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中国制造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工业4.0”视角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中国制造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工业4.0”视角
ISBN:9787563831425 条码:
作者: 李春梅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56.00  折扣价:¥53.20
折扣:0.95 节省了2.8元
字数: 295千字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页数: 264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1-0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一个中心(智能化),两重效应(代际效应和提振效应),八个维度(制造业发展质量维度)为主线,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由“工业4.0” 智能化变革带来的产业发展质量变化的机理问题,并以五条路径(技术路径),六点对策(提升发展质量)为辅线,探析了“工业4.0”影响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路径,进而得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作者简介:
李春梅,1983年出生,吉林九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双学士,经济学硕士;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项目4项,并参与多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荣获山东省第二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章节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第五节研究的重点、主要目标及研究方法
第六节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七节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分类
第八节制造业发展质量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工业40”的内容及核心问题
第二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及发展质量
第三节代际效应和提振效应的界定及“工业40”的影响
第四节对已有文献的简评
第三章提出“工业40”战略的背景及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工业40”战略的国际背景
第二节“工业40”战略的现实动因
第三节“工业40”战略提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及演变趋势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分析
第一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二节制造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第四节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
第五节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实证结果分析与启示
第六节小结
第五章“工业40”的代际效应与提振效应
第一节“工业40”的内容及核心点
第二节“工业40”的代际效应
第三节“工业40”的提振效应
第四节小结
第六章“工业40”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机理
第一节“工业40”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
第二节“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代际作用机理
第三节“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振作用机理
第四节“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代际变化情况
第五节“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的提振影响情况
第六节小结
第七章“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构成维度的变化情况
第二节“工业40”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因素
第三节“工业40”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小结
第八章“工业40” 影响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工业40”影响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路径的类型
第二节内生技术进步路径
第三节外商技术溢出的路径
第四节科技创新的技术溢出路径
第五节政府的科技支持和发展教育的技术路径
第六节“工业40”影响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实证
第七节“工业40”影响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实证回归结果
第八节小结
第九章“工业40”代际效应和提振效应的国际借鉴
第一节“工业40”对德国经济发展的代际和提振概况
第二节“工业40”对德国经济的代际和提振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小结
第十章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方向
第二节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第十一章全书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全书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
前言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经济全球化之后,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Made in China”广泛“渗入”世界各地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目前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社会承载压力过大的背景下,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全面提升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质量,是制造业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2013年,德国正式提出的“工业4.0”战略,似乎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了极大的契机。在经历着从工业化到“再工业化”、全球化到“再全球化”、“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进程演变中,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新一轮的“工业4.0”变革,提高本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及发展质量,以及努力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问题,的确需要全社会的重视。
本书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发展情况,深入理解“工业4.0”时代的变迁内涵,探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现状、特点及演变趋势,明晰由“工业4.0”的“智能化”核心要点带来的国际性变革和提振作用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探讨如何准确选择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路径和发展道路,提出切合实际地促进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与政策建议。这是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兴衰的重要问题,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国内外中长期发展战略,本书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现实性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对指引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都有建设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同时本研究对于发挥中国制造业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的新常态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及对策建议
本书以一个中心(智能化),两重效应(代际效应和提振效应),八个维度(制造业发展质量维度)为研究主线,详细分析了在国际再全球化与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历史阶段,中国制造业在新一轮工业变革中存在和出现的发展质量变化问题,并以五条路径(技术路径),六点对策(提升发展质量)为辅线,探析了“工业4.0”影响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机理,进而提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有:
(1)结合经济全球化及后危机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工业4.0”战略提出的动因与背景及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实。
