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科学——中国科学家野外生存手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求生科学——中国科学家野外生存手册
|
ISBN: | 7-5640-0105-4 |
条码: | |
作者: |
图形科学杂志社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19.00
折扣价:¥15.77
折扣:0.83
节省了3.23元
|
字数: |
276千字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3-09-01 |
|
内容简介: |
探险历来是人类诸多行为中最神秘、最惊险,也最富吸引力的领域之一。人在探险中经历的是极端状态下对身体、心理及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科考探险比运动探险又多了许多责任和使命,也多了许多破解玄奥、探索求知的乐趣。本书记录的是我国30位著名科考科学家亲历的最惊险、最艰难的里外经历,及科学家们用生命总结出来的野外生存了技巧,充满智慧和征服的魅力,感人至深。 读这本书稿最初的感觉是好奇和刺激,继而是对探险科学家甚至对科学能有今日的发展有所不解--那么艰苦,科学家何必自讨苦吃此大的代价,科学何以有今日的辉煌。而再读下则是振奋和羡慕,最后竟变成陶醉和跃跃欲试了。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科学:取之于人用之于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求生科学》 王可(书评人) 科学家的公众形象一直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除了领奖台,实验室是他们惟一的归宿。但并非所有的科学家这么安分,在他们看来,实验室属于科学,而不是科学属于实验室。科学是一种冒险,不仅是思想上的,还有行为和身体上的。而最直接表现科学冒险精神的莫过于野外科学考察。 现在市面上有关野外生存技巧的书有很多,但是《求生科学》一书却有着非常独特的色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该书是由众多的中国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亲历的最惊险、最艰难的野外经历写成的。这些科学家的足迹踏遍了风雪弥漫的南极大陆,流光溢彩的北极冰川,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鳄鱼和毒蛇出没的亚马逊热带雨林,神秘而诱人的神农架腹地,幽深诡秘的地下洞穴……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求生科学》定位成一本融入了科学精神的野外生存技巧的书。读者从书中不但可以读到非常有趣的故事,更可以学习到许多实实在在的如何战胜自然、在野外赢得生存机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这30多位优秀的中国科学家用自己的生命总结归纳出来的经验之谈,其权威性和实用性毋庸置疑。 科学总是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融入生活。我们常常说现在是科技时代,生活,不仅是应用性的工具,还有我们的休闲,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城市变得日益拥挤和喧嚣。当我们的头脑被各种物欲充斥得太满进而心生厌倦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一种更刺激的休闲方式——走进大自然。这里所说的可不仅仅是周末的时候与家人和朋友到郊外踏踏青这么简单,而是真正地走向野外。 不过,当人独自直接面对自然时,头脑里可不能只塞满浪漫的想法。人离开了熟悉的城市和人群,在荒无人烟的野外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我们离开自然已经太久了,如何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很多人都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科学家们的野外生存经验无疑可以提供有益的指导。 也许有人会说,作为一个普通的野外探险爱好者,通常不会深入到南极、北极这些常人难以到达的地区。那么这些科学家根据许多极端情况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一般的人而言还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吗?我想,这些科学家所遭遇的危险情况很可能是一般探险爱好者遇不到的,然而他们的经验却仍然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你出外探险也许根本用不到铱星电话、GPS全球定位系统这样的高科技装备,但是这种经验却可以提醒你,到了野外,保持与外界的通讯联系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也许你所到达的区域根本没有北极熊,但是那些应对北极熊的经验用来对付其它类似的猛兽却仍然不无用处。况且书中介绍的更多的还是野外生存的基本常识。比如说到什么样的地方应该带什么样的衣服、食品、药物和各种常用工具,什么样的地方适合扎帐篷,什么样的地方要睡吊床,如何识别有毒的植物以及怎样应付蚂蝗、野蜂、毒蛇等等常见的野生动物。这些普通的经验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有用,在不那么危险的环境中同样大有用处。 说了这么多,毕竟还都是纸上谈兵,要想真正体验野外探险的乐趣,一定要身体力行。在城市中蝇营狗苟人们应当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有多久没有好好欣赏过美丽的朝霞和晚霞了?我有多久没看到澄澈天空中的灿烂星河了?我有多久没感受田野中焕发的勃勃生机了? 走出城市,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吧!在那里你才可以发现真正的自我,在那里你才会发现,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快乐不会产生于推杯换盏的酒池肉林中,不会产生于灯火迷离的歌厅酒吧中,更不会产生于你的银行存款和名誉地位中。古老的中国哲学告诉我们,个人生存的最佳状态乃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离自然越远,离“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也就越远,离人类真正的本性也就越远。实际上,很多人对此已经有所认识,野外生存用品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就是明证。 在面对自然的险恶时,科学家与一般公众终于可以走到一起,无论不自觉还是自发,我们已经在靠近科学,虽然实验室离我们很远,但科学毕竟就在我们身边。最初的科学起源于生活,现在的科学正在回归生活,而且是以更为人性的方式,套用一句俗话:“科学取之于人,用之于人”,这是人的本意,也是科学的本意吧。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2003.11.21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