源、移动出版和网络课程等五大平台。“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资源平台”已有来自270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会员上万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暨云出版平台”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文献总量35万件、150万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建数字出版有限公司,重点定位为教育内容和学术内容、专业内容的集成者、供应商和服务商,形成自主的数字产品开发与营运平台。此外,还有浙江大学出版社“立方书”项目;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慧树”学前教育全媒体数字平台等。

  “互联网+”需要传统出版社在资本运作、商业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原动力是“高素质复合型的出版人才队伍”。具体地说,在人力资源方面,当前急需引入既能深刻理解出版功能与本质又高度认同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战略的高层管理者,引入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员与传统编辑营销人员进行深度“融合”,组建一支“复合型”团队。出版业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支撑,大学出版社的转型升级,更需要更加专业的(各学科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去推动。

  二、“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坚守使命,文化为本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重点讲了5个问题: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第二,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第五,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首先,应认真贯彻《讲话》精神,坚守出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要秉承老一辈出版家的出版文化思想,弘扬为教育、为时代、为艺术、为文学、为民族献身的精神。出版文化,是出版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一种精神,一种使命,一种追求。老一辈出版家的出版文化思想,滋养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出版人,为我国出版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张元济关于出版应服务于救国图存、服务于教育和人才培养,出版应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为己任,出版要形成“进补和创造”“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出版文化理念;王云五关于“出版是国力强弱和国民素质高下的一个尺度”的出版文化思想,均是中国出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邹韬奋提出的“创造精神”“真诚为民众服务,永远立于大众立场”“追求进步,追求正义”更是韬奋出版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深入研究和探讨老一辈出版家的出版文化思想,融会贯通并付诸实践,对“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业发展、出版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三个基本点:第一,选择与发现是出版的本质不能变。第二,内容优劣是衡量出版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不能变。第三,出版人的文化情怀不能变。出版的基本功能在于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明,这也决定了它的本质属性离不开选择与发现。出版的融合发展绝对不是要消解乃至颠覆这样的基本功能与本质属性,相反倒是为了强化和丰富它。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出版人所关注的永远不会是简单的出版形态而是构成这形态背后的结构与品质;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出版人所关注的永远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所坚守的永远是知识传播的准确性;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出版人无疑具有宽厚、包容和博大的胸怀,他们始终关注着出版的功能与本质,恪守出版的规律与尺度,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坚定不移的实践。文化情怀的缺失者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出版人,更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现代出版业的历史进程也一再表明:无论出版本身如何变革,出版的成就永远是由那些具有文化情怀的出版人所创造的。

  因此,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高度认同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战略的高层管理者和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必然是那些具有文化情怀的优秀出版人。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人才培养:学术为本,专业为先

  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认为,互联网和教育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开创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整个社会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IT技术和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纸媒介质以文字钳制知识传承的桎梏,开启了人类借助IT技术重归经验和感官认知世界的闸门。“互联网+”要求互联网与传统生产要素的融合,核心是人的观念转变和素质提升。大学出版社以教育出版为主,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坚守核心竞争力,出版基本功不能放松。我国大学出版社通过转企改制实现了大踏步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教材主业挺拔壮大,学术精品不断涌现。在新时期,大学出版社被赋予了新的出版任务。2015年9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再一次明确了出版社当前的出版使命。2015年10月,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司长发表了题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提升高校出版质量和水平》的文章,明确提出,大学出版社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树立先进的出版理念。要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在融合创新中焕发生机活力”。面对“互联网+”,大学出版社仍然要牢牢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传统的编辑业务、发行业务、营销业务依然是其立社之本;以传统出版业务为主培养起来的一批批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人员,依然是出版社要坚守的、宝贵的人力资源。