近几年,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已经在重新思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并制定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近百年来,德国制造(业)的口碑有目共睹。在过去两次严峻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正是凭借自身坚实的工业基础,比较顺利地渡过了难关。为了继续保持其传统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所具有的优势,德国又率先开创性地提出“工业4.0”战略。
目前,中国制造业及其他行业呈现出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迅猛发展,但固定资产增长率及劳动力就业人数增长速度出现衰减的“M”形趋势。
(2)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工业4.0”的智能化变革及“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影响机理进行理论探讨。
第一,制造业的发展质量要以经济期望为中心,同时兼顾微观企业发展和产品质量。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可以从增长度、效率度、对外依存度、创新度、企业质量、产品质量、社会贡献、环境友好度等八个方面进行构建。
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质量水平较低,制造业主要靠大量的劳动及资本投入来推动产业增长。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增长度为波动式下降趋势,效率表现为“U”形发展态势,制造业的企业发展和产品质量不容乐观。目前,制造业社会贡献度和环境度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创新已提上日程,创新度在近两年中也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
第二,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工业4.0”将通过“智能化”的变革对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代际效应和提振效应冲击。
相比前三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代际变革主要表现为“智能化”核心,包括“消费智能化”和“生产智能化”。“工业4.0”的提振效应主要表现在:“工业4.0”能够提升德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力;启示并带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推动传统工业及制造业企业的变革;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第三,“工业4.0”通过“智能化”核心,对中国制造业发展产生“代际效应”和“提振效应” 的作用机理,具体包括:
“工业4.0”使得中国制造业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竞争化,且竞争的复杂性增加;促进产业之间的集成,产业之间新的依存关系和共存关系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产业结构的平衡;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及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
“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代际效应作用及影响逻辑主要包括:改变中国制造业思维范式;升级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重塑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及附加价值;转变中国制造业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中国制造业的人机多模式交互与协同;制造业产品转变为智能产品。
“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提振作用机理包括:提升中国制造业效率;改善中国制造业市场空间;增加中国制造业对外的交流和沟通;影响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实现生产流程和生产设备的自组织性;使中国制造业提供能够稳定高素质人才的职业,增加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延长人类劳动的生命时间;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提升制造业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效率,体现出制造业的环境友好性。
中国制造业发展在“智能化”的影响下,代际和提振的作用机理内容已在凸显:中国制造业信息物理系统已得到广泛发展和推广;人工智能获得重大进展;垂直一体化融合的加速促使商业模式变革;网络化和信息化促使生产流程向智能化演进;市场“智能化”需求增长效应凸显;规模报酬实现递增趋势;竞争性创新越来越激烈。
(3)实证检验“智能化”变革时代“工业4.0”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及作用,进一步依据“智能化”的代际与提振效应,探讨中国制造业发展及产品质量提升的技术路径。以德国作为主要的国际参考对象,探讨并对比“工业4.0”战略给德国带来的经济影响。
在“工业4.0”提出之后的几年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构成维度指标基本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以“工业4.0”为代表的技术环境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装备保证。
在“工业4.0”的代际和提振的作用下,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路径包括内生的自主创新路径、外商技术溢出路径、科技创新的技术溢出路径、政府的科技支持和发展教育的技术路径。
“工业4.0”战略之后,德国经济及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均平稳快速增长并逐年提升。“工业4.0”战略确实对德国国内主要产业的增加值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工业4.0”战略提出的时间比较短,其对德国经济今后的发展,乃至对世界经济助推作用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证实。
(4)进行对策分析。中国制造业应该借助“工业4.0”重要历史转变契机,努力实施以创新驱动为引导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企业的创新创造动力及活力,以高质量产品的生产为基本出发点,全面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提升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指导理念;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促进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工业4.0”智能化积极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保证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源。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书在探讨“工业4.0”与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问题的理论和实证检验中,所获得的成果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书通过文献探讨、比较分析与趋势分析、联立方程模型回归及OLS回归分析、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事实、理论及实证多角度探讨有“代际效应”和“提振效应”的“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机理,创新之处主要包括:
(1)在学术思想方面,将“工业4.0”的核心点和目标“智能化”嵌入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这可能会突破已有理论的切入点、研究视角与核心内容。
(2)在学术观点上,本书认为,“工业4.0”带来的“智能化”会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产生“代际效应”和“提振效应”。针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中国制造业应结合国内行业发展现实,借助于“工业4.0”带来的“生产智能化”和“消费智能化”,在市场需求增长效应、规模报酬机制、要素资源约束及竞争性创新等方面做出转型,进而提升产业的增长速度(包括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和增长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改善社会贡献和环境效应,从而全面实现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飞跃提升。
(3)在研究内容上,从八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并通过中国制造业的行业层面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值。通过实证计量分析,检验了“工业4.0”历史时期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工业4.0”的时代背景,实证探讨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及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径,同时以德国为例,从国际范畴借鉴了“工业4.0”对产业发展的经济影响。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