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译丛7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译丛7册
ISBN:9787567547230 条码:
作者: Patrick Casement  相关图书 装订:精装
印次:1-1 开本:32开
定价: ¥302.92  折扣价:¥242.34
折扣:0.80 节省了60.584元
字数: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0-08-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临床精神分析一直关注的是病人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运作的?如何转化的?如何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中理解与他人的关系?

为了解决关系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定位问题,格林伯格和米歇尔提出两种基本的解决方法:驱力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与他人的关系是由驱力满足的需要所产生的,并被其所塑造;以及各种关系模型,在这些模型中,关系本身被看作是首要的,不可再分的。两位作者对精神分析观点的历史进行了巧妙的综述,追溯了两种模型之间的分歧与相互影响,以及主要的理论家在努力确立对待这些模型的立场中所采用的复杂策略。并进一步阐明,只有在考虑驱力模型与关系模型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全面理解诊断与精神分析技术中存在的许多争议和方法。



《自我与防御机制》

是精神分析著作领域重要的一本论著,自出版后,80年来经久不衰。此书大致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在部分中,安娜·弗洛伊德开创性地将自我作为精神分析的工作任务确立了下来,阐述了出现在意识和行为中的无意识衍生物同样也是精神分析的工作的对象。第二部分,安娜·弗洛伊德将防御机制的精神分析知识化,整理了其父亲在著作中所论述的防御机制,进一步提出了新的防御机制,并在人格发展和精神病理学的更广泛的模型中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第三部分,安娜·弗洛伊德对青春期——这一早前精神分析所忽视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考察。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情绪发展理论的研究》

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的经典代表作,聚集了温尼科特关于情绪发展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23篇研究论文,一共分为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关于人类个体情绪发展的8个研究,第二个主题是关于情绪成熟理论及其临床技术使用的15个研究。在一个主题中,温尼科特发现了在个体情绪成熟和发展早期,罪疚感的能力、独处的能力、担忧的能力,和信赖的能力等基本情绪能力,它们是个体发展为一个自体(自我)统合整体的里程碑。这些基本能力发展的前提是养育环境(母亲)所提供的供养,温尼科特特别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的质量(足够好的母亲)是提供足够好养育性供养的基础,进而提出了母婴关系的理论,以及婴儿个体发展的方向是从一开始对养育环境的依赖,逐渐走向人格和精神的独立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在第二个主题中,温尼科特更详尽地阐述了情绪成熟理论在精神分析临床中的运用,谈及了真假自体、反移情、精神分析的目标、儿童精神分析的训练等主题,其中他特别提出了对那些早期创伤的精神病性问题和反社会倾向青少年的治疗更加有效的方法。



《婴幼儿的人际世界: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视角》

从客体关系的角度,以自我感的发育为线索,集中讨论了婴儿早期(出生至18月龄)主观世界的发展过程。1985年的版中即提出了层阶自我的理念,描述不同自我感(显现自我感、核心自我感、主观自我感和言语自我感)的发展模式;在第二版中,Stern补充了自我共在他人(self with other)、叙事性自我及相关讨论。

正如作者后记所言:“我们总结的发现、炮制的理论对新晋父母来说本质上就是信息。……这项工作的一般教育性质是逃不掉的。改变大多数人持有的对婴儿的普遍看法,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且正在加速。一旦父母能够看到不同的婴儿,婴儿就会开始被他们新的‘目光’所转变,终成为不同的成人。……如果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婴儿,会在一代人之后造就不同的儿童、少年和成人,那么我们将看到不同的患者——体验过某种不同的婴儿期的患者,其人际间世界的发展稍微有些不同。对这个新患者的治疗性交会也将要求临床理论和搜索策略的改变。”



《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

再现了作者怎样从思考人际间视角下的分裂疏离开始,发现了分裂型及其它人格障碍来访者解离结构下的创伤经验,进而得知所有严重的人格障碍都有解离防御,以从内部应对创伤体验,同时防止二次创伤。这些发现使作者对解离过程有了新的理解,并意识到来访者与分析师在人际关系间的反复碰撞终促成了有治疗意义的体验发生。



《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

既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同时又具有ji佳的临床应用性,对于和早年发展严重受损的困难病人/来访者工作的人员尤其有参考价值。作者以清晰易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读了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还是熟悉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早期心理发展和治疗理念。此外,作者还用自己提出的这些理念来重新解读了精神分析的一些核心概念,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过程。



