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讯】近20年来,冯契的哲学思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为了给学术界研究冯契哲学思想提供更好、更完备的文本,2014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发起并承担了文集增订版的整理工作,对前十卷精心校勘,订正错漏;并搜集、整理了原先没有收入文集的有关作品,编为第十一卷。最终,《冯契文集》(增订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8月17日的上海书展正式推出。
 《冯契文集(11卷)(增订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冯契 著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2016年8月17日上海书展开幕首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冯契文集》(增订版)新书发布会在书展中心活动区举行。
冯契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其建构的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精华、西方哲学逻辑分析方法于一炉的“智慧说”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真正自成体系的哲学巨著。1996到1998年,初版《冯契文集》在华东师大出版社陆续出版;二十年之后,华东师大哲学系与华东师大出版社再次携手对旧版的十卷进行精心校勘,并整理收录原先没有编入文集的文学作品、政论短文等编为第11卷,最终出版了《冯契文集》(增订版)。
审校方面坚持“无错不改”,保证图书编校质量
华东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为教育和学术服务,立足华东师范大学这一平台,网罗国内高端学术平台资源,推出了大批学术著作和精品。《冯契文集》是华东师大出版社的重点项目,同时也入选了2015年上海市重点图书。以王焰社长为首的华东师大出版社上上下下显然十分重视此书的出版,王焰表示,“为了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出版社在项目管理、审校装帧、印制的各个环节都安排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员工对接工作,责任编辑勇于担当,负起了全部协调的责任。”
增订版《冯契文集》新增了第11卷,考虑到前十卷已经问世多年,传播广泛,华东师大出版社在审校方面依据的原则是“无错不改”,将重点放在新增文献注释的卷内与各卷之间的统一方面。王焰介绍说,第11卷除了保证文献版本体例格式与他卷统一之外,还要按照重点书的要求,根据当下的出版规范进行系统的编辑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套图书的编校质量达到重点图书的高水准。
《冯契文集》(增订版)的顺利出版不仅得益于华东师大出版社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更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诸位资深教授勤勤恳恳的工作密不可分。
冯契具有世界的眼光,同时又始终具有民族的关切
杨国荣教授是冯契的弟子,在谈到冯契的思想时,他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特别留意。
第一,冯契具有世界的眼光,其关注之点、思想的兴趣点不仅仅局限在中国自身,对世界范围之内的思想系统、包括对当代西方哲学的进展,他都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并且始终放眼于世界性的思想演化过程。第二,冯契的作品有很强的民族关怀,他的哲学思考中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怀。其哲学体现了黑格尔所言:“哲学是在思想中被把握的时代”。第三,冯契既有思想的敏锐性,又有深刻的历史意识。任何一种思考都不能从无开始,总是在已有的理论建构基础上做出新的推进,所以理论的探讨和历史的反思这两者是不能相互独立的。第四,冯契认为哲学理论看上去比较抽象,因此从事哲学理论需要抓住一个现实的基点。我们主要的关切是哲学和理论,但若同时在自然科学领域有一个相对具体的学科作为基点,则有利于将理论性的思考进一步推向深入,避免思辨的形式。
爱智者的本色
作为冯契先生文革后招收的首批研究生之一,陈卫平教授被常被冯门弟子尊为“大师兄”。他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新扩充的第十一卷中的文学作品部分。
早年的冯契有着众多的兴趣,如其所说:“我对数学、科学、文学、哲学都爱好,学哲学大概最能满足我广泛的兴趣。”陈卫平教授认为,正因为文学和哲学都是以心灵自由为创作的源泉,所以,冯契在哲学创作的寂寞时刻,就会用诗情来滋润这精神源泉。哲学家的思维和文学家的创作有着内在的关联,而这种内在关联在冯契那里体现为心灵的自由思考,他认为如果没有心灵的自由思考,哲学的创作不可能,文学的创作也是不可能的。
此外,陈卫平教授表示,《冯契文集》具有时代精神,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也是有帮助的。习总书记在今年7月15号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要以人民为中心”。哲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在《冯契文集》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四十年代,冯契先生立志从事哲学研究时,就表达过走到人民中间去的思想;在晚年之际,他还专门写作了《价值观的大众方向》,呼吁尊重人民的自由意志;《冯契文集》第七章中更是引用了《孟子· 尽心篇》里面的话:“进取,不忘其初”。
严谨的学者与革命者
第11卷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任刘晓虹负责的。他坦言,整理过程一方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第一部分是“诗与文”,主要收集了冯契的文学作品,包括中学时代的习作、翻译的短文等,还包括其发表的一篇数学论文;第二部分是“时与文”,抗战胜利后冯契先后在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这期间他在《时与文》和《展望》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比较著名的是《中西文化的汇合》、《论自由主义》等,这些重要的近现代思想资料汇编都放在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学而思”,主要包括冯契于50年代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一系列理论性作品,大约七八十篇。这些作品曾经结集出版为《学而思小扎》,第三部分除了收录了这本小册子之外,还有其他数十篇理论短文;第四部分“史与思”,主要是冯契晚年发表的关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及其他领域研究的专著、学术论文、人物回忆、书评等。
冯契不仅仅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还是一个有社会担当、有民族责任感、有理想的革命者。刘晓虹表示,第11卷的编排,一方面体现时间的顺序,另外一方面也和冯先生人生的轨迹大致相吻合。冯契早年在清华大学时就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左联成员。他的创作题材很多,包括小说、诗歌和散文等。这些作品一方面体现了冯契对当时现实的批判与揭露,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他对民主精神的追求,对劳苦民众,底层民众的同情。 华东师大哲学系系训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无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冯契先生的这两句名言是为华东师大哲学系系训。杨国荣和陈卫平教授分别对其进行了解读。
杨国荣教授认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对哲学何为做了一个回答。理论既得之现实,又还治现实,所谓“化理论为方法”,主要与人作用于对象的过程相联系:广义上的方法既关乎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也涉及对事物的作用,二者都离不开实践过程。“化理论为德性”,则体现于人自身的成长过程,其形式表现为以理论引导实践过程,由此成就人的德性。以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表述,以上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成己与成物。形上智慧来自实践过程又进一步运用于实践过程;通过“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形上智慧既落实于现实,又不断获得新的内容,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丰富。
在冯契的心灵中,自由思考不仅是革命年代里选择哲学道路的前提,也是在革命之后处于困厄之境时坚守选定的哲学道路的凭借。陈卫平教授介绍说,冯契先生所推崇的心灵自由思考,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仍有巨大的启发价值。首先,心灵的自由思考要和时代精神相联系,要和人民大众的关切相吻合,其次,要在融合古今中外的传统中做出创造性的思考。
晋荣东教授谈到,冯契始终关怀着时代的问题,在他的著作当中凝聚着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增订版的《冯契文集》推出来之后,希望读者和社会的大众对此有更多的了解。
郁振华教授作为发布会主持人,他对冯契的哲学特点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说,冯先生非常强调哲学的人民性,与此相关,他在哲学的大众化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除了写“智慧说三篇”“哲学史两种”这样专深的著作之外,他还写了大量的通俗性作品,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另外,冯先生非常注重国际化的问题。冯先生从来没有出过国,他在90年代讲,“我们正面临着世界性的百家争鸣,海内外的中国哲学各学派,都将在国际范围内的百家争鸣中接受考验,中国哲学要积极介入这样的争论,努力成为世界哲学的一部分”。20年以后我们重读这番话感受尤为真切。我们今天从事哲学研究,就应当有这样的抱负。
来源:《百道网》2016年08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