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驻守人口与外出人口的发展及增能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农村驻守人口与外出人口的发展及增能
|
ISBN: | 9787564379094 |
条码: | |
作者: |
孙奎立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78.00
折扣价:¥74.10
折扣:0.95
节省了3.9元
|
字数: |
252千字
|
出版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32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0-12-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农村的人口流动和影响因素为核心,从社会学的角度展开调研分析和总结,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第一部分从农村驻守人员的社会适应研究入手,分析了农村老人、妇女、儿童未外出的社会结构原因,隔代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社会生态系统,探索社会工作对农村现有人员的增能途径;第二部分探讨分析了农村外出劳动人员在城市生活的文化适应以及社会融入状况;第三部分从职业教育角度探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实施途径,研究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特征以及增长收入的实践措施。本书旨在为我国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作者简介: |
孙奎立(1972-),男,人口学硕士,山东第1医科大学副教授,现任中国人口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致力于农村人口发展及弱势群体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项)等课题近20项,发表论文40余篇。
|
章节目录: |
导论 第一篇 驻守人口的发展与增能 第一章 农村妇女驻守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三 、访谈结果分析 四 、小结 第二章 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与社会工作增能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设计 三 、研究结果及问题分析 四 、社会工作增能:小组工作干预方案设计 第三章 农村隔代留守家庭社会生态系统与社会工作介入探析 一 、引言 二 、农村隔代留守家庭社会生态系统特点 三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隔代留守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 农村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研究 一 、引言 二 、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社会生态系统内容及特征 三 、进一步的讨论 第五章 从调节到适应: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生存策略研究——基于山东农村的田野调查 一 、引言 二 、研究设计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第六章 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社会适应:基于优势视角的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优势视角理论与社会适应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结果及讨论 五 、小结 …… 第二篇 外出人口的发展与增能 第三篇 农村社会发展与增能 附录1 附录2
|
精彩片段: |
本书是关于劳动力流动所引致的农村人口社会学后果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作为劳动力要素进行乡城流动的农村人口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为各个产业提供了丰富劳动力的同时,也推动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而他们最终也将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一部分,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动力。 作为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口迁移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值得分析的社会学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成员在农村的驻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及融入;作为整体的农村社会发展。 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举家迁移到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口大约为四分之一。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进城后,会产生大量农村驻守人口。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将这些人口称为“留守人口”,包括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等。 驻守人口的产生是文化、制度以及个人选择互动的产物。传统迁移理论将农民作为经济理性驱动的决策主体。由于城乡部门间收入差额的存在,进城务工是农民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的过程。因此,迁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乡之间的“推拉作用”(Lewis,1954;Feiand Rains,1961;Harris and Todaro,1970)。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动力来源。但是举家迁移还是部分家庭成员迁移,则取决于能否使家庭的经济收益最大化。有学者构建了包括家庭收入和迁移成本的理论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理性地计算家庭成员是全部迁移还是部分迁移。而斯加斯塔德(Sjaastad)将移民视为人力资本决策,当投资未来回报超过成本时,个人会发生迁移。 不难看出,只要有城乡两个部门的产生,农村人口的城市流动就不可避免,驻守人员也不会仅仅是历史性的存在,而是会持续存在。当然,驻守人员因家庭主要成员的外出以及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会面临一些生产生活上的不利环境。比如学术界对于留守人员的研究,普遍认为留守会影响儿童的学习、个性心理发展、社会交往等,也会影响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人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随着国家关爱政策的不断实施,相信农村留守人员的生活处境会逐步得到根本改善。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城乡交通设施的完善以及乡村振兴的开展,城乡之间会只具备生活空间的不同,而生活质量不再存在差异。 在前期调查中,笔者发现,并非所有驻守人员都是被迫“留守”,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主动性选择,比如,老人可能更习惯于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女性则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或就近更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等。而原有研究中的“留守”,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被动选择之意。因此,本书倾向将上述人员称为驻守人员。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