《向病人学习》

关注如何使精神分析思考的能力得到自我保持和延续。帕特里克·凯斯门特探索了助人关系的动力——学会识别病人是如何提供线索的,这些线索显示了病人无意识搜寻的治疗体验。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使用尝试认同,学会从病人的视角观察他自己对治疗的贡献。他借助内部督导,展示了许多初未能恰当进行的回应是如何得到补救,甚至给治疗工作带来帮助的。旨在理解他人无意识的分析师们,可以通过学习如何更好地区分治疗中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找到方法来避免出现先入为主的循环。通过对临床关键因素的积极检查,作者将精神分析治疗看作是为每个病人重建理论、发展治疗技术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动力,尤其是互动沟通和涵容的过程,出现在所有的助人关系中,适用于所有的助人职业。帕特里克·凯斯门特用清晰易懂的非术语,非同寻常、毫不掩饰地呈现了自己的工作,这让广大读者可以对他所描述的技术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一经典版本中增加了安德鲁·塞缪尔斯(Andrew Samuels)的介绍。本书将成为实习生、执业精神分析师或治疗师、相关职业培训教师的宝贵培训资料。
作者简介: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杰伊·R·格林伯格,斯蒂芬·A·米歇尔这两位作者均为在纽约私人执业的精神分析师。

杰伊·R·格林伯格是纽约大学心理学博士,威廉·阿兰森·怀特研究所(William Alanson White Institute)精神病学、精神分析与心理学的培训和督导分析师, 2011年起担任《精神分析季刊》(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主编,2015年因其在精神分析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Mary S. Sigourney奖。

斯蒂芬·A·米歇尔是威廉·阿兰森·怀特研究所的督导分析师与教员,纽约大学精神分析博士后项目的创立者,是深具影响的学术季刊《精神分析对话》(Psychoanalytic Dialogues)的创始人,影响了美国心理学会精神分析分会的发展。



《自我与防御机制》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1895年12月3日—1982年10月9日)是一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她出生在维也纳,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六个孩子中小的一个,也是惟一继承父亲衣钵的人。与她的父亲相比,她的工作强调了“自我”和正常的“发展路线”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工作的协作性在分析和观察中的重要性。因为她对精神分析作出的贡献,她和克莱因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儿童心理学创始人。1938年,安娜·弗洛伊德因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父亲来到英国伦敦,坚持精神分析的实践和研究,并为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服务和工作。1952年创立汉普斯特德儿童治疗诊所,即现在的安娜·弗洛伊德国家儿童和家庭中心。1973年,她当选为精神分析学家协会的主席。1982年10月9日,安娜·弗洛伊德在伦敦逝世.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情绪发展理论的研究》

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1896年4月7日—1971年1月25日),是一名英国的儿科医师、精神分析师,在儿童和成人精神分析、儿童养育、精神卫生等领域均有卓绝的影响力。他在伦敦的帕丁顿·葛林儿童医院(Paddington Green Children’s Hospital )行医的40年期间,接诊了近6万例儿童案例,不断应用和调整着他的精神分析技术,这些奠定了他从“成熟过程”的视角看待个体发展,并提供适宜的促进性帮助这一临床思想。除服务于儿科、儿童精神科、婴幼儿乃至青少年反社会倾向的教育领域之外,他也曾两次担任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1956–1959 以及1965–1968期间),以其“成熟过程”理论思想形成了精神分析的另一个范式,使其得以应用于精神病人治疗、精神科护理、社会工作及家庭照护等方面。他通过大量论著、演讲和电台节目传播他的理念,的概念有:真假自体、过渡性客体、足够好的母亲、抱持、促进性环境等。他在生前及身后由他妻子Clare主持编辑下,共出版了16本书,发表了超过700篇论文,代表作为《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游戏与现实》、《人性》等。



《婴幼儿的人际世界: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视角》

Daniel N. Stern博士(1934.08.16—2012.11.12), 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一位杰出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生前是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康奈尔大学中心-纽约医院荣誉教授,致力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在婴幼儿试验研究以及婴儿观察方面的工作把精神分析与基于研究的发展模型联系起来,对当下的心理发展理论有重要的贡献。Stern著述颇丰,其中非常受关注就是本书。



《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

Philip M. Bromberg(菲利浦?M?布朗博格),分析师,创伤及解离现象的杰出研究者与写作者,曾受训于威廉.阿兰森.怀特学院,纽约大学精神分析项目博士后,兼职临床教授。译者邓雪康,北京大学学士、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受训于CAPA(中美精神分析联盟),从事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咨询及其它服务。



