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公益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国互联网公益
|
ISBN: | 978-7-300-26414-1 |
条码: | |
作者: |
陈一丹 等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3 |
开本: | 0 |
定价: |
¥79.00
折扣价:¥71.10
折扣:0.90
节省了7.9元
|
字数: |
312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2021C0426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1-04-22 |
|
内容简介: |
公益组织被誉为现代社会的“第三部门”,是政府、商业之外保证社会健康运作的重要力量。现代公益300年,新中国公益30年,互联网公益仅10年。相对西方几百年的公益历史,中国公益很年轻也存在很多不足。而近年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中国互联网公益取得了极速蓬勃的发展,引起了全球瞩目。在这个历史节点,中国公益行业面临三个核心问题:互联网公益是什么?互联网公益如何展开?互联网公益未来走向何方?本书将从互联网公益的本质、国内及国际典型国家的创新与实践、新科技与公益结合的未来场景等方面,首次对互联网公益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以期形成更清晰的行业视图,为广大的公益组织转型、政府对公益组织的管理、乃至未来社会的建设提供回顾、思考和启示。本书的内容以大量的国外一手资料为基础素材,结合大量的行业专家(互联网公益平台负责人、典型慈善组织理事长等)独家访谈内容,将是目前公益行业科技创新不可多得的总结和展望性读本。
|
作者简介: |
陈一丹 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 1998年参与创办腾讯公司,担任首席行政官。2007年6月,主导腾讯公司发起成立中国互联网行业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2013年转任腾讯终身荣誉顾问、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荣誉理事长。2009年起,以“办学不取回报”的方式捐资举办武汉学院,开启国内非营利性民办公益大学的先河。2016年5月,捐资25亿港币设立全球教育奖项“一丹奖”。 曾获得“中华慈善奖” “中国十大慈善家”称号。2016年位列第十三届中国慈善榜榜首,2017年位列福布斯中国慈善榜榜首。 腾讯研究院 腾讯公司设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旨在依托腾讯公司多元的产品、丰富的案例和海量的数据,围绕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通过开放合作的研究平台,汇集各界智慧,共同推动互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研究院坚守开放、包容、前瞻的研究视野,致力于成为现代科技与社会人文交叉汇聚的研究平台。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简称腾讯基金会)是由腾讯公司发起成立,于2007年6月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是由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推动互联网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2007年,腾讯基金会搭建上线了国内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腾讯公益”,正式开启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互联网+”模式;2015年,联合数百个合作伙伴共同发起公益日——99公益日,经过4年的发展,99公益日已成为年度全民公益庆典。
|
章节目录: |
楔子 被“画”卷入公益活动的你 一个普通用户被“画”刷屏之后 互联网公益爆款诞生:“小朋友画廊” 爆款背后互联网公益的力量 互联网公益的三个问题 国内篇 中国互联网公益的潮起 第一章 中国互联网公益大史记 从互联网的发展说起 公益随互联网而演化 互联网公益发展的十个标志性事件 第二章 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兴起 社交到公益:人人可见 购物到公益:时时可捐 生活服务到公益:事事可参与 第三章 公益机构的互联网“阵痛”与“转型” 公募基金会:转型变革中的公益生态枢纽 非公募机构:生态站位提升,活力不断增强 第四章 企业与公众的被“激活” 企业:公益融入企业经营 公众:公益融入个人生活 第五章 政府的支持与规范 慈善立法的慢与快 关于互联网公益重要条文的“五变” 互联网公益的三个问题 推动“互联网+民政服务”整体升级 世界篇 善举之国的互联网公益之路 第六章 美国:志愿精神和科技创新 美国公益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美国公益发展的制度基础 