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大学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 代办站经营之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代办站经营之道
大学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张建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6-03-30 16:15:34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10期 
 

    摘要:大学教材出版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促进作用明显,但也存在编写质量低、同质化重复出版、利润无保障、形式陈旧等问题,其原因来自于编写者与出版者的功利思想和管理机构职能的缺失。编写者、出版者和职能部门应从长计议,顺应发展x借新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机,规范教材出版程序,建设教材评价标准,开发并出版更多、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优秀教材。
  关键词:大学教材  出版  编写质量  品牌建设

    大学教材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其出版也出现了编写质量低、重复出版严重、内容形式陈旧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梳理,分析成因并试图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大学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在大学教材出版和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低门槛、低水平重复出版、拼凑抄袭、缺少创新等问题,加之二手书、盗版、“复印教材”的影响,一些早年间出现在中小学教辅市场的现象,在大学教材市场中也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点低,质量没有保证

    随着大学教材的批量出版,一方面教材编写队伍逐渐由高水平、有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二三类院校教师转移,而绝大多数高水平的教师则将工作重心转向了科研项目: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似乎成了人人都可试水的领域。在大学教材的编写队伍里,有教授,有讲师,有刚入职的助教,甚至行政人员也加入其中。部分编者对教材编写缺少敬畏之心。

    以上种种导致很多新编大学教材质量没有保证,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不注重内容的更新和章节内容之间的衔接,东拼西凑,甚至整段引用,整节照搬,内容大同小异,缺少创新。

    2.同质化,重复出版现象严重

    大学教材同质化、重复、泛滥出版现象严重,存在一校一本甚至一人一本的趋势。从版本看,据统计,仅《大学语文》全国市场就不下1000个版本。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全国高职院校总数不超过1200所,而高职版的《高等数学》就达800种之多。从内容看,以《大学生国防教育》为例,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同名教材,除个别章节有区别之外,大部分内容基本相同,甚至大量插图都完全一样;更有甚者,有个别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主编来自不同地方、院校,但其内容、版式几乎完全相同。

    3.成本高。利润没有保障

    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每年上升10%以上,纸张价格在持续上涨,稿酬也有逐年上涨的趋势,教材定价的浮动与成本增加的幅度作用的结果是,教材出版的利润越来越小。

    另外,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强调,学校不能强制学生购买教材,同时鼓励教材循环使用。而一部分大学生借口教材“价格过高”“使用率低”“复印的教材使用方便”以及“从众心理”等,热衷于“复印教材”。据有关调查,仅武汉地区高校教材平均复印率已达16.80%,其中中文教材平均复印率为16.46%,英文教材平均复印率为18.18%,加之二手书、盗版教材等的出现,教材出版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4.形式旧。生存受到挑战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高等教育从OCW到MOOC,由网络技术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将持续进行。随着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在线课程、移动学习等方式的产生,教学的重点也由教材向课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功能和定位必将发生变化,纸质教材的出版运作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教与学的需求,其成本高、携带不便、知识信息更新慢、形式陈旧单一等劣势也有所凸现。目前,纯纸质的平面传统样态的教材渐受教师和学生冷落。出版企业的生存亦因此受到影响。

  二、成因分析

   1.急功近利

   在国外,只有一流学者才有资格编写教材,只有学力深厚的学者才敢编写教材;在国内,老一辈学者对编写教材也非常谨慎。不轻易动笔。然而这些年,部分大学教材的编者和出版者急功近利,使相当数量粗制滥造的书稿最终成书并流入学生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些作者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且对于教材编写要求缺乏基本的认识,却因为功利或其他原因投入教材编写:其次是部分作者缺乏严谨的治学和写作态度,对某些知识点把握不准,对模棱两可的问题,怕花时间和精力深究与思考:再就是部分作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为图省事存在抄袭行为,只管复制、粘贴,连起码的统稿工作也懒得去做。

   急功近利现象背后的问题是,编写者及部分出版社版权意识差,存在不正当竞争。对此,行为人往往会拿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诸如:对同一种知识的论述,正确的观点都一样,好的东西大家都能用;只是参考,又不是全文照搬,何况书后参考文献中已经注明。如此对待教材出版,其结果肯定是越出越烂,难现精品。另外,出版单位急于扩大市场份额,对有一定使用量的大学教材出版几乎是一路绿灯:有些出版社担心失去教材使用机会,“三审”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还有就是原书作者即使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抄袭,也没有时间、精力和经济力量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纵了盗版、抄袭、“山寨”之风的蔓延。