《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

托马斯·H·奥格登(Thomas H. Ogden),医学博士,已有十二本著作出版,包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论文集,以及关于Frost, Borges, Kafka, Heaney, Stevens等作家的写作集。他近期的一些著作包括: Reclaiming Unlived Life: Experiences in Psychoanalysis、Creative Readings: Essays on Seminal Analytic Works、 Rediscovering Psychoanalysis: Thinking and Dreaming, Learning and Forgetting以及This Art of Psychoanalysis: Dreaming Undreamt Dreams and Interrupted Cries*。他的著作已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奥格登博士被授予精神分析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2004年“年度zui重要论文”奖;他由于“作为精神分析临床工作者、教师和理论家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了2010年Haskell Norman奖;他还由于对“精神分析领域的贡献”而被授予了2012年Sigourney奖;此外,他还由于对精神分析领域的终身贡献,而被授予2014年Hans Loewald奖。他在加州旧金山居住并从事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和创造性写作两个领域的教学工作。



《向病人学习》

帕特里克·凯斯门特(Patrick Casement)是英国伦敦精神分析研究院的成员,也是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他曾任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培训分析师,并进行全职私人执业多年,现已退休。他出版了许多书籍,包括《从生活中学习》(Routledge,2006)和《从我们的中学习》(Routledge,2002)。

叶冬梅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中央音乐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央音乐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异常心理与助人技巧”、“发展心理学”等必修与选修课程,提供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开展心理危机与干预工作。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在咨询中以心理动力学理论为主要取向,整合认知行为治疗和叙事治疗等。
章节目录: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引言

部分 起源

1. 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模型

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模型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驱力结构模型

恒定性原则、情感理论和防御模型

愿望模型

驱力结构模型的出现

客体的本质与形成

驱力结构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其应用

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调整的策略

驱力和恒定性原则的本质: 变化的观点

焦虑的作用与后期的情感理论

发展史、结构模型与客体关系理论

4. 人际精神分析

艾瑞克·弗洛姆: 人文精神分析

沙利文与弗洛姆: 对比

第二部分 另类

5. 梅兰妮·克莱因

克莱因理论的各个阶段

客体的起源与本质

重大的元心理学转变: 驱力的本质

克莱因的贡献与局限

6. W·R·D·费尔贝恩

动机理论

发展理论

心理的结构化

心理病理学理论

费尔贝恩与克莱因

费尔贝恩与沙利文

费尔贝恩的局限

后记: 巴林特与鲍尔比的人际结构模型

7. D·W·温尼科特与哈里·冈特瑞普

D·W·温尼科特

哈里·冈特瑞普

正确看待关系模型

第三部分 调和

8. 海因茨·哈特曼

精神分析: 普通心理学

重新定义的精神分析

动机与现实

环境

快乐与现实

结构学说与经济学说的考虑

两个模型之间:

9. 玛格丽特·马勒

从自闭状态到个体化

马勒与哈特曼

共生与驱力: 调和的研究

作为过渡理论家的马勒

结论: 基本歧义

10. 伊迪思·雅各布森与奥托·柯恩伯格

“自体”与“客体世界”

从自恋到身份形成

情感、快乐与心理经济学原则

自我心理学家的难以捉摸的“第三驱力”

对于精神分析技术的处理

雅各布森及其追随者

奥托·柯恩伯格

体验、关系与心理结构

正确看待驱力结构模型

第四部分: 影响

11. 混合模型策略: 海因茨·科胡特与约瑟夫·桑德勒

海因茨·科胡特

约瑟夫·桑德勒的混合模型

12. 诊断与技术: 深层分歧

模型与心理诊断

模型与精神分析技术

模型: 深层分歧

参考文献

索引



《自我与防御机制》

部分

防御机制的理论

章 自我作为观察之地 /

第二章 运用分析技术研究心理机构 /

第三章 自我的防御行为作为分析对象 /

第四章 防御机制 /

第五章 面对焦虑和危险的防御过程走向 /

第二部分

回避现实痛苦和现实危险(防御的前体)的例子

第六章 幻想中的否认 /

第七章 言语和行为中的否认 /

第八章 自我限制 /

第三部分

防御类型的两个例子

第九章 与攻击者认同 /

第十章 利他主义的形式 /

第四部分

驱力强度下对焦虑的防御(青春期实例的描述)

