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 - 同文馆·哲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
同文馆·哲学
|
ISBN: | 978-7-301-30139-5 |
条码: | 9787301301395 |
作者: |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98.00
折扣价:¥93.10
折扣:0.95
节省了4.9元
|
字数: |
446千字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500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9-06-25 |
|
内容简介: |
《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是法国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关于超-越之意义的研究。超-越意味着超出那在传统存在论或形而上学中被规定为至大无外的是或存在。在此总体之中,诸是其所是者争是其是(亦即,诸存在者皆努力维护自身之存在),因此互相冲突,战争是永恒真相,和平仅为权宜之计,真正的超-越则已破产。但在这一总体中,主体之主体性或人之人性构成了唯-一的例外。 主体在超出或尚未及于是或存在之处。在成为有关对象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之前,在成为支配一切的自我之前,主体作为感受性已然暴露于他人,已然回应着他人,因而也已然对他人做出了无条件的应承,也就是说,已然在替代他人,已然是他人的人质。人质并不是受束缚被奴役,而是为他人忍痛受苦,为他人补过赎罪,即对他人并为他人负责。作为独一-无二、不可换下之我,主体的这一责任或应承从根本上是无限的。对于公正的要求始于第三者的到来。需要对每一他人做出应承的我于是就需要比较不可比较者。比较召唤公正。公正的社会建立在一视同仁之上,一视同仁则必须基于我对他人的无限应承。 本书的哲学语言使以“是”翻译“être”及以“是其所是”翻译“essence”成为某种必要。如果读者更熟悉或更喜欢“存在”,可尝试在阅读本书时以之代入。
|
作者简介: |
作者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生于立陶宛考纳斯,著名的犹太裔法国哲学家。他从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出发开始自己的哲学工作,也从自己的犹太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之后将“伦理”一词重新引入20世纪欧洲哲学,深刻地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景观,广泛地影响着当代世界的文化思考。他对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的关注不是对道德教条的关注,而是对我们对他人的无条件应承/责任的强调。在他的思想中,主体之主体性或人之人性就在于超出是其所是或存在,在于为他人补过赎罪,并承担一切,支撑一切。 其主要著作的汉语翻译目前包括《从存在到存在者》《总体与无限》《上帝,死亡,时间》。 译者伍晓明,复旦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及任教于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比较哲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等。译有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及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等。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