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隐秘角落:心理问题自我诊疗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内心的隐秘角落:心理问题自我诊疗书
|
ISBN: | 978-7-300-29138-3 |
条码: | |
作者: |
[澳]史蒂夫·艾伦(Steve Ellen) 凯瑟琳·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0 |
定价: |
¥75.00
折扣价:¥67.50
折扣:0.90
节省了7.5元
|
字数: |
176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291383 |
每包册数: |
9
|
出版日期: |
2021-04-13 |
|
内容简介: |
你如何才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家?精神科医生史蒂夫·艾伦和喜剧演员凯瑟琳·德韦尼将联手为你揭开神秘的心理健康世界。他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内行人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和精神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解禁”了一些关于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专业知识。他们二人以生动幽默的笔触,使我们对精神疾病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颠覆我们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了解到:关于精神疾病,我们目前都知道些什么?哪些方面又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我们如何得到帮助?究竟什么治疗方法对我们自己是有用的? 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趣味性的精神疾病诊疗指南,详细介绍了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成瘾等精神健康问题。对任何患有或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可以对他们有所帮助。它打破了人们在精神健康方面的禁忌,就如何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战胜各类精神障碍、健康乐观地生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且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去污名化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作者简介: |
史蒂夫•艾伦 博士 现任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精神病学系教授,同时也是彼得·麦卡勒姆癌症中心(Peter MacCallum Cancer Centre)的心理社会肿瘤学主任。史蒂夫·艾伦博士的研究领域涉及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身体创伤与躯体疾病(如癌症、艾滋病)、器官移植,等等。此外,他还经常受邀登上澳大利亚广播电台(ABC),为广大听众普及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识。他也长期为医学期刊、教科书和印刷媒体撰稿。 凯瑟琳·德韦尼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喜剧演员、实时评论员、澳大利亚《世纪报》(The Age)的专栏作家,已发表了1000多篇评论文章,出版书籍九部。
|
章节目录: |
第一部分 人人都有“精神病” 第1章P3 走进精神障碍的世界 每个人对“正常”都有自己的理解,没有统一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人都可能有“精神病”。 第2章P11 哪些因素会导致我们偏离精神正轨 纵观医学史,对于精神疾病的成因有很多互相矛盾的理论,没有哪一个理论能够让所有人都满意。 第3章P19 精神状态恶化到什么程度才需要治疗 会不会自己有了比较严重的精神问题但并未察觉?我们如何能识别出身边的人出现了心理问题?对于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也许本章能给你答案。 第4章P31 忐忑不安的第一次问诊 在第一次问诊中,你最担心的或许不是你的疾病,而是别人异样的目光。 第5章P41 现身说法:我们是如何战胜精神疾病的 任何人都无法对心理疾病“免疫”,即使你自己就是一名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的精神科医生,也不能无视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二部分 心理问题自查 第6章P61 抑郁:生活是一种煎熬 抑郁在本质上是一种悲伤,但是这种悲伤是非常持久、遍布各处、弊大于利的。当它扰乱了你的正常生活,那么你就可能患有抑郁症。 第7章P77 焦虑:每天都在担心天塌下来 担忧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焦虑则是在担忧之上还附着一丝恐惧感,还会令人有失控的感觉。 第8章P91 精神病性障碍:史上最难处理的心理问题 精神病性障碍与人格分裂无关,只是电影和小说传播了这种无稽之谈!比起伤害其他人,他们更容易伤害自己。 第9章P105 成瘾:根本停不下来 成瘾很正常,复发很正常,恢复也很正常,最重要的是如何戒断。 第10章P129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 只有当个体或社群能够没有顾虑、不带偏见、客观地、自由地谈论自杀的时候,我们才能及时对有自杀倾向的人进行危及干预,降低自杀率。 第11章P139 进食障碍:厌食vs暴食 厌食是吃不下去,暴食是吃个没够,当你的人生被食物所控制,那就说明你可能得了进食障碍。 第12章P149 人格障碍:你以为自己心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吗 当你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明显不适应,让自己或身边的人很痛苦时,也许你的人格就出现了障碍。 第13章P159 心身障碍:生理疾病,更是心理疾病 在没有器质性病因的情况下,我们的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竟然能“转化”成躯体上的症状。上至科学家,下至贩夫走卒,都无法解开这个谜团。 第14章P167 折翼的精灵: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因其复杂性很难得到诊断和治疗,需要有一个由跨学科专家小组来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评估、监测和治疗。 第15章P177 脑功能障碍≠“无期徒刑”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脑功能障碍几乎是无法治愈的,但科学证明许多脑功能障碍疾病是可逆的,症状也可得到减缓或改善。因此,及早诊断和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 战胜精神疾病 第16章P191 人类攻克精神病学难题的历史 从古至今,人类所攻克的精神病学知识就像生命一样,会不断地成长、发展和演进。 第17章P199 迈出心理自救第一步 治疗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只要你做出开始治疗的决定就是局面被扭转的开始。 第18章P207 让患者受益的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试图通过谈话的方式来帮助患者减轻病症,减少心理负担,积极采取各种心理干预措施对病症进行控制。 第19章P223 药物治疗的利与弊 尽管有人认为治疗精神问题的药物是对人性本质的侮辱,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自然体验,但还有哪种治疗比它见效更快,成本更低呢? 第20章P237 物理治疗的“黑历史” 人们过去对物理治疗手段的滥用,以及电影和媒体对于物理治疗过程的负面描述,至今让许多人不寒而栗,这个污点恐怕永远无法被抹去了。 第21章P243 自愈的本能: 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在自助治疗这个领域,没有所谓的专家,也没有针对自助治疗的培训。当你心力交瘁的时候,不妨做点什么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绝望感。 结束语P255
|
精彩片段: |