第十一章 青春期的自我和本我 /

第十二章 青春期的本能焦虑 /

结语 /

注释 /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情绪发展理论的研究》

中文版序 / 1

导言 / 6

致谢 / 8

简介 / 9

部分 关于发展

1. 精神分析和罪疚感 /

2. 独处的能力 /

3. 亲子关系理论 /

4. 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整合 /

5. 健康和危机状态下的儿童供养 /

6. 担忧能力的发展 /

7. 个体发展中“从依赖朝向独立” /

8. 道德与教育 /

第二部分 理论和技术

9. 直接婴儿观察对精神分析的贡献 /

10. 潜伏期儿童的分析 /

11. 分类学: 精神分析对精神病学的分类有贡献吗? /

12. 由真假自体谈自我扭曲 /

13. 绳子: 一种沟通的技术 /

14. 反移情 /

15. 精神分析的目的 /

16. 对克莱茵学派贡献的个人之见 /

17. 沟通与非沟通导致的某些对立面的研究 /

18. 儿童精神病学的训练 /

19. 性格障碍的心理治疗 /

20. 在你受理范围内的精神疾病 /

21. 由婴儿成熟过程谈精神障碍 /

22. 青少年住院补充性照护密集心理治疗 /

23. 婴儿照护,儿童照顾和精神分析设置中的依赖 /

参考文献Ⅰ /

参考文献Ⅱ /

译者后记 /



《婴幼儿的人际世界: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视角》

前言 / 1

导论 /

部分 问题及其背景 /

章 探索婴幼儿的主观体验: 自我感的核心作用 /

第二章 婴幼儿期视角与方法 /

第二部分 四种自我感 /

第三章 显现自我感 /

第四章 核心自我感: I.自我与他人 /

第五章 核心自我感: II.自我共在他人 /

第六章 主观自我感: I.概述 /

第七章 主观自我感: II.情感调谐 /

第八章 言语自我感 /

第三部分 临床应用 /

第九章 从临床角度看“观察婴儿” /

第十章 治疗性重建背后的理论的启示 /

第十一章 重建发展性过去的治疗过程的启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

1 引言

部分 站在桥上看

2 艺术家与分析师(1991)

3 人际间精神分析与退行(1979)

4 共情、焦虑与现实: 从桥上看到的(1980)

5 走进内心与走出自我

关于分裂过程(1984)

6 自恋和边缘中的疏离(1979)

第二部分 安全、退行与创伤

7 镜子与面具

关于自恋和精神分析成长(1983)

8 发生在分裂病人身上的Isakower现象(1984)

9 困难的病人还是困难的组合?(1992)

10 从里到外了解病人

潜意识沟通的美学(1991)

11 人际间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

临床比较(1989)

第三部分 解离与临床过程

12 影子与实体

临床过程的关系视角(1993)

13 精神分析、解离和人格组织(1995)

14 阻抗、客体使用和人类联结(1995)

15 歇斯底里,解离和

重读Emmy von N(1996)

第四部分 心灵的解离

16 “说话!这样我才能看见你”

对解离、现实以及精神分析式倾听的一些反思(1994)

17 心灵的解离

自体多样性与精神分析关系(1996)

18 变化的同时保持不变

对临床判断的反思(1998)

19 “救命!我要从你心里出去”

参考文献



《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章精神分析对话

第二章克莱因著作中的本能、幻想和心理深层结构

幻想的概念

心理深层结构

前概念及其实现

弗洛伊德关于“知识的遗传性”的理论构想

早期幻想活动的象征化形式

环境的作用

结论

第三章偏执分裂心位: 客体状态的自体

分裂

早期阶段的整合

分裂呈现为历史的断裂

结论

第四章抑郁心位和有历史的主体的诞生

通向抑郁心位的过渡

主体的发展

在抑郁心位中对危险的管理

历史的创造

躁狂防御

兼容矛盾心理的成就

抑郁心位与俄狄浦斯情结

结论

第五章在偏执—分裂心位与抑郁心位之间

急性退行到偏执—分裂心位

抑郁心位的突现

心理现实的创造

俄狄浦斯水平的移情与反移情

结论

第六章内部客体关系

一种关于内部客体的客体关系理论

移情、反移情和投射性认同

结论

第七章温尼科特著作中的母亲、婴儿以及母体

主观性客体时期

过渡现象阶段

完整客体关系阶段

结论

第八章潜在空间

温尼科特的语言

游戏这个现象

潜在空间与辩证过程

关于潜在空间的心理病理

象征符号、象征所指以及主体性

共情与投射性认同

结论

第九章梦空间与分析空间

梦空间

分析空间

参考文献

索引



《向病人学习》

对经典版本的介绍

前言

简介

致谢

第1章 向病人学习的初步思考

第2章 内部督导者

第3章 内部督导:失误与修复

第4章 互动沟通的形式

第5章 互动式倾听:一个临床案例

第6章 涵容的核心动力

第7章 压力之下的分析性抱持

第8章 治疗体验中的探寻与发现

第9章 探索空间:边界问题

第10章 对理论的再探索

附录I 已知与未知:温尼科特和比昂的观点

附录II 保密与治疗师的自我暴露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