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建构的人权——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作为社会建构的人权——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
|
ISBN: | 978-7-300-28961-8 |
条码: | |
作者: |
[美]本杰明·格雷格(Benjamin Gregg )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0 |
定价: |
¥78.00
折扣价:¥70.20
折扣:0.90
节省了7.8元
|
字数: |
25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289618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0-12-22 |
|
内容简介: |
以往大多数人权概念依赖形而上学或神学的假设,这实际上破坏了人权。因而,本书设想了另一种选择:人权可以由普通民众创造,在本土发育并被其适用的群体接纳。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应把人权看作社会建构的产物,由此铺筑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的“人权之道”:其一,通过开掘现实理论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和神经生物学资源),将人权的建构视为一个学习过程;其二,在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的共同体(也可以是民族国家)之内哺育“坚定而自信”的个体,并创造条件使二者互哺;其三,进行“互惠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情感教育,并鼓励采取积极的“剧作者”立场。
|
作者简介: |
本杰明·格雷格(Benjamin Gregg),供职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治学系,现为牛津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擅长政治哲学和复杂现代社会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有《浓厚的道德,稀薄的政治:贯穿社区信仰的社会整合》、《以不确定的规范处理政治事务:开明的地方主义理论》、《人权国家:主权国家之内与之外的正义》、《将人类的本性称为文化设计的生命伦理学:基因工程的政治挑战》(待出)。
|
章节目录: |
引言作为本土建构的、有限却收放自如的人权 人权:政治的而非神学的 “人权” 本书概览 第一部分俗世的规范:地方性而非普遍性 第一章人权:政治的而非神学的 相互竞争的人权路径:区别于神学给予的社会建构 反对人权神学方法的论据 政治的而非神学的人权 社会建构的人权作为一种能动性政治 第二章人权: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学的 形而上学人格论的自然主义替代 作为政治成就的尊严(形而上学尊严论的替代) 通过差异实现社会整合(形而上学同一论的替代) 两种政治潜力 第三章从本土规范中生成普遍的人权 排他主义:浓厚的与稀薄的 本土规范的批判性能力 本土的自我呈现:反对帝国主义 第二部分作为社会建构的人权的现实理论资源 第四章文化资源:个体作为人权的剧作者 自我肯定 自我赋权的特性 相互承认的领域 自我赋权筹划的局限 第五章神经生物学资源:情感和天然的利他主义 人性是生物性的,而非形而上学的或神学的 通过社会结构和人格结构鼓励利他主义 理性和情感的交织 通过利他主义的虚拟血缘关系来拥抱基于情感的人权 人权事业与情感相关的目标 在支持人权的过程中运用情感是否必然具有操控性? 第三部分促进人权思想的现实手段 第六章将人权转译为本土文化语汇 人权本土化改变了当地文化 不排除地方“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人权本土化 人权本土化与当地文化:共鸣与挑战 本土层面经由“双重意识”的转化 “双重意识”与角色的双重性:外部仲裁者与本土参与者 令人不安的双重性:文化的完整性和人权 文化本土重塑和转译路径的局限性 第七章经由认知重构促进人权 反对文化的本质主义方法 与规范层面有别的文化认知 使人权内在于群体的自我理解 作为认知共同体的人权和作为学习过程的认知共同体 人权作为社会制度层面的学习过程 认知重构 第四部分人权的未来式:人类本性 与重构的政治共同体 第八章作为文化选择并经由人类本性的人权 “第二天性”:作为文化选择的人性 作为文化选择的人性:人权而不是自然的复魅 针对出生之前的生命的文化选择 第九章人权国家 人权只存在于政治共同体之中 是人权的政治共同体而不是民族国家 解决“拥有权利的权利”的难题:民族国家的另一种选择 民族国家的未来式:人权国家 通过个体自主权的“稀薄的规范”来保障人权 结语作为社会建构之人权的得与失参考文献 索引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