推荐序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国民心理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精神卫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年)》蓝皮书的数据显示,有4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一方面,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心理应激事件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时有发生;而“精神障碍”似乎只有与急性社会事件挂钩时才会上热搜,与社会安全稳定、公众幸福感受等问题交织叠加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更为隐蔽又切实存在的问题,如阿尔茨海默病、孤独症等特定障碍的早期识别,以及精神疾病的筛查和干预,却往往无法引起足够的关注和讨论。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认知率虽然有所增长,但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间的差异依然存在。社会偏见和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理性认识和科学就诊尚且不足。应该说,“精神疾病”的去污名化依然任重道远。
事实上,如果我们将个体的心理状态视为一条连续谱,那么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对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以及对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都属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部分。
在英文Psychosis(精神疾病)一词中,psych来源于希腊语psykhe,意思是“灵魂、精神”,osis意思是“异常的状态”。精神疾病患者最早的词意是“灵魂受苦的人”,后来则被用来泛指精神功能严重受损,以致其无法进行日常活动的群体。随着近现代医学和社会观念的不断发展,《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统计手册》等诊断标准的不断更新,对精神障碍的定义和描述也在不断变化。
由于精神症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即使是专业医护人员,也需要将个体成长经历、所处的地理与文化语境、病史、临床症状,以及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有机整合,需要掌握专业的评估方法、不断累积经验,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这无疑并不适用于一般民众。那么,对大多数人而言,如何简单明了地增强对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对自己的精神状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如何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处在连续谱上的哪个位置?如何得到心理帮助?究竟什么治疗方法是有用的?这些无疑是更为实际的问题。
这正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精神科医生史蒂夫?艾伦和作家凯瑟琳?德韦尼在《内心的隐秘角落》这本书里,向我们介绍和讨论的问题。这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精神障碍自助科普指南,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精神障碍的分类标准、可能诱因、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及一般的就诊流程,从相关症状、疾病种类、自我筛查评估、治疗等方面对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成瘾等常见精神障碍进行科普性的阐述。专业经验和优美文笔的结合使这本书不仅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这两位作者还以自己的患病经历和亲身体验为例,勇敢地和我们分享了他们在面对精神疾病时的痛苦、挣扎和努力。正如史蒂夫?艾伦医生所说:“掩盖问题的同时,我们就在放任这个问题继续滋长;努力隐藏秘密的同时,我们就在增加其他人获取帮助的难度。我们需要改变。”
心理健康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所有人携手努力,积极传播正确的疾病知识,摒弃偏见和误解,而对精神障碍的科学认知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尽管不同国家对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和干预有所差异,医疗体制和就诊流程也不尽相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这本书能够起到科普的作用,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志仁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主任医师
前言
也许我们应该先进行一下自我介绍。
我叫史蒂夫?艾伦,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在过去的28年里一直从事临床治疗工作。我主要在综合医院工作,为人们提供医疗服务、诊治外科疾病。我在综合医院的工作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涉及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身体创伤与躯体疾病(比如癌症、艾滋病)、器官移植,等等。此外我还在墨尔本大学担任教授一职,承担少量的教研工作。大约在15年前,我对精神健康的宣传产生了兴趣,然后我开始从事广播、出版和电视行业的工作。这期间我得了一年多的抑郁症,这一经历是本书的灵感来源。
大家好,我叫凯瑟琳?德韦尼。我是一名作家、喜剧演员、电台评论员兼演说家。我曾经患有多种精神疾病并且接受过很多治疗,我能强烈地感受到哪些治疗对我有效、哪些无效。我对之前接受到的治疗非常感激,并且我认为能够接受到对症的治疗并不容易,但是很多人却认为这不是什么难事。我还觉得,自己身体力行地做一些事,从所爱的人那里获得帮助,这胜过所有的药物和治疗。找到对症的治疗方案才是真正的挑战。
我们都积极致力于推动精神健康方面的工作,因为我们知道患有精神疾病是多么痛苦,能得到清晰准确的治疗建议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我们想把你需要知道的关于精神疾病的方方面面都写进这本书里。我们热切地希望这本书既能为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也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很广泛,比如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与患者共同生活的人,以及初出茅庐对心理治疗充满好奇的新手心理医生。同时,本书也可以为需要接触精神疾病患者但又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的人提供指导,比如律师、媒体工作者、教师、家庭保姆,等等。
我们希望能够写出一本简单易读的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从而帮助人们提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减少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在本书中,我们期望能够向读者解释清楚什么是精神疾病。我们希望,哪怕你是外行,只要有足够的智慧也能理解书中的内容。阅读本书,你不需要有心理学基础。针对某种现象,我们既会给出总体描述,也会带你一探究竟。本书不仅包含了医学方面的最新动态,还有在特定政治文化背景下关于精神医疗护理的反思。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心理健康有所了解,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会如何应对生活的不如意,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我们希望我们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只是刚刚开始,不会从此“老死不相往来”。虽然我们对相关信息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尚未做到面面俱到。在心理健康领域,分歧和争议已成常态,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和观点,而不是用无休止的争论让你感到厌烦。
最后这一点不得不提,阅读本书并不能替代面对面的治疗。你无法只凭借阅读本书就治好你自己,但是它会带给你心理健康领域的最新知识,让你对这个魅力无限、不断发展的领域有所了解。我们非常享受创作本书的过程,也希望你同样能够享受阅读本书的过程。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