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ISBN:978-7-5620-9436-4 条码:
作者: 杨朝霞著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99.00  折扣价:¥89.10
折扣:0.90 节省了9.9元
字数: 5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472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9-1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精神文化和制度规则的文明史。然而,历史上,“我们经常把文明和自然分离开来”,以至于“文明越是灿烂,它持续的时间就越是短暂。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地方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1)传统的“文明人踏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汲取历史的教训,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把文明与自然联系起来”,2走“良好生存于自然生态之中的文明”3之路。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立足于我国面临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危机的严峻形势,在充分吸收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相参”的生态思想和科学借鉴西方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理念的基础上,从以人为本的立场、生命共同体的格局、人类文明的高度、地球生态系统的广度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和治国理念。然而,当前我国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内涵、历史意义和建设路径等基本问题,在研究上还不够重视,在认识上尚有诸多模糊乃至谬误之处。下一步,亟待在理论上正本清源,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观,进而让其成为具有普适性的全球话语,并上升为各国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的指导思想。

作者简介:
杨朝霞 湖南湘潭人,环境法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法学系副主任。中国网“观点中国”专栏作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访问学者。本、硕、博先后毕业于湘潭大学(环境工程和法学)、武汉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大学毕业后在吉首大学任教5年,2010年受北京林业大学派遣赴江西省林业行政系统挂职半年。

主要从事环境权、环境公益诉讼、环境标准和野生动植物、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等方面的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研究。在《中国法学》《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权的证成、构造和救济研究》等课题近30项。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天津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中国网等媒体采访230多次。参与《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和《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等10多项环境立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

章节目录:
序一安黎哲: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学支撑1

序二孙佑海:开创环境法治的新时代4

序三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学的历史机遇和时代使命8

内容概要11



上编总论

引言生态文明的时代课题3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诞生3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追问7



第一章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9

导言生态文明的概念9

第一节生态文明观的第一要义:发展13

一、发展失序是生态文明诞生的历史背景13

二、革新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17

三、结语20

第二节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立场:以人为本和环境公平21

一、人与自然之间:以人为本,维护环境权兼顾生存权和发展权21

二、人与人之间:维护环境公平,坚持民生优先26

三、结语32

第三节生态文明观的精髓:高质量的绿色发展32

一、核心任务: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和生态健康33

二、终极目标: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的“三生共赢”37

三、价值权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平衡41

四、结语48

第四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49

一、维护“自然-社会”系统环境资源的供需平衡50

二、维护“经济-社会”系统资源产品的供需平衡51

三、维护“自然-经济”系统环境资源的供需平衡51

四、维护自然系统内部生态关系的动态平衡53

五、结语55

第五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方法56

一、空间的有序化56

二、发展的生态化58

三、生态的资本化63

四、环保的经济化(环保产业化)69

五、治理的社会化75

六、结语77

本章小结78

一、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要点78

二、生态文明观的法学重构和法律表达83



第二章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环节·原理·要求85

第一节话语转换:生态文明观的法学解读86

一、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生成:从事实到事理87

二、生态文明观的法学转换:从事理到法理92

三、结语101

第二节事理辨析:生态文明法学创新的逻辑起点102

一、环境、资源、生态的法学辨析:“一体三用”103

二、生态环境的内涵以及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概念辨析115

三、结语121

第三节法理探究:生态文明法学创新的主要模式122

一、模式一:具化(Specialization)122

二、模式二:改良(Improvement)124

三、模式三:革命(Revolution)129

四、模式四:整合(Integration)138

五、结语152

第四节法律表达(上):环境专门法的体系化155

一、法律制度的补充和改进:具化、补充、改良、革命和整合156

二、法律制度的衔接和配合:从“法律种群”到“法律群落”160

三、立法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从“法律系统”到“法律圈”161

四、代结语:环境法的法典化164

第五节法律表达(下):传统部门法的生态化165

一、宪法的生态化166

二、民法的生态化174

三、行政法的生态化200

四、刑法的生态化201

五、诉讼法的生态化206

六、经济法等其他部门法的生态化207

七、结语209

本章小结210



下编分论

第三章生态文明观的权利表达:环境权215

第一节环境权“改良说”及其检视216

一、环境人格权说及其检视216

二、环境财产权说及其检视223

三、结语231

第二节环境权创设的证成232

一、环境权创设的必要性:从“改良”到“革命”232

二、环境权创设的可能性:符合权利生成的基本要件236

三、结语252

第三节环境权的内涵和属性253

一、环境权的基本内涵:仅指良好环境权,不包括资源权、

排污权和自然保护地役权254

二、环境权的属性特征260

三、结语265

第四节环境权的主体:学说的反思与修正266

一、国家和单位环境权说及其检视266

二、人类和自然体环境权说及其检视273

三、后代人环境权说及其修正282

四、结语:环境权主体仅限于当代和后代的自然人286

第五节环境权益的保护和救济机制288

一、环境知情权和环境参与权288

二、环境权(信托)诉讼289

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291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293

五、环境检察公益诉讼295

六、不同类型诉讼之间的衔接与协调302

七、结语305

本章小结:厚筑环境权研究的“事理”和“法理”基础305



第四章生态文明观的责任表达:政府环境问责的反思和改进311

第一节政府环境问责的内涵和问题312

一、政府环境问责的内涵辨析:法律责任还是政治责任?312

二、我国政府环境问责的问题316

第二节政府环境问责问题的根源324

一、问责依据不足:存有立法缺漏且可操作性不强324

二、监管体制不顺:职责划分不清,部门衔接不畅325

三、职权监督不力:监督机制流于形式326

四、问责体系不当:问责机制单一且过于依赖327

第三节改进政府环境问责制度的对策建议328

一、填补立法缺漏:落实依法问责328

二、优化制度设计:坚持公平问责330

三、消除制度隐忧:推进“尽职免责”332

本章结语:推进政府环境问责的法治化333



第五章生态文明观的司法表达:环境公益诉讼336

第一节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336

一、公益诉讼概念的缘起336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界定337

第二节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前世今生”340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历史回顾340

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现实问题350

第三节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反思356

一、环境、资源、生态的概念不清356

二、环境公益的内涵不定、外延不明358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不牢361

第四节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重构363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保护对象363

二、“环境公益”的内涵和外延365

三、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370

四、环境公益诉讼的功能定位377

第五节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制度的创新377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实体权利基础378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和起诉依据389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顺位和衔接协调392

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制度的修法建议394

本章小结397



第六章生态文明观的法制化: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401

第一节我国环境法的历史演进401

一、第一代环境法:以环境保护观为指导402

二、第二代环境法: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406

三、第三代环境法: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410

四、结语414

第二节我国环境立法的检视和展望415

一、目标立场的检视:是否坚守“三生共赢”和以人为本416

二、核心任务的检视:是否坚守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和生态健康418

三、路径方法的检视:是否践行空间有序化、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本化、

环保经济化和治理社会化419

四、制度工具的检视:是否推进生态文明专门法的体系化和相关法的

生态化422

五、结语426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