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
|
ISBN: | 978-7-5618-6582-8 |
条码: | 9787561865828 |
作者: |
姜乾之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8.00
折扣价:¥45.60
折扣:0.95
节省了2.4元
|
字数: |
256千字
|
出版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160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0-04-15 |
|
内容简介: |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的“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并存悖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予以解释。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产业集聚之间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联性。与此同时,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逐步从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演变成为地区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研究指出,在我国东部地区一体化水平尚未进入高级阶段之前,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非农产业区域集中现象将在一段时期内并存,而这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形态;与此同时,经济集聚也抬升了城市发展的拥挤成本,随着运输、非贸易品价格等变量的内生调整,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将逐步增大并大于“向心力”,由此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劳动跨区域流动,区域发展差距才会最终实现收敛。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有关概念及重点研究考察对象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与城乡二元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框架下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发展差异影响 第三节 关于中国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建模基础和约束条件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 第四章 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劳动力流动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力流动 第三节 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结构变迁 第四节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般性经济学规律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就业分化的描述性证据 第一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格局与选择性 第二节 我国就业演变的区域特征 第三节 区域就业分化与劳动力流动:机理和影响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发展效应:地区差距与趋同 第一节 地区发展差异衡量指标及分解办法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总体趋势及原因分解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与“中心一外围”地区发展格局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发展差距: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验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的就业市场分层效应——以长三角为例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迁移概况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外来人口就业特征及变化趋势 第三节 就业密度、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长三角与中部五省比较 第四节 劳动力非正式迁移的地区发展效应——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劳动力流动的超大城市极化效应 第一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进入新阶段 第二节 超大城市人口极化效应 第三节 超大城市人口调控难题 第四节 中国城市极化发展的动向及政策选择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协调政策 第一节 地区经济增长趋同与劳动力流动趋势 第二节 区域投资格局与政府转移支付 第三节 政府转移支付的政策效应:基于中心-外围扩展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