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宽带移动通信中的先进信道编码技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宽带移动通信中的先进信道编码技术
ISBN:7-5635-0860-0 条码:
作者: 袁东风 张海霞 等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21.00  折扣价:¥14.07
折扣:0.67 节省了6.93元
字数: 280千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4-03-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接近香农限的好码Turbo 码的编译码技术,另一种接近香农限的好码DPC
码的编译码技术,多级编码调制技术,基于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的自适应调制与编码的实现方法,最后介绍了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并给出了构架在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技术上的新型的高速、宽带移动信道编码技术的应用结果。
本书文字通顺、取材新颖,可作为本科生高年级、研究生“信道编码理论与技术”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在移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1章 香农限及其信道编码技术的最新进展


1.1 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史1
1.2 信道编码技术的最新进展9
1.3 基于OFDM的高速信道编码技术10
本章参考文献12
第2章 Turbo码






2.1 Turbo码的编码结构14
2.1.1 Turbo码编码器的基本结构14
2.1.2 非系统卷积码(NSC)和循环系统卷积码(RSC)14
2.1.3 交织器17
2.1.4 截断器17
2.2 Turbo码的译码17
2.2.1 译码器结构18
2.2.2 BCJR算法[6]19
2.2.3 MAP算法[1]20
2.2.4 MaxLogMAP算法[3]24
2.2.5 LogMAP算法[3]25
2.2.6 SOVA算法[4][5]25
2.3 各种信道中的码率与香农限及算法的简化26
2.3.1 二进制对称信道27
2.3.2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AWGN)28
2.3.3 带信道信息的瑞利信道(SI)29
2.3.4 不带信道信息的瑞利信道(NSI)31
2.4 Turbo码各种算法的比较33
2.4.1 硬判决33
2.4.2 软判决[20]34
2.5 Turbo码的交织器36
2.5.1 分组型交织器36
2.5.2 随机型交织器38
2.5.3 Code matched交织器39
2.6 Turbo码的性能分析39
2.6.1 利用卷积码分析性能界40
2.6.2 利用重量枚举函数分析性能界41
2.7 非二进制Turbo码43
2.7.1 编码器结构43
2.7.2 译码算法45
2.7.3 译码结构46
2.8 Turbo码的应用47
2.8.1 Turbo码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49
本章参考文献51
第3章 低密度校验码

3.1 线性分组码基础53
3.2 低密度校验码的定义及编码55
3.2.1 低密度校验码定义55
3.2.2 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和矩阵中的周期57
3.3 低密度校验码的译码57
3.4 译码错误概率67
3.5 校验矩阵的构造及密度进化68
3.6 低密度校验码构成的高效编码调制方案70
3.7 低密度校验码最新进展76
本章参考文献80
第4章 多级编码调制







4.1 信道容量规则及不同集分割方案下的信道容量85
4.1.1 信道容量规则及其在MLC最优方案设计中的应用86
4.1.2 在AWGN信道中不同集分割方案下的信道容量90
4.1.3 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下采用三种不同集分割方案时的信道容量93
4.1.4 分析、比较与结论97
4.2 MLC不同译码方法在衰落信道中的性能100
4.2.1 编码方案中分量码的选择100
4.2.2 多级编码的译码102
4.2.3 MSD及MLC/PDL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中的性能108
4.3 高效调制下MSD的简化译码116



4.3.1 多级编码译码方法的研究与比较116
4.3.2 映射方法与译码方法之间的关系117
4.3.3 几种新的集分割方案及对应的MSD译码结构119
4.3.4 仿真结果121
4.4 小结122





本章参考文献123
第5章 自适应传输与自适应信道编码




5.1 自适应传输概述126
5.1.1 自适应传输的概念126
5.1.2 自适应传输的研究历史和现状128
5.1.3 自适应传输技术的应用129
5.2 链路自适应中的关键环节129
5.2.1 衡量信道质量的参数及其使用129
5.2.2 信道估计130
5.2.3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132
5.2.4 自适应频率137
5.3 LA中的两个问题138
5.3.1 具有鲁棒性的自适应算法138
5.3.2 自适应传输与非自适应传输140
5.4 更加广泛的研究兴趣140
本章参考文献141
第6章 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








6.1 无线移动信道145
6.1.1 平衰落信道145
6.1.2 宽带多径衰落信道146
6.1.3 无线移动信道的选择性衰落147
6.1.4 频率选择性信道149
6.2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原理154
6.2.1 OFDM技术的基带IFFT/FFT实现原理156
6.2.2 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157
6.2.3 OFDM的优缺点159
6.2.4 基于小波包正交多载波调制系统(WOFDM)161
6.3 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164
6.3.1 采用卷积码作为信道编码方案时OFDM系统的BER性能1

64
6.3.2 不同正交基的OFDM的性能比较167
6.3.3 不同小波包作为正交基时的性能比较169
6.3.4 不同码参数的Turbo码在基于小波包基的OFDM中的性能170


6.3.5 Turbo码和LDPC码在基于小波包基的OFDM中的性能比较171

6.3.6 基于MLC的UEP方案在WOFDM中的应用173

本章参考文献177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