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出版于2015年,是塞尔退休前的最后一部著作。彼时,译者正在德国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做访问学者。本书甫一问世,便引起了译者的注意。当然首先是因为作者,其次是因为书名。译者的“主业”是现象学,但对心灵哲学亦保有浓厚兴趣。由于现象学与塞尔的心灵哲学在意识、意向性、知觉等问题的论述上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亦有差异甚至根本对立之处,因此,为了在两种理论的比较和“互鉴”中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译者时常阅读塞尔的著作,关注其思想发展。本书的书名很有特点,Seeing Things as They Are:A Theory of Perception,乍一看,颇有现象学的味道,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胡塞尔的口号:“Zu den Sachen selbst(回到事物本身)!”,或者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定义:“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虽然塞尔在本书中也使用了“现象学”这个概念,但他明确说自己不是在作为一种哲学运动的意义上,而完全是在心灵哲学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14)以下凡引本书,我将直接在括号中给出英文原本的页码,也即中译本的边码。其他引用则采用注释形式。。不过,就塞尔在书中对知觉、意向性和直接实在论的论述来看,他的观点确实和哲学运动意义上的现象学有一定的契合之处:我们能够直接知觉到事物本身;在我们的意识和对象之间不需要感觉予料(sense data)作为中介;我们的意识可以“如实地”“如其所是地”描述或表象实在;当我说“我看见了某物”时,在“看见”一词的好的意义上,我看见的就是实在,就是事物本身。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译者将书名译为《观物如实:一种知觉理论》。 本书的写作,体现了塞尔一贯的风格。从论题上来说,与以往的著作多有重复,如意识、意向性、知觉、感觉予料、直接实在论、无意识,这些从塞尔的第一本心灵哲学著作《意向性》开始就提出和讨论的主题在本书中仍有不少论述。从叙事和说理的手法上来说,也充满了“分析”的味道,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鞭辟入里。当然,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他对坏论证的分析和批判,这也是本书的重点和新颖之处。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本书的主旨,译者不揣浅陋,仅就塞尔关于坏论证的分析做一个简要概述。其中若有误解、误导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