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的媒体识别——中国城市形象发展40年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城市形象的媒体识别——中国城市形象发展40年
|
ISBN: | 978-7-313-20544-5 |
条码: | |
作者: |
徐剑 沈郊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79.00
折扣价:¥75.05
折扣:0.95
节省了3.95元
|
字数: |
261千字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9-02-13 |
|
内容简介: |
本书立足城市形象理论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形象的演化特点,结合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选择了12个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将这12个城市分为三大类:*类是超级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第二类是区域中心城市,以成都、杭州、武汉、沈阳为代表;第三类是特色城市,以义乌、三亚、鄂尔多斯、井冈山为代表。本书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量化分析《人民日报》自1978—2017年以来对中国城市形象的新闻报道,客观反映中国各类城市形象的变迁过程和发展趋势,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和认知脉络。
|
作者简介: |
徐剑: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博导。受国家外专局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和网络治理,主持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青年以及其他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央以及上海各级决策机关采纳,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和上海市领导人批示,并获得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2018年10月,获首届“中国智库创新人才青年标兵奖”。 沈郊: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纽约大学哲学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管理、城市形象,曾合译《北部之光:加拿大智库概览》等著作。
|
章节目录: |
章 总 论 节 城市形象与媒介形象的概念与历史溯源/ 002 第二节 城市形象研究的三种视角/ 005 第三节 城市形象的类型与城市类型/ 011 第四节 城市形象的媒介识别:另一种视角下的城市发展史/ 015 第二章 城市形象媒体识别的研究方法 节 城市媒介形象的基本研究方法/ 026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027 第三节 先导研究/ 028 第四节 编码条目与编码框架/ 029 第三章 中国超级城市形象发展40年 节 北京40年:展现中国崛起形象的首善之城/ 032 第二节 上海40年:从中国经济中心走向全球的“魔都”/ 052 第三节 广州40年:从中国花城到全球商业中心/ 072 第四节 深圳40年:从小渔村到创新之都/ 092 第四章 中国省会级中心城市形象发展40年 节 成都40年:天府之都的现代化之路/ 114 第二节 杭州40年:从“西湖十景”到电商中心/ 134 第三节 武汉40年:“九省通衢”的前世今生/ 153 第四节 沈阳40年:老工业基地蜕变展新颜/ 173 第五章 中国特色城市形象发展40年 节 义乌40年:走向世界的小商品贸易之城/ 194 第二节 三亚40年:从旅游之都走向休闲与置业的家园/ 206 第三节 鄂尔多斯40年:资源型特色城市的转型之路/ 217 第四节 井冈山40年:红色之都的现代化呈现/ 231 第六章 结语与讨论 节 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超级城市正在崛起/ 247 第二节 重大文体事件对城市形象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49 第三节 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评价体系核心/ 251 第四节 城市媒体形象的形成来源于城市核心竞争优势的识别/ 253 参考文献 索引
|
精彩片段: |
2018年初,建南院长组织研究院的教授讨论出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系列”丛书。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研究,领下这个任务,一方面是对自己多年研究的一个梳理和反思;另一方面,也是自己作为改革开放同龄人的一个纪念和回顾。 以往我做的城市形象研究,多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城市以及特定的受众,研究方法比较明确,研究目的也比较清晰。而此次研究,是跨越城市的边界,覆盖全国,且纵横40年,研究的破题,就颇费思量。 从传播学出发,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一般有两个进路。个进路是基于公众认知的调查,如凯文 · 林奇提出的“城市形象”是对城市的公众印象,它是许多个人印象的叠合。了解这种城市形象可通过民意调查的方式来实现,但对于那么多的城市,民调耗费巨大,且由于没有历史性的数据,只能反映现时的结果,而无法进行历时的比较和分析。第二个进路是基于媒体的内容分析。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人们实际生活在李普曼所言的“拟态环境”。由于现代社会已从村落扩大为全球,社会分工也从传统的自给自足走向了专业分工,人们不再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去感知世界,而更多的是通过媒体供给的信息去了解和建构世界。因此,媒体构建的城市形象也成为公众认知城市的重要入口。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