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阵地,大学出版社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科研成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国家新I司出版广电总局的领导和指导下,大学出版社努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一步加强精品生产,尤其是在学术著作出版方面,一方面积极做好教材出版工作,満足了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紧跟我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前沿,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我国近年来学科建设、学术创新、科技进步优秀成果的出版物。与此同时,大学出版社还进一步夯实专业人才队伍基石出,培育了一大批政治思想强、业务素质好、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高水平编辑出版人才,为推动出版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梳理大学出版社“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成绩和经验,研究下一步的发展方式、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增长势头良好,实力显著增强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出版行业仍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已经初显成效。2015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7.6万种,比上一年增长6.1%,增长率较“十一五”末下降了2.7个百分点。其中,重印图书215万种,增长11.9%;新版图书26万种,增长18%。重印书的増长大大超过新版图书增长,重印图书与新版图书品种之比也由2014年的1:1.3提高为1:1.2。图书总品种年增长幅度明显下降,而重版、重印书在总品种中的比重却在增大,这体现出在总局、出版主管部门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图书出版业结构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版业精品意识、质量意识逐步増强,我国图书出版已开始从追求数量规模向提高质量效益的转变。与这一总体态势相适应,大学出版社在改善出版结构、增强出版实力和提高出版能力方面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
1.出版结构得到初步改善
“十二五”期问,大学出版社出版新书28万余种,新书品种的増长率从2012年的14.6%、2013年的8%到2014年的0.91%,一直稳步下调。特别是2015年出版新书60223种,新书品种总数较2014年还微降1.1%。其中,教材教辅共计27625种,较2014年大幅下降15.5%;而学术著作、职业教育教材和社会教育图书共计出版17097种,较2014年上涨8.9%。在重印、重版书方面,“十二五”期间大学出版社重印和重版共计39万余种,较“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51%、56%。总体来看,大学出版社图书出版品种快速増长的势头已得到基本遏制,在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和寻找新的出版増长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规模上来看,大学出版社在我国出版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稳固,已经成为我国出版界举足轻重的出版力量和重要阵地。
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在新书出版增速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全国大学出版社生产码洋达到1500余亿元,销售码洋达到1300余亿元,销售实洋近8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700余亿元,较十一五”分别增长了65%以上,特别是税前利润达到15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1.7%。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在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排名前100名的全国图书出版単位中,大学出版社有15至16家;前200名中,大学社基本稳定在35家。
3.服务大局能力不断提高
2015年以来,大学出版社以落实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为有力抓手,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出版工作的方向、定位和中心环节,紧紧国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活动,积极策划主题出版选题,不断提高出版服务大局的能力。
2015、2016年这两年,大学出版社分别有29个和12个项目入选总局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入选数占项目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0%。特别是在总局公布实施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的主题出版子规划中,共有12家大学出版社的19个主题出版项目入选,占主题出版规划项目总数的近20%。近几年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批优秀主题出版物,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国治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理论视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法治中国:中西比较与道路模式》等,都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读者喜爱,为全社会和树立了正确的與论导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4.精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16年上半年,总局对“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经统计,大学出版社入选规划项目653个,入选项目数占规划项目总数的比例超过了20%;执行了606个,规划执行率达到92.8%,无论是入选项目数量还是项目执行率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在今年5月公布实施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中,共有88家大学出版社入选规划项目405个,入选项目总量与“十二五”出版规划第一次公布的入选项目数量(406个)基本持平。
从入选项目的分布上看,大学出版社在各学科、各类型上覆盖全面,“十三五”出版规划11个子规划均有入选项目。其中,重大出版工程规划入选项目8个,占项目总数的25%;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出版规划入选项目145个,占项目总数的265%;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出版规划入选项日169个,占项目总数的216%,这与大学出版在出版业中的地位相适应,也进一步充分说明了大学出版社在组织国家出版规划、实施大型出版工程、策划重要选题等方面的强大实力。
此外,大学出版社在大众阅读方面也推出了不少精品力作。201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化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彩色的阅读教室》等5种书入选“大众喜爱的50种书”,入选数创近年来新高。
二、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双效统一
尽管大学出版工作取得了诸多成绩和贡献,但不可否认,大学出版工作与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个别大学出版社出版导向把关不严;个别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低俗内容时有出现;部分出版单位精品意识、质量意识不强,平庸之作多,精品力作少,一些图书存在质量问题,等等。此外,大学出版社整体发展还不均衡,也成为大学出版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大学出版社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推动自身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1.要着力“三个坚持”