  第二,“互联网+”意识必须融入“专业化”思想。“互联网+”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大学社要关注“互联网+”对产品、流程的影响。在网络时代,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互为传者和受者,在交互中体验多层面、多路向、多视角的动态内容,传统的图书编辑需要主动适应这种转变,从“专业化”角度深刻洞察客户需求,成为信息和知识产品创作发布的策划者、组织者,成为先进教学理念的倡导者,成为优质教学内容的集成者,成为新兴技术应用的引领者,成为课程教学开展的协同者,成为优质教学成果的推广者。大学社内部要形成一个“众创”的局面,单个编辑可以依托单一品种图书、单一领域图书,策划、组织一个新的互联网产品,将所有衍生的厂家、平台、读者都纳入进来。

  第三,以项目开展带动人才成长。在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中,项目制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人才培养方面,项目制也是大学社培养“互联网+”人才队伍的重要抓手。项目是一个基础、平台,也是巨大的驱动力。只有在项目中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启发思考,才能正面回应当下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挑战,开启新的未来。出版社要善于组织各种各样的项目,鼓励传统出版人员和新技术人员联动参与,逐步培养一批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化的新型复合人才。大学社的一个特点就是依托母体大学、拥有优秀的高水平人才,很多大学社采取鼓励员工深造学习、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习基地等项目方式,积极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源水平。我们国家现在也为出版社融入“互联网+”提供很好的项目支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谈到,中央已经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亿多元,支持了77家出版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今后还会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传统出版发行企业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力争尽快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出版资助的政府有关部门为出版社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练兵场”和“试金石。随着这些资助项目的实施,必然会成长起来一批具有丰富实战经验、优秀的数字出版人才。

  四、清华社出版人才培养:融合发展,重在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在“数字化”方面,我社综合运用数字技术,致力于布局数字出版,建立卓越平台,促进传统出版向新媒体出版转型升级,已经获得重大进展,取得显著成绩,建立了四个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1)基于MOOC +Classroom模式的数字教学平台“智学苑”,将教材及其他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同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个性化的课程管理模块,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智能化和最大化,该平台已上线80门课程,被全国50多所高校采用,平台使用师生累计15万人次。《美丽化学》原创数字科普项目获得了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大众科学》杂志举办的“2014-2015 Vizzies国际科学可视化竞赛视频类专家奖”,其中的化学反应图片还入围了由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举办的“2015国际科学图像大赛”。

  (2)“书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我国首款书页级全文搜索引擎,主要功能包括图书内容搜索+导购、试读分发和自媒体。截止2015年10月,“书问”项目已经上线图书200余万册,平均每日页面流量已经达到5万,独立用户达4万。与“书问”合作的出版机构、行业媒体和电商已达100余家。

  (3)数字出版门户网站“文泉书局”(www.wqbook.com)在线提供清华社等约20家合作出版社的数字图书和期刊,是涵盖全国1,700余所高校、近6万名会员教师的宣传推广网络平台。

  (4)北京兆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素质教育平台”,根据国家对素质教育和美育的最新政策要求以及天津市政府的相关需求,联手业内教育专家和各领域的学科专家,自主研发了图文、音视频并茂的数字教学课件,内容方向涵盖美育(音乐、舞蹈)、体育(球类、游泳等)、传统文化(茶艺、国画等)等多方面内容,全面帮助中小学校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同时,加强清华社官方网站、微信平台的规划与管理,编辑、营销人员、作者、读者积极参与,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清华社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是以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作为支撑的。近年来,清华社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内部运营机制改革;完善结构工资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员工激励回报机制,整合人才资源,抓好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实施整体素质提高工程;努力建设一支拥有优秀出版经营管理人才、拔尖专业人才的人才队伍。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讲:第一,加强人才引进。清华社近年来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不仅有传统的编辑、发行、营销等人员,还有数字出版方面的人员。比如,清华社依托书问、智学苑等项目聚集了一批新型出版人才,希望他们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深入理解出版业变革的内涵,创造出具有清华特色的“互联网+”产品。第二,推动社内传统人才转型。在传统出版人才中,有的人对数字化转型非常感兴趣,并且有所准备。清华社这几年在数字出版部门中也涌现出了这样的转型人才,他们善于把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结合起来,有利于创造出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出版产品。第三,做好新员工培养。清华社每年都会安排新员工培训,一般包括拓展、参观、社内培训三个方面,旨在帮助新员工对出版社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提升他们的归属感,使其顺利融入到出版社大家庭中。第四,培训与研究相结合。我社人力资源部联合社党委、社工会每年均组织多场数字出版培训、讲座、参观活动,社工会、社党委每年均有3-4项有关数字出版的调研课题、特色活动的专题研究。如《探究出版业“互联网+”,感受传统出版业格局改变》等,学校与出版社都给与积极的支持。

