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民俗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礼仪民俗
|
ISBN: | 978-7-5667-1733-7 |
条码: | |
作者: |
李跃忠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80.00
折扣价:¥76.00
折扣:0.95
节省了4元
|
字数: |
306千字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20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0-10-01 |
|
内容简介: |
书稿分八章从七个方面对湖南世居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瑶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白族等民族之人生礼俗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并在部分章节里对其相应民俗事象的变迁、文化内涵等作了一定的学术探讨。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生育礼俗,对湖南世居少数民族的 祈生与保胎礼俗和诞生与育婴礼俗作了详细介绍。并探讨了湖南世居少数民族生育礼俗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为成人礼俗,分男子成年礼和女子成年礼两节介绍了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成人礼俗。第四章为恋爱礼俗,利用文献对湖南世居少数民族恋爱礼俗“以歌为媒”的特点进行了溯源,并探析了湖南世居少数民族的恋爱与婚姻之关系。对恋爱习俗进行了较为生动有趣的介绍。第五章为婚姻礼俗,重点介绍了少数民族婚俗中的“哭嫁”习俗,对其历史、仪式过程、内容等均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六章为寿庆礼俗,分别介绍了延年祈寿习俗和庆寿礼俗,其中庆寿礼俗中的寿庆演戏较具特色,多邀请傩戏班演出。第七章为丧葬礼俗,对湖南世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瑶族、苗族、白族、土家族、侗族之丧葬礼俗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第八章为祖先祭祀礼俗,重点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在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时的祭祖活动,也对世居少数民族日常祭祖活动做了简要介绍。
|
作者简介: |
李跃忠(1971—),男,湖南永兴人,200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文物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湖南科技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现从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研究领域领域有民俗学、戏剧戏曲学等;兼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傩戏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湘潭市民俗文化学会副主席;2012年入选湖南省宣传部文艺人才扶植“三百工程”。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办公室委托项目12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2种。
|
章节目录: |
壹 生育礼俗:析生与保胎礼俗 (一)祈生礼俗 (二)保胎礼俗 贰 生育礼俗:诞生与育婴礼俗 (一)诞生礼俗 (二)育婴礼俗 (三)生育礼俗的文化内涵 叁 成人礼俗 (一)男子成年礼 (二)女子成人礼 肆 恋爱礼俗 (一)“以歌为媒”婚俗的历史溯源 伍 婚姻礼俗 (一)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婚姻礼俗举隅 (二)哭哭啼啼嫁女儿 (三)婚礼酒宴礼仪 陆 寿庆礼俗 (一)延年祈寿习俗 (二)庆寿礼俗 (三)寿庆演戏 柒 丧葬礼俗 (一)湖南世居少数民族丧葬礼俗举隅 (二)湖南世居少数民族丧葬礼俗特征 捌 祖先祭祀礼俗 (一)祖先祭祀场合 (二)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祭祖 (三)其他场合的祭祀 (四)祖先神祭祀 (五)宗祠演剧 参考文献 后记
|
精彩片段: |
《礼仪民俗/湖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丛书》: 2.桑植县白族其他场合的祭祀祖先礼俗 桑植县白族人家几乎家家设有神龛,以便平常祭祀祖先。如大建旁村是一个白族人村寨,几乎每个家庭都设有祖先堂。祖先堂一般设在正房堂屋或堂屋上面的楼上,墙上立一龛位,上面写着“本音某氏门中历代宗祖亲先后内外老少之灵位”或“本音某氏门中历代内外老幼宗祖之香位”,将历代祖宗都设在一个牌位。祖先牌位前放置供品盘、香炉、灯台和花瓶等。家庭立祖先神龛,主要用于日常供奉,如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时上三炷香、烧一点冥币。有的村庄因没有公共性的大厅,家里举办婚丧嫁娶等事时,这种立在家中的神龛也就起到了祠堂祖先神位的作用。 桑植白族民众在立家先神龛书写家先神位(即家神)时,有不少讲究。家神就是贴在堂屋正中上方的神位牌。过去都是用红纸写的。一般是新居落成、娶新媳妇或过大年时写一次。正中写“天地国亲师位”,字要写繁体,字体要大;左右两边写“东厨九天司命”“某氏历代祖先”,字体小些。当然,家神两边还配有对联。写家神正中那一列字时,很有讲究。要求“天不压人”就是天字上面一短横与下面的“大”字留一点距离,意思是天人和谐;“地不开坼”,就是地字的“土”旁要与“也”字连在一起,意思是不要出现山崩地裂等自然灾害;“国不开口”,就是国字外面的大“口”要全包围,不能留缺口,意思是国家要完整统一;“亲不瞑目”就是写繁体字的“亲”字右边那个“见”字时,左上边要留点缺口,意思是先人要关注后代子孙,不要视而不见;“师不戴帽”,就是写“师”字时要把左边那一撇省去,意思是老师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需要什么桂冠粉饰;“位不离人”意思是说,人人要各安其位,不得越权僭位。这些规矩虽说给写家神的人设了许多门槛,但也体现了白族人爱国、尊师、亲亲、本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和祈求平安的善良愿望。 桑植白族民众除日常祭祀祖先外,清明、中元、冬至等节气也有祭祖的礼俗。同治十一年(1872年)《桑植县志》载当地“祭礼”除清明、中元节外,“冬至日,亦祀祠祭墓”。桑植县白族民众各姓氏都建有祠堂,属于全族所有的称“总祠”,属于某支房所有的称“支祠”。各祠都有一定数量的田租、债息,专门用于祭祖和奖励,故每年都有几次大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除春节的游神最盛大外,就要数冬至祭祖了。 冬至祭祖活动规模大,仪式庄重,费时也较长。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在冬至前一两天,各支房开始祭祀活动,由支房族长主持,杀猪宰羊,承办酒席。祭祖之日,大开祠堂门,族亲不分远近、贫富、大小,都身穿盛装,前来参加祭祀,礼毕,共进晚餐。届时由族长当众公布祠堂财产和收支,表彰奖励遵纲守纪的典型和卓有成就的族员,教育处治触犯族规、伤风败俗的不肖子孙,同时共议族内有关事宜。二是冬至节后数日,在总祠内举行合族的大祭祖,时间三五天不等,由各支房选派代表参加,待各支房代表到齐后,就举行祭祖仪式。由总族长和会首带领一班礼生列前,族众后随,聚集于祠堂神台前,面对本主和列祖列宗神主牌,躬身肃立;主持人烧香焚纸,奉献供果,燃灯点烛,鸣炮奏乐后,引导大家行三叩九拜礼。礼生致赞词后,宣读祭祖文牒,气氛庄严肃穆。最后按历代祖宗名讳,焚烧包封,供祖先作钱财之用。冬至除隆重的祭祖外,主要是商议族内大事,如财产的收支、承办者交接手续等。 白族民间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到祖先的坟墓前焚纸点烛摆供品,祭奠一番,叫“送亮”。“送亮”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春节的六日内,即除夕、新年初一、初二、初三、初九、十五进行。当夜幕降临时,家长即吩咐家庭成员洗净手脸,然后去坟前焚香、烧纸,敬献供品,叩头作揖,点灯照亮,放鞭鸣炮,虔诚祭奠。女儿、女婿或外甥也必备香烛纸帛及鞭炮,有的甚至还带花圈来到祖先坟前,隆重祭奠。此外,新近亡人入葬后三天内,也要进行“送亮”,在清明、忌日与生日期,也须“送亮”祭奠,至亲还要在大年初一给新逝的死者“拜新年”。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