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史 - 厦门大学南强丛书第7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公共卫生史
厦门大学南强丛书第7辑
|
ISBN: | 9787561580233 |
条码: | |
作者: |
范春,赵苒,郭东北,李红卫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72.00
折扣价:¥68.40
折扣:0.95
节省了3.6元
|
字数: |
406千字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72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0-12-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疾病或健康问题促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为起点,系统论述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公共卫生的发展历程,并与国外发达国家公共卫生发展史进行比对,阐述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专业教育以及科研工作的历史经验。本书分为6章,内容包括绪论、国外公共卫生发展史概述、我国古代的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卫生防疫、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共卫生事业、公共卫生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公共卫生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
作者简介: |
范春,医学博士,环境科学博士后出站,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农村改水改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团体标准委员会卫生产品标准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环境重金属污染与微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公共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主持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及省部级课题,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编教材4部,副主编3部,参编12部。主编的《公共卫生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为我国第一部“公共卫生学”教材。主讲的“公共卫生学”被确定为2019年福建省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并分别在教育部和学校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二等奖(2002年),福建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8年),卫生部抗洪抢险、救灾防病先进个人(1998年)。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古代中国的疫病及中医的防疫理念
第一节 古代中国对疫病的认识和记载
一、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对疫病的认识和记载
二、秦汉三国时期对疫病的认识和记载
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对疫病的认识和记载
四、宋金元时期对疫病的认识和记载
五、明至清中期对疫病的认识和记载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医事制度与卫生防疫
一、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事制度
二、秦汉三国时期的医事制度与防疫举措
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医事制度与防疫举措
四、宋金元时期的医事制度与防疫举措
五、明至清中期的医事制度与防疫举措
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卫生与养生
一、个人卫生
二、饮水卫生
三、食品卫生
四、卫生设施
五、养生
第四节 古代中医的疫病理论及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一、《黄帝内经》中的“公共卫生观”
二、《伤寒杂病论》对疫病的辨证论治
三、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疫病思想
四、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疫病病因探索
五、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疫病观
六、吴有性《瘟疫论》的传染病学理念
第二章 医学传教士代卫生的兴起
第一节 伯驾代中国的教会事业
一、伯驾在华开设眼科医局
二、伯驾在华开创“医务传教”方法
三、伯驾参与成立中华医学传教会
四、伯驾采用师徒制向华人学生传授医学知识
第二节 医学传教士的行医与传教双重角色
一、医学传教士的借医传教
二、医学传教士在华开设教会医院
三、医学传教士的行医与传教之争论
四、医学传教士的行医与传教之交融
第三节 医学传教士代中国的疾病
一、医学传教士与卫生防疫工作
二、医学传教士与慈幼卫生工作
三、医学传教士与卫生检疫工作
四、医学传教士与社会病的防制
第四节 医学传教士与卫生知识宣教
一、开启了卫生知识宣教的先河
二、翻译西医书籍,传播卫生知识
三、凭借医学社团开展卫生知识宣教
四、医学传教士与公共卫生事业
第三章 医学社团与卫生代化
第一节 中华博医会与公共卫生的制度化
一、中华博医会的创建
二、中华博医会的会员制度
三、《博医会报》的出版发行
四、教会医学教育的制度化
第二节 中华博医会的公共卫生事业
一、医学名词的审查与统一
二、医学著作的出版
三、中国本土疾病的研究
四、公共卫生宣传教育
第三节 中华卫生教育会与卫生教育实践
一、毕德辉的卫生传教策略与实践
二、公共卫生教育运动的举办与拓展
三、学校卫生教育工作
第四节 中华卫生教育会的卫生知识传播理念
一、毕德辉的卫生传教策略是以公共卫生运动为媒介
二、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播卫生知识
三、卫生教育的思想精髓是“卫生能生利”
四、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五、公共卫生代表了西方的科学观和社会观
六、公共卫生教育运动的局限性与历史意义
第四章 洛克菲勒基金会代卫生的影响
第一节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卫生的渊源
一、对华资助的历史背景
二、筹备海外的捐资计划
三、第一届中国医学考察团与《中国的医学》报告
四、第二届中国医学考察团与“中国医学计划”
第二节 洛克菲勒基金会推行的公共卫生项目
一、湖南萍乡煤矿钩虫病项目
二、兰安生与北京公共卫生试验事务所
三、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中华卫生教育会的影响
第三节 洛克菲勒基金会代卫生教育
一、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设立卫生系
二、在中国乡村开展的“中国华北项目”
三、代卫生教育的潜在渗透
第五章 代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及其体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法定传染病种类
第二节 代中国的传染病——以鼠疫为例
一、东北地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二、东北地区第二次鼠疫大流行
三、东北地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四、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的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节 代中国的卫生防疫体系
一、晚清时期的卫生防疫管理(1840-1912)
二、民国时期的卫生行政机构
三、民国时期的卫生防疫机构
四、民国时期的卫生检疫机构
五、民国时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共卫生事业
第一节 “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一、“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提出
二、“为主”卫生工作方针初露锋芒
三、“为主”卫生工作方针与时
四、“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卫生防疫与卫生监督体系
一、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卫生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国境卫生检疫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基本卫生制度
一、劳保与公费制度
二、农村合作制度
三、的“六二六”指示
四、我国农村的“赤脚医生”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一、爱国卫生运动是新中国的时代要求
二、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源远流长
三、爱国卫生运动的时代意义
第五节 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卫生防疫
一、自然灾害及其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二、重大自然灾害中的疫病工作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