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 - 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内容简介: |
《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汇集了作者30余年自我理论研究之精华,提出了真正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核心因素,并给出了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议。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系统(即自我理论)来建构世界和解释经验,从而在相同的情境中展现出不同的思考、感受和行动。有两种持不同自我理论的人:实体论者和增长论者。实体论者的自我理论中仅包含内在的、固定的、静止的自我和世界,增长论者的自我理论则指向一个动态的自我和世界。受实体论与表现目标支配的人,需要一次又一次逃避风险,以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而受增长论与学习目标驱动的人则会逐渐积累各种有益的知识与技能,不管努力的结果如何,始终持有坚定的信念与热情。 作者主张,教育者要努力使学生获得一种信念系统:努力是被期待与享受的事情,而挫败是有教育意义和挑战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改变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
|
作者简介: |
卡罗尔 • 德韦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动机、人格及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领导者。 她贡献卓著,获奖无数,包括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杰出学者奖、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会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专业成就奖等。 2017年,德韦克教授因自我理论的相关研究成为全球最大教育奖“一丹教育奖”首位获奖者。《努力的意义》一书即为这一理论的精华论做,并荣获世界教育联合会图书奖。 其上一本在国内出版的作品是《终身成长》,颠覆了传统成功学的观点,提出了很多影响美国校园教育的创新理念。
|
章节目录: |
序 前言 第一章什么促进适应性动机? 四种信念与四个事实 第二章 一蹶不振还是越挫越勇:无助反应与掌握定向反应 第三章 成就目标:为了看起来聪明还是为了学习 第四章 智力固定还是可变?智力理论影响成就目标 第五章 智力理论预测(并造就)成就差异 第六章 智力理论造就努力高低 第七章 内隐理论及目标预测自尊和抑郁 第八章 信心与成功为什么不够? 第九章 智商重要吗? 第十章 内隐理论影响社会性应对 第十一章 评判与标签化他人:内隐理论的另一个作用 第十二章 人有改变的潜能吗? 第十三章 持有与形成刻板印象 第十四章 一切的开端:幼儿关于好坏的理论 第十五章 表扬与批评:脆弱性的起源 第十六章 称赞智力:过多的表扬适得其反 第十七章 对自尊的误解 第十八章 人格、 动机、 发展与自我: 理论反思 第十九章 对争议的最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内隐理论、 信心与目标的测量 索引
|
精彩片段: |
我分析过很多出于善意却导向消极结果的实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就是对自尊的错误理解。自尊经常被视为一个全或无的事物,有人有,有人没有,有会获得良好结果,没有则会变得很糟糕。 同时这些实践也源于对如何培育自尊的片面理解。孩子们的自尊常被认为可以由大人赋予,我们总会告诉他们,他们拥有诸多优秀品质,如很聪明等等。 这些关于自尊的信念鼓励成人向孩子们撒谎——夸大积极面、粉饰消极面或彻底隐藏消极信息, 因为我们害怕这些负面信息与批评会损害孩子们的自尊。 这就好像我们已经接受实体论,即孩子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成功来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而失败则传递了有关智力与价值的负面信息。事实上,当我们吹捧他们个人而不是鼓励他们努力时,当我们掩盖他们的缺点而不是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时, 当我们帮他们消除阻碍而不是教他们如何应对阻碍时, 我们就已深深地陷在了实体论之中。 类似地,这些实践也向孩子们传递了智力实体论的观念。它们让孩子们相信,智力是最重要的,智力低下非常可耻,这也致使我们不得不向孩子们隐瞒他们的错误与缺陷。 这种方式或许会在某些方面起到作用。当告诉孩子们他们很聪明,同时给予他们连续的成功体验时,他们也许确实会感觉良好,但同时他们也会被植入一种价值, 即所谓的 “特权感”。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有权享受轻松成功的生活,有权因很少的努力而得到慷慨的赞扬;他们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有资格接受社会提供的一切便利而不用努力争取。是啊, 他们何曾被告知过需要付出努力呢? 然而这种所谓的 “自尊”,既不是学生需要的,也不是社会需要的。 此外,当这个世界没有人再像父母与老师那样想办法让他们感觉良好, 当世界不接受他们现在的样子,当世界在给予奖励前提出很多严苛的要求时,这些孩子就会变得愤怒、痛苦与自我怀疑。一旦先于成功到来的是挫折、失败与拒绝,他们该如何是好? ············ 我们都看过这样的电影,片中主角经历了生活的巨变,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的生活是多么空虚和无意义, 原来他一直忽视了生命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诚然这种桥段是老生常谈,但众多相似的老生常谈总能揭示一定的道理。 在设想一种被实体论与表现目标支配的人生时,我能想到的就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证实了自身的能力。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无非是成千上万次的能力证明而已,这些远远不够。 再或者我还能想到的是,在这种生活中,人们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逃避风险,以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这最后构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里面放着“他们是什么” 以及 “他们能做什么”。 而当设想一种被增长论与学习目标驱动的生活时,我想到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积累各种有益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与他人身上。而且,不论事情是否如愿以偿, 它都将给生活注入坚定的承诺与热切的努力。 几年前,在我到达某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纪的时候,我曾这样问自己:如果有一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我想说些什么? 我希望那个时候可以说:我悉心地观察过这个世界,勇敢地面对过我的生活,全心全意地致力于过种种珍视之物。我不愿在离开世界时满是耿耿于怀的遗憾,也不愿生命终结时仍怀抱诸多从未实现的潜能。 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年人,我们的使命是教导和帮助下一代过上成长和有贡献的生活。 我们是否可以做出承诺,去帮助他们成为比我们更了不起的人?
|
书 评: |
这本书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好的心理学著作之一。它太棒了……我简直爱不释手。 ——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思维风格》作者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作者的开创性研究。它使人们对一些广为流传的信念产生了质疑……作者所做的工作极有价值,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积极信念,促进他们不断努力。 ——德博拉·斯蒂普克(Deborah Stipek) 著名教育学家,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 书中介绍了社会、人格和发展心理学的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阅读本书的过程,也是领略卡罗尔迷人的研究设计的过程,作者的研究结果不断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内容、脉络清晰的结构、经典丰富的案例、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让人耳目一新。 ——戴安娜·卢布(Diane N. Ruble) 纽约大学心理学荣休教授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