  从出版人才培养角度讲:从“+互联网”和“互联网+”两条途径培养传统与数字复合型编辑人才。 一是紧紧抓住出版主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一核心目标,积极鼓励和支持图书(期刊)编辑真刀真枪地参与到数字化项目的建设中来,帮助他们在“+互联网”的实践中迅速成长。如在“智学苑”网上教学平台项目中,有几十名编辑作为网络课程子项目的负责人参加了相关工作。张三慧版《大学物理学》是我社的一本经典教材,在其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责任编辑把之前出版的大量电子出版物如《大学物理演示实验》VCD、《大学物理动画资源库》、《大学物理试题库》的资源有机整合到网上电子教材和在线作业功能中,使互联网的平台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责任编辑也直接参与到网络课程的营销工作中,可以独立为客户讲解和演示有关产品,从而更进一步密切了与作者和市场的联系。目前该项目已在天津民航大学、燕山大学等多个学校试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些实际数字化项目的实践,使编辑们逐步掌握了数字化产品的内容资源整合及其结构化方法,从而逐步实现由传统编辑向传统与数字复合型编辑的转型。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一些创新能力强、有互联网思维的编辑提出和主导建设一批与出版主业紧密结合的数字化项目,逐步将传统编辑培养成为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和主导力量。例如,我们已启动实施的“大学基础课程试题库”项目,就是由图书编辑在原有题库光盘改版过程中提出的。在实施方案论证过程中,编辑们主动放弃了更容易实现和没有风险的传统的单机一次性光盘销售模式,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BtoB与BtoC混合订阅模式,为实现更强大的服务功能和可持续的运行模式与经济收益,以及未来面向教育测试与在线学习市场的互联网产品创新奠定了基础。该产品将于2016年初上市。对于这类项目,我们采取了横向项目组的运做模式。项目组由图书编辑、数字出版编辑和互联网公司技术开发工程师组成,由图书编辑担任项目负责人。通过项目组内部的深入交流,一方面使传统编辑人员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及其基本技术架构,另一方面也把传统图书编辑熟悉内容资源和版权规则、了解读者和客户需求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大大提高项目开发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使编辑们进一步坚定了向互联网转型的决心和信心,逐步掌握了从单一内容资源到“内容+技术”的整合能力。一些编辑把数字化作为从传统出版增长乏力的困境中突围的主要方向,实现了从“要我转”到“我要转”的转变。目前,我们还在准备启动《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网络版等一批新的数字化项目。相信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会为我们培养和造就一批传统与数字相结合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同时也必将大大加快出版社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是以新的“互联网+”业务为抓手,选派传统编辑到下属“互联网+”企业工作,把他们直接放在新的“互联网+”的思维环境和运行机制下锤炼。例如,我社于2014年选派3名员工进入下属的互联网企业书问公司工作,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展现出很强的开拓意识和适应能力,也发挥了了解传统出版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只有积极实行人才战略,不断转变员工的意识观念,推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才能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快速、高效的融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人才是企业的未来,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其所拥有的人才。在纪念邹韬奋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韬奋先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大家共勉:一是因公择人;二是尊重专才;三是重视帅才;四是青睐奇才;五是善用新人;六是留住人才。邹韬奋出版生涯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先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于当下竞争激烈的出版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和指导意义。


来源:《百道网》2015年11月30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