三个坚持”,即坚持正确出版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深化改革。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导向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抓好出版导向是抓好大学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出版社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社长、总编辑作为主要领导,要时刻把导向管理的主体责任扛在肩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出版社生产经营活动中,导向问题有“一票否决权”,不允许打“擦边球”,要把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贯穿到大学出版工作的全过程。
大学出版社经过体制改革转为企业后,其文化属性并没有变,一些出版社在改革过程中,相关配套措施未能跟上,改革存在不到位的地方,致使在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存在偏差。目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一些大学出版社与民营文化公司进行策划、组稿等制作环节的出版服务合作,但合作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必1频、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必须坚持宣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的出版原则,而不能单纯考虑经济效益。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値发生矛盾时,必须做到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这一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揺。
在坚持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是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完善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把导向的要求、社会效益的要求充分体现在企业改革的体制机制之中,使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成为大学出版単位和出版工作者的自覚追求。二是要理順体制。目前大学出版社体制归属不一,有的是学校直管,有的划归资产管理公司,有的则是与資产管理公司有一定联系的平行关系,大学出版単位可以因地制宜,按照自身情况寻求适宜的方式,但同时必须考虑是否与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保持一致,是否有利于多出精品力作,是否有利于调动出版社的积极性。三是要勇于改革。改革不能停步,要大胆调整内部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在提高主动性、激活创造力、加快发展速度上下功夫。四是要推动融合发展。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和总局文件的要求,要达到通过融合发展,体现出一次创意多次开发、多次收益的目标,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2.要着力“三个筹划”
“三个筹划”,即加强选题策划工作、制定好年度出版计划、完善落实好中长期出版规划。去年以来,总局出版管理司对全国部分出版単位进行相关调研时发现,出版単位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出版创新不足,一般常规选題多,精品出版选题少,有深度有厚度的选题少,能够填补某领域空白的高精尖选题少。出版工作有其规律性,出版工作要创新,要出精品力作,不能靠噱头、炒概念,更不能跟风、“山寨”,而是必须扎扎实实地加强筹划,提前准备,谋划长远,将选题策划、年度出版计划与中长期出版规划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策划储备一批、计划规划一批、打磨出版一批、宣传推介一批的良性机制。
2016年年底、2017年年初,总局将相继启动2017年度出版计划制定和“十三五”出版规划增补工作,出版単位要予以高度重视,把这两项工作作为调整优化出版结构、提高出版质量、打造精品力作的重要抓手。各大学出版社要结合总局的要求,进一步抓好选题策划工作,开好选题论证会,通过出版社内部论证和外聘专家把关等方式,遊选出年度出版选题,储备中长期出版规划重点选题。同时,年度出版选题的遊选必须注意做好审核工作,突出出版重点,安排好出版节奏。
”十三五”出版中长期规划的増补,要大力挖掘有重大价值、有引领作用、有长远影响的重要选题,大力挖掘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的选题,大力挖掘能够形成系列、打造品牌的选题。对于重点选题,要精心策划,精雕细刻,精耕细作,确保有分量,有质量。
3.要着力“三个优化”
“三个优化”,即优化出版结构、优化出版质量、优化出版队伍。近一两年来,大学出版社图书出版品种增长呈回落态勢,在实现从追求数量规模向提高质量效益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进一步优化出版结构、提质增效的工作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现在一些大学出版社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教材教辅上,虽然暂时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核心竞争力得不到提高,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到出版社整体实力的提升。
要坚持把精品创作生产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下决心提高学术品质,加大高水平高等教育教材在教材出版中的比重,下力气做好高端学术著作出版。学术是文化的精髓,学术著作出版是一个国家学术水平和学术成就的集中反映,也是文化繁荣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学出版社是学术著作出版的生力军和主阵地,但与国际上的大学出版社比较,我们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名社、大社还比较少,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还不多,学术著作出版总体实力、竞争力还不够,这就需要大学出版社突出学术著作出版这个重点方向,充分发挥大学出版社学术资源、出版資源、队伍資源的深厚优势,不断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打造学术原创精品力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现在我国部分出版集团成立“编辑委员会”,由集团的总编辑负责,这个做法值得大学出版社借鉴。在队伍建设方面,还需要大力加强人才培训,加大高素质编辑人才比例。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编輯学会年会上,笔者专门呼口于,编辑的准入门槛要提高。编辑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如果不随着时代发展得到相应的提升,那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性、专业化使无从谈起、无处提升。目前经济领域各个方面降低准入门槛是必要的,出版工作的某些环节门槛也可以降低,但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的准入门槛不仅不能降低,而且还要提高,这关系到我们到底能出版什么样的书,能出好什么样的书。
总之,在“十三五”出版规划组织实施工作如火如茶开展的重要时期,大学出版社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进一步优化出版结构,多出精品力作,推动融合发展,齐心协力、聚精会神将大学出版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016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 [2]教育部社科司《高校出版工作“十二五”发展报告》(图书出版社)稿数据.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统计数据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201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