    2.利益驱使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论文、著作成果是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但对于平日忙于教学的高校教师,尤其是一些基础学科的教师,例如数学、英语等,学科相对成熟,的确很难出新的成果。出书可以算作职称评定、晋升的成果,这为教师职称评定、晋升提供了一条捷径。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二三类院校的教师,对于教材的编写有着很高的热情。如今,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由于一般高校都会优先选用本校教师编的教材,一本公共课教材,如果学校指定校内各专业全部使用,就有很大的需求量,这对于编者和出版社来说,都是很有诱惑力的。出版社为了经济利益,对于帮助教材编写者出版校本教材可谓求之不得。只要教师能说服相关业务部门订购教材,能与出版社达成出版协议,出版社和校方对编者的职称、学历和教学经验等几乎不作具体要求。

    3.管理缺失

    在大学教材的一纲一本时期,原教材编审委员会承担着国家规划教材的选题组稿和审定工作,基本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教学适用性,同时解决了无教材可用的问题。如今,大量教材得以出版,选用适合的教材就成了新问题。

    由于管理缺失,教材推介选用机制不够健全,给教材选用带来不少的漏洞。主要表现是:

    首先,教材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通畅。新华书店每季提供的教材征订目录、各出版社带有教材征订目录和样书的宣传推广,以及一定规模的教材展示是传统的教材信息传播途径,要么信息量小,要么品种不全,甚至有失偏颇。

    其次,缺少教材选用标准。我国高校层次多,专业设置多样,与之对应的教材版本五花八门。有权选定教材的人对国内相关学科的教材出版情况了解有限,大部分是根据主观因素进行选择,缺少相对系统的教材选用标准。

    再次,教材选用过程缺乏监督。目前,大学教材的选用实际上大都由任课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决定,自编、习惯、人情、利益等是选用教材的主要因素,为此可以置教材选用客观标准于不顾。教材使用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在教材选择上基本没有权力。

  三、解决对策

   1.强化监管

   在大学教材编写与出版的过程中,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针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各种盗版、“山寨”现象,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在社会与学界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加大对各种抄袭、剽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政府应减少大学教材出版规划工作,重视建立公平、公正的环境,把大学教材出版工作推向市场,促进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科学、权威的大学教材出版评审评价体系,引导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认真对待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进而提升教材出版的质量和内涵。

    2.顺势而为

    出版企业在关注新技术对出版业自身影响的同时,必须关注基于新技术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转变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内容为本,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出版方式,顺应数字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由内容提供者向知识服务者转变,由提供纸质教材向资源丰富、形式各样的教学资源、在线课程转变,为老师和学生提供针对性、全方位的服务,将传统教材出版的专业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兴出版。

    3.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开发

    首先是品牌建设。出版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在教材的产品线上下功夫,在品牌建设上花力气。大学出版社出版优秀教材可谓近水楼台,应该依托所在高校的学科优势,倾力打造拳头产品。

    其次是产品开发。不一定贪大求全,但一定要重视立体化,要建设丰富的产品层次。教材的立体化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介质的立体化。要顺应教改形势,方便教师教学,搭建纸质、电子、网络三位一体的开发框架。其二,层次的立体化。高等教育对象广泛,有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等多个层次。仅就本科而言,既有一本的学生,还有数量众多的二本、三本的学生,其素养、需求以及培养的方向都不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大学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层次的立体化,开发适用不同对象的教材。要按照学生层次的不同,推出不同的版本,从而最大程度地变品牌优势为市场优势、效益优势。

    4.职责到位,把好教材源头

    教材不同于其他出版物,使用、阅读对象是学生,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标准和蓝本。因此,出版人要精选作者,把好教材源头。

    精选作者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高水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比普通教师更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及需求,所编写的教材能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二是高水平教师对整个学科的发展理解更透彻,能够将先进的知识融入教材中。

    教材的质量关系人才的培养,社会影响面也较大。教材出版者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在大学教材出版方面,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要敢于对那些粗制滥造的书稿说“不”,绝不能让不合格的教材流入学生之手。

    参考文献
  [1]谭小军,周安平.大数据时代MOOC对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挑战[J].出版发行研究,2014(11).
  [2]李海涛.教材策划编辑的五个职责与作用[J].出版参考,2014(12)上.
  [3]陈琪琳,鲍浩波.高等教育教材出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出版广角,2014(9)上.
  [4]刘晓嘉.当前高校教材开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出版,2014(6).
  [5]罗海林.教材出版企业应对在线教育大潮的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5(5).
  [6]施小占.高校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9).
  [7]杨红.提升高校教材出版质量的几点思考[J].出版参考,2014(4)下.
  [8]李哲琼,侯沐伟,张怡丹,等.武汉高校大学生教材复印状况调查[J].出版参考,2014(1)下.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10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