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与城镇景观研究 - 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与城镇景观研究 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
ISBN:9787564371944 条码:
作者: 李小波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68.00  折扣价:¥64.60
折扣:0.95 节省了3.4元
字数: 269千字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9-10-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与城镇景观研究》采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环境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对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古代盐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根据这些地区古代盐井遗址的分布状况、城镇景观特点探讨当时的人类活动规律,进而展现长江上游地区古代人类活动与盐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再选取秦汉时期、唐代、宋代、明清时期四个历史时段进行观照,最终得出中国早期文明“逐盐而居”的观点,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作者简介:
李小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教授,教育部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及规划;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市各级项目数十项;

章节目录:
绪论 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与城镇景观研究缘起
一、中国盐业考古引发的地理视野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与城镇景观的研究视野

第一章 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的地质基础
第一节 四川-云南古地理环境变迁与盐矿形成
第二节 川东、川西、川中、川北成盐的地质差异
一、时间差异
二、盐矿种类差异
三、盐矿埋藏的地质构造差异
第三节 滇中、滇西和滇南成盐的地质差异
一、时间差异
二、盐矿类型差异
三、盐矿埋藏的地质构造差异
第四节 长江上游古盐井遗址考察
一、四川部分
二、重庆部分
三、西藏部分
四、云南部分
第五节 长江上游盐矿地质条件与古代井盐开发
一、盐矿的埋藏深度对盐业开发历史序列产生重要影响
二、盐矿的开采难度对盐业利用方式和早期聚落及城镇产生较大影响
三、盐矿空间布局影响了区域空间经济结构、城镇布局和行政区划
四、盐产区和非盐产区之间的盐业运销伴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

第二章 三峡盐业考古成果与长江上游人类活动蠡测
第一节 三峡盐业考古新发现
第二节 长江上游早期盐业开发与人类活动蠡测
一、盐泉开发与“巫载文化”和“黔中文化”
二、藏区盐业与羌族源流
三、李冰与蜀中早期盐业
四、云南早期盐业开发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先秦时期盐业开发与长江上游聚落与城市
一、中坝聚落与古代盐业
二、先秦长江上游盐业资源与城市初步格局
……

第三章 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对城市的影响
第四章 盐业城镇的空间结构与景观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片段:
  2016年,我和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向国家出版基金办公室推荐了“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丛书出版项目。这套学术著作包括:《中国盐业考古》(李水城,北京大学)、《秦汉盐史论稿》(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与城镇景观研究》(李小波,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盐道》(赵逵、张晓莉,华中科技大学)、《滇藏地区的盐业与地方文明》(李何春,云南民族大学)。以上几位作者分别从考古学与民族志、历史学与古文献学、交通史、历史地理学、文化遗产线路、文化人类学等不同视角对中国古代的制盐遗址、制盐工艺与技术、盐政以及与盐有关的贸易通道和城镇发展、盐产区的景观环境和文化习俗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对中国盐业发展的历史和研究做了系统展示。最近,这套学术著作即将出版,这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对出版界都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喜事,我愿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祝贺!
  盐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看似极为普通,但却是维系地球生命繁衍生存的重要元素,其作用就如同空气、粮食和水一样。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盐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保障人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还能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使血压维持正常。可见,盐对人的生存和健康是何等重要!
  盐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关乎国计民生,在历史上曾是国家财政的支柱和赋税的重要来源。因此,中国历朝历代都将盐当作战略资源来掌控。先秦时期,齐国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宪问》);汉武帝时,桑弘羊发表了著名的《盐铁论》,在朝廷引发一场大讨论,最终朝廷将盐、铁视为国家的经济支柱;盛唐一代,盐税几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宋代以后,国家更是将盐税全部收归国有。由此不难看出,“盐”对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是多么重要,无怪乎中国古人很早就将盐视为“国之大宝”。
  中国古人开采过池盐、井盐、海盐和岩盐。传说古代山东沿海的“宿沙氏煮海为盐”,有说宿沙氏为黄帝臣,也有说是炎帝的诸侯。总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知道采卤制盐了。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就有开采井盐的生动画面。但过去传统研究盐史和盐文化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多有局限。盐业考古是我国近些年来才有计划地开展起来的新领域。较早的工作从长江三峡起步,特别是对重庆忠县中坝遗址的考古发掘。接下来研究者们在黄河三角洲的莱州湾地区发现了大量煮海盐的遗迹,数量多达700余处,规模巨大。此后,又在全国其他地方陆续调查,发现了不少制盐遗址。以上工作绝大部分是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李水城教授的主持下进行的。其中,有些是与国外学者合作的,有些是与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协作开展的,可谓国际合作和多学科协作的成功典范。李水城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的罗泰(Lotharvon Falkenhausen)教授还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了几部中国盐业考古文集,并在《南方文物》组织“盐业考古”专栏,向学术界和公众介绍中国盐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所取得的诸多成果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由此也显示出盐业考古是个非常具有潜力的新兴研究领域。
  以李水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不仅迅速填补了中国盐业考古的长期空白,在中国考古学中建立起盐业考古这一分支学科,还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盐业史和盐文化的研究。在即将出版的“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这套丛书中,李水城所著《中国盐业考古》一书不但对中国的盐业考古做了全面介绍,同时还介绍了欧美与亚非拉等地的盐业考古情况以及有关的人类学调查研究,视野广阔,提供了比较研究的大量资料。
  我是做考古研究的,难免对盐业考古说的话比较多。其他几部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多彩,涉及盐史、盐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有些领域我不是很熟悉,就不赘述了。相信这套著作的出版,必将对中国盐业史、盐业考古乃至中国经济发展史、科技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