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滇藏地区的盐业与地方文明 - 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滇藏地区的盐业与地方文明 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
ISBN:9787564372002 条码:
作者: 李何春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69.00  折扣价:¥65.55
折扣:0.95 节省了3.45元
字数: 263千字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9-10-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结合历史文献,对滇藏地区悠久的制盐历史、特色制盐技术、运销状况和盐业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作了介绍,对滇藏地区的制盐技术进行了环境史考察和比较分析,揭示了滇藏地区盐文化与地方文明之间的重要关系,并以滇西和藏东地区为例系统解读古代滇藏地区盐业的发展在促进地方文明和增进多民族(白族、藏族、纳西族等)文化互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盐是物质世界中较微小的颗粒,然而却可以从非常基本的家庭调味品,变成一种能影响区域、民族和国家的特殊商品。盐在早期被人开发和利用后,便不断促进族群迁徙和分化;其后又在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效促进了聚落的形成。盐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不断让一个个小型的制盐村落同更大的复杂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盐文化的研究发现,围绕盐可以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在一个以盐为核心的区域文化中,人们又可以看到不同的制盐技术、不同的村落格局、不同的历史记忆、不同的饮食文化,等等。
  一个地方的盐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盐的生产和运输往往被地方政权或国家控制,上贡或纳税使得再偏远的地区也能同中央保持一定的联系。这是地方同国家层面进行互动的基本路径之一。
  盐,自从人类发现它、认识到它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开始,就逐渐从自然界走进国家的视野,并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自春秋以来,盐已是国家掌控的重要资源,盐税逐渐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盐的史料、地方志以及各类论著可谓不胜枚举。客观来说,这些记载和论述为我们理解和掌握中国博大精深的盐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较好的参考点。但是,纵观各类作品,应该说停留在历史层面的宏观解读多于微观的比较研究。笔者曾指出,中国盐文化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了那些在历史上对国家和地方影响深远的大型盐场,但是对边疆地区的传统小型盐场关注得还不够,其原因无非是国家对这些小型盐场管控时间短,影响较为有限,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这些盐场对当下的社会启发意义较弱。恰恰相反,这些盐场长期以来承担着较多少数民族的食盐消费任务,并能有效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从这个层面出发,它们更应该受到学界的重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何春: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研究方向为盐文化、藏学、民族生计和少数民族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部级课题2项;

章节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滇藏地区的盐业资源概述
一、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盐业资源及其交易
二、云南省境内的盐业资源及盐务概述
第二节 盐: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盐之大义:生理上不可或缺之物
二、盐之贸易:族群互动的催化剂
三、盐之税收:国家视野下的权和利
第三节 本书关注的问题及研究倾向
一、研究的立足点
二、研究的路径

上篇 历史篇
第一章 远古至两汉:澜沧江流域的族群及盐的利用与开发
第一节 文明伊始:滇藏地区早期人类的活动及社会形态
一、人类在青藏高原上活动的历史考察
二、滇藏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考古发现
三、川滇藏交界地区早期人类的生活形态
第二节 商周至两汉时期滇藏地区的族群及盐业开发
一、古羌族四个文明区的形成与盐泉之关系
二、古羌分化及南下寻找盐泉
三、两汉及以前云南重要盐区与地方民族的关系
四、南中大姓和爨氏时期云南境内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章 唐代滇藏地区的盐业资源及其争夺
第一节 青藏高原东南部食盐争夺的神话传说
一、英雄史诗中的盐池之战
二、姜岭大战有关问题论述
第二节 吐蕃境内的盐业资源及其交换
一、吐蕃境内的藏北湖盐
二、吐蕃时期藏北的盐粮交换
第三节 南诏境内的盐业资源及生产技术
一、南诏境内的盐业资源分布
二、南诏境内的盐业生产技术考察
第四节 川西及滇中地区的盐池之争
一、吐蕃、南诏和唐王朝之关系
二、川西及滇中的盐池之争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的云南盐业与地方文明
……

下篇 现代篇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片段:
  2016年,我和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向国家出版基金办公室推荐了“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丛书出版项目。这套学术著作包括:《中国盐业考古》(李水城,北京大学)、《秦汉盐史论稿》(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与城镇景观研究》(李小波,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盐道》(赵逵、张晓莉,华中科技大学)、《滇藏地区的盐业与地方文明》(李何春,云南民族大学)。以上几位作者分别从考古学与民族志、历史学与古文献学、交通史、历史地理学、文化遗产线路、文化人类学等不同视角对中国古代的制盐遗址、制盐工艺与技术、盐政以及与盐有关的贸易通道和城镇发展、盐产区的景观环境和文化习俗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对中国盐业发展的历史和研究做了系统展示。最近,这套学术著作即将出版,这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对出版界都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喜事,我愿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祝贺!
  盐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看似极为普通,但却是维系地球生命繁衍生存的重要元素,其作用就如同空气、粮食和水一样。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盐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保障人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还能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使血压维持正常。可见,盐对人的生存和健康是何等重要!
  盐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关乎国计民生,在历史上曾是国家财政的支柱和赋税的重要来源。因此,中国历朝历代都将盐当作战略资源来掌控。先秦时期,齐国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宪问》);汉武帝时,桑弘羊发表了著名的《盐铁论》,在朝廷引发一场大讨论,最终朝廷将盐、铁视为国家的经济支柱;盛唐一代,盐税几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宋代以后,国家更是将盐税全部收归国有。由此不难看出,“盐”对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是多么重要,无怪乎中国古人很早就将盐视为“国之大宝”。
  中国古人开采过池盐、井盐、海盐和岩盐。传说古代山东沿海的“宿沙氏煮海为盐”,有说宿沙氏为黄帝臣,也有说是炎帝的诸侯。总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知道采卤制盐了。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就有开采井盐的生动画面。但过去传统研究盐史和盐文化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多有局限。盐业考古是我国近些年来才有计划地开展起来的新领域。较早的工作从长江三峡起步,特别是对重庆忠县中坝遗址的考古发掘。接下来研究者们在黄河三角洲的莱州湾地区发现了大量煮海盐的遗迹,数量多达700余处,规模巨大。此后,又在全国其他地方陆续调查,发现了不少制盐遗址。以上工作绝大部分是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李水城教授的主持下进行的。其中,有些是与国外学者合作的,有些是与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协作开展的,可谓国际合作和多学科协作的成功典范。李水城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的罗泰(Lotharvon Falkenhausen)教授还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了几部中国盐业考古文集,并在《南方文物》组织“盐业考古”专栏,向学术界和公众介绍中国盐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所取得的诸多成果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由此也显示出盐业考古是个非常具有潜力的新兴研究领域。
  以李水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不仅迅速填补了中国盐业考古的长期空白,在中国考古学中建立起盐业考古这一分支学科,还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盐业史和盐文化的研究。在即将出版的“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这套丛书中,李水城所著《中国盐业考古》一书不但对中国的盐业考古做了全面介绍,同时还介绍了欧美与亚非拉等地的盐业考古情况以及有关的人类学调查研究,视野广阔,提供了比较研究的大量资料。
  我是做考古研究的,难免对盐业考古说的话比较多。其他几部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多彩,涉及盐史、盐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有些领域我不是很熟悉,就不赘述了。相信这套著作的出版,必将对中国盐业史、盐业考古乃至中国经济发展史、科技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