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之书(上、下)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问题之书(上、下)
|
ISBN: | 978-7-5598-3304-4 |
条码: | |
作者: |
埃德蒙•雅贝斯 著 译者:刘楠祺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172.00
折扣价:¥163.40
折扣:0.95
节省了8.6元
|
字数: |
652千字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1008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1-01-01 |
|
内容简介: |
作为“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问题之书》分上下两册,共七卷。上册由回忆写起,从于凯尔的自杀到萨拉之死,再到爱情的毁灭,叙事的过程中追问着自由、话语、抉择的意义。下册则通过打乱字母重新组合的语言游戏,用诗化的言语、对话的方式,继续对生命、文本、死亡展开思索。 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
|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埃德蒙•雅贝斯(Edmond Jabès,1912—1991),法国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犹太人。“二战”后法国最著名的文学人物之一,对德里达、布朗肖等法国思想家产生过深刻影响。生于埃及,熟谙法语。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被迫离开埃及流亡巴黎,1967年加入法国国籍。同年成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展示其作品的四位法语作家之一(另三位是萨特、加缪和列维-斯特劳斯)。1987年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 译者简介 刘楠祺,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文学译著有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耶麦《晨昏三钟经》《春花的葬礼》等,并在相关期刊翻译发表博纳富瓦诗论若干篇。
|
章节目录: |
上册目录 第一卷 问题之书 献 词 003 在书的门槛 007 而你将在书中 019 缺席者之书 047 生者之书 157 第二卷 于凯尔之书 献 词 193 弁 言 195 第一部 201 第二部 233 第三部 257 第四部 279 第五部 327 第三卷 向书回归 献 词 351 弁 言 353 第一部 357 第二部 397 第三部 427 下册目录 第四卷 雅埃尔 献 词 003 弁 言 009 叙事之前的时间 025 叙 事 081 第五卷 埃里亚 在后书的边界 147 后 书 153 书 209 第六卷 亚埃里 前书之前:一 247 前书之前:二 255 前书之一 265 前书之二 277 前书之三 289 漂 泊 323 书 389 第七卷 (埃尔,或最后之书) 425 肆 437 叁 443 贰 467 壹 477 壹 483 贰 491 叁 501 肆 505 译后记 521
|
精彩片段: |
萨拉,再也没有白昼了。白昼变成了旷日的期待。可我们能看到尽头么? 水在被出卖的岁月表皮下流淌,如同荒废的田野。 梦想丰收需要几多勇气?流水的梦中满是麦穗。 干旱深埋心底。 ——我们无法通信了,萨拉。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好吧,我告诉你所知道的,或许还有你不再知道的。我戴着我的新的镣铐在想你。我用陷入地狱的双眼看到了你。 ——你已在视觉的时代,而我还在听觉的时代。 ——听着,于凯尔,听着。我只有一个愿望。但愿你永远不要见到我所见过的一切。 ————《第一卷.生者之书》 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活着。你还活着。 时间的路很短,我们双臂拥抱的空间之路却很长。 心灵是美好的。 我们的爱是一座岛。大海是那片田野。 面饼是美好的。 秩序存于树皮。树木为风而狂。 土地是美好的。 你的双目远离鸟巢。沉默中波涛汹涌。 我们是否在要去的地方? 明天是美好的。 ————《第二卷.献词》 我们之间,死亡如一条宽大的门帘,如一袭鲜血无法玷污的帷幔;它也是红色的,是均匀的红,恰如末日前生命的裂口。 从死亡处获得的这个想法很快就影响到我的心灵。 这想法是一把双刃剑。我在其从容旗号的蛊惑下杀戮和死亡。 世界没有回应对它的召唤,或者说只揭示出它被遗忘的一面。海洋是海洋的镜像,而大地仍为旧貌,一如混沌初开时奇迹般的丰满。 我读着死亡词语。能生出果实的眼睛,潜意识的眼睛。树沉湎于树的往昔。 就让世界凭征服的暴力生存吧。就让世界在黢黑的母腹中繁衍吧。 界碑永远只是一块石头。但是,海浪,影子,谁会想着让它们岿然不动? ————《第四卷.叙事》
|
书 评: |
埃蒙德.雅贝斯的诗弥散出他特有的智慧、特有的风格。格言化的语句构成了他的写作特色,那是他在下潜影翳洞窟和登顶光明山脊并修正意象轨迹后的重新回归。 ——[法]加布里埃尔.布努尔、《我构筑我的家园.序》 雅贝斯的作品,既非小说,也非诗歌,既非文论,又非戏剧,但又是所有这些形式的混合体;文本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无尽地游移于人物和对话之间,在情感充溢的抒情、散文体的评论以及歌谣和格言间穿梭,好似整个文本系由各种碎片拼接而成,却又不时地回归到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上来,即如何言说不可言说者。这个问题,既是犹太人的燔祭,也是文学本身。雅贝斯以其傲人的想象力纵身一跃,令二者珠联璧合。 ——[美]保罗.奥斯特、《饥饿的艺术》 《问题之书》似乎是在逾越字面意义的边界,引发对意义中的意义、字词中的字词的怀疑和猜测。 ——[美]罗伯特.邓肯、《意义的谵语》 在《问题之书》中,那话语音犹未改,意亦未断,但语气更形凝重。……或许,它就是一个族群和书写的同命之根。但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无俦的宿命,它将“来自那本书的种族……”的历史嫁接于作为文字意义的那个绝对源头之上,也就是说,它将该种族的历史嫁接进了历史性本身。 ——[法]雅克.德里达、《论埃德蒙.雅贝斯与书之问题》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