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导论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史学导论
|
ISBN: | 7-309-03523-2/K.116 |
条码: | |
作者: |
姜义华 瞿林东 赵吉惠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小16开 |
定价: |
¥29.00
折扣价:¥27.55
折扣:0.95
节省了1.45元
|
字数: |
341千字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3-08-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依据自古至今海内外史学理论成果和史学实践经验,将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形态学以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素质作为统一的论述体系,揭示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分析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考察关于历史实际及其规律的本体论,探讨史著、史学论文等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阐述历史学家为提高自身素养、担负起时代使命所应走的必由之路。 作为供高校历史学和其他文科基础课教学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使用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在论述中与当今海外各种有影响的史学流派展开积极对话,进而提出一组具有前沿性乃至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力图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导论的开放性与动态性。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了多种史学概论著作,这是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些史学概论著作各有所长,共同为史学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中以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和姜义华等所著《史学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最具特色。这两部著作皆与史学自身发展结合在一起,阐述史学理论问题,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然,这些史学概论著作大都已出版了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这期间,随着社会和国内外学术的发展,历史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一些理论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史学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要求史学概论著作不断吸收新的史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充实和更新其内容、结构,以促进史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指导史学研究。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等所著的《史学导论》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回应。
《史学导论》修订本包括引言、六章正文、参考书目,后记。与旧版相比较,修订本第一章与第四章几乎全部为新写的,第五章第三节为新增的其他各章也有重要修订增补,并重新编制了参考书目。通读全书,可以认为,修订本《史学导论》无论在内容还是结构方面均比原书更为丰富合理,特色更为鲜明,反映了近十年来我国史学理论的发展和作者的辛勤探索,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史学研究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这里,我以为有三个问题是值得提出来的:
一、在结合古今中外史学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探讨理论问题。
史学概论的重要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概括论述史学在其以往的和现实的发展中所涉及的和面临的重要问题”(瞿林东:《史学概论的任务》,(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这就要求史学概论在探讨理论问题时,结合古今中外史学理论成果和史学实践,不能纠缠在一些与史学自身发展关系不大的问题上,以免流于空论。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以密切结合中国史学实际来讨论理论问题而独具特色,富有生命力。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留下了明显的缺陷,这就是对国外史学成果未曾着墨。对此白寿彝有明确的认识:“本书本来也想论述一下国外的史学,因为所知太少,也就不写了。希望对国外史学有研究的同志,分别写出一些关于外国史学的专书。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希望在这本书里,逐渐得到这方面的充实.”(《史学概论·题记》)1989年姜义华等编写《史学导
论》一书时注意从中外史学发展中提出问题,试图“对古今中外史学发展中有关史学自身的重要问题作出理论概括,并希望在一些问题上能够提出一点新的看法”(陕西人民出版杜版《史学导论·后记》)。尽管这只是初步的尝试,却显示出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正确方向。修订本《史学导论》将这一尝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如讨论历史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这一问题时,作者首先论述了中国古代史书编撰形式及史家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的不同认识,说明“历史编撰形式对历史研究来说,确乎非常重要”(修订本234页),继而通过对20世纪中外学者如梁启超、夏曾佑、罗尔纲、白寿彝、克罗齐、汤因比等对史书体裁、体例的研究和实践,及近年来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修大型清史所面临的体裁、体例问题的阐述,进一步说明“历史撰述的社会表现形式,确是历史研究和撰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修订本242页)。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往往不止是问题的重要,内容的丰富,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新颖、适当和表述的准确、生动.”(修订本242页)对其他的史学理论问题的探讨,亦多采取与此类似的方法。
二、站在学术发展前沿的明确回应。
1989年版《史学导论》“后记”写道;“本书的撰写宗旨是:力求以反映近十年来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满足高等学校文科较高层次的史学理论教材的需要为目标。”这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史学发展前沿意识。十多年过去了,国内外史学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修订本中这种前沿意识表现为,与国内外各种学术流派特别是国外各种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展开积极的对话,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思考史学理论问题,以回应当代史学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历史相对主义、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等都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尤其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最为强烈。后现代主义以对工业经济时代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普遍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全面解构和颠覆为特征,历史本体论、历史规律、历史全面本质及传统的历史概念部是他们消解的对象。对这种种学术流派和思潮对当代史学所提出的挑战,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前沿性和独创性的学术观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回应马克思主义史学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时所持的是理性和开放的态度。人类历史异常复杂,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积极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提供的成果以促进历史认识的深入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必要吸收当代西方学术流派的有益成果,不断地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西方各学术流派仍然对历史发展本质和规律进行不断的探讨,并直接或间接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挑战。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学术流派呢?本书作者认为:“它们也并非一无是处,有不少学派与思潮对历史全面本质的某些部分、某些侧面,事实上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自己发展过程中,绝不狭隘地、简单化地择拒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成果,相反是非常重视那些严肃的认真的研究,用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使得对于历史本质的考察更为深入而全面。”(修订本207页)这种客观地对待西方学术流派的态度,既不同于以往在我国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对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学术流派一概排斥,或以之作为批判材料,也有异于当今某些学者对西方学术思想不加分辨的全盘吸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并正在走向成熟。
三、提出比较合理的理论体系
对史学概论的性质、任务、体系,我国学术界的认识颇有分歧。大多数史学概论的作者和研究者将其视为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入门指南,基本上是史学发展简史、历史观、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历史编纂学等的简单结合,成了历史学各门分支学科的“大拼盘”。因而大多史学概论著作“零碎而不完整,散乱而不系统,像若干专题的讲座,而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姜义华《用现代思维科学武装历史研究工作——论史学概论的核心与时代使命》,《复旦学报》1985年1期)。本书作者认为史学概论“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修订本《引言》)。明确提出史学概论不是普通的历史研究的入门指南,也不是对客观历史过程的研究,而是通过对人类认识历史活动的考察,从深层次揭示这一认识活动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以促进历史学的发展。本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围绕着人类特别是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的活动这一主题而展开论述的。全书各章以历史认识活动为主线,将历史认识、史学方法、对历史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史学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素质作为历史认识活动的几个必要环节并将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论述,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的读者也许会发现这部著作不像其他的史学概论著作那样通俗易懂,这与本书以“满足高等学校文科较高层次的史学理论教材的需要为目标”的撰述宗旨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的史学概论正在朝着深层次发展。
(《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兰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3.11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