美国公益发展历程 美国互联网公益主要模式 互联网公益的美国特色 第七章 英国:公益传统和政府支持 英国公益环境的土壤 英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现状 英国互联网公益的影响 英国互联网公益发展总结 第八章 日本:从政府主导走向官民共治 日本公益发展历程 日本互联网公益发展情况 日本特点及对互联网公益的影响 内涵篇 互联网公益重塑原子化社会连接 第九章 公益的意义 何谓“公益” 现代公益的发展 现代公益对社会的作用 第十章 社会原子化的影响 原子化社会 科技的副作用 传统公益面临挑战 第十一章 互联网公益重塑社会连接 互联网公益的必然 重塑社会连接 让公益插上科技之翼 未来篇 互联网公益将走向何方 第十二章 中国公益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科技的应用 信任的构建 文化的沉淀 第十三章 科技:技术快速转化为社会福祉 高效 真实 可信 向善 第十四章 机制:公益治理体系走向多元与完善 用户参与机制 透明机制 竞争机制 公益机构组织 管理机制 第三部门与第一、第二部门的协作机制 第十五章 文化:塑造“感理融”三重文化内核 中国自古以来的公益文化 中国现代的公益文化 中国公益的三重境界 互联网公益迈向理性时代 尾声 理性公益,久久为功 附录 中国互联网公益大事记(1995—2018) 注释
|
精彩片段: |
序 为中国互联网公益事业写一本书这个念头,已经在心里埋了两年,长成一盆芜草。 从2007年发起成立互联网行业内第一家公益基金会,到今年“99公益日”活动三天2800万人次捐出83亿元,加上爱心企业和基金会配捐,善款总计超过1414亿元,我与互联网公益一起走过11年。其间或有林林总总的纷扰,更多的是恳切的关心和建议。年轻的科技在古老公益事业中展现出的爆发力,一次又一次震撼各界。不独中国如此,英美日也有类似经历。互联网与公益事业的这些年,值得写一本书,也撑得起一本书。 选在此时动手拔草,大概有三个目的。 一是记录。第一封国际求助Email、第一笔移动支付小额捐款、第一次网络个人救助、第一款互联网公益条款,互联网与公益携手,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由一粒种子破土长成栋梁。这一过程远非一帆风顺。互联网对公益并非一味地支持和称赞。某些关于公益事业最尖锐的批评和最有影响的负面消息,就是从网络空间开始的。这些曲折迂回的历史、精彩的历程、标杆性的人和事,值得好好记录。 二是整理。十余年的互联网公益发展历程,经验教训无数。大环境的建立总比微观实践慢一点,所以直到两年前,《慈善法》才有了互联网公益条款。公共平台规则建设也总比海量用户汇集的速度慢一点,“小步迭代”舞曲是伴着用户快板的催促,一步步跳起来的。在项目透明机制建设中,煽情和盲从一点点让位于理性思考。这些经验教训具有一般性,对新科技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有参考意义,值得好好整理。 三是再出发。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才刚刚迈出一小步,或有左右摆动,但前进的大方向是对的,应该坚持。归根到底,手机不应该是一个被异化的人体器官,互联网不应该是疏离社会关系的排斥剂。互联网公益所温暖的,还是人心。整理后的再出发,朝向找回互联网的主人翁精神,而不是被它主宰。 本书的写作,得到腾讯研究院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鼎力支持。 小友吴朋阳、周子祺、马天骄三位研究员组成的调研团队,走访了国内外数十位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业内人士,他们当中不乏网络热点事件的当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兼腾讯研究院理事长郭凯天,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翟红新、副秘书长孙懿,腾讯研究院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刚,对文稿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刘琼、孙怡、徐思彦三位研究员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从搜集材料到成书,时间不到一年。仓促之下,行文和观点或有不够妥帖和成熟的地方,欢迎批评和指正。 陈一丹 2018年10月11日 于深圳
|
书 评: |
陈一丹先生及腾讯研究团队创作的《中国互联网公益》立足于总结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历程,并拓展分析国际大势,定位重塑原子化社会连接,揭示“感-理-融”三重文化内核,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中国与全球互联网公益的未来做出了富有创意的探索,是公益领域不可多得的专著,必将对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互联网公益从web1.0开始——通过机构官网或门户网站,以很低的成本向公众广播公益信息,又经历了web2.0——“传播+募捐”,在线募捐的“选择性、便捷性和透明性”为所有慈善机构插上飞向世界的翅膀,现在到了web3.0——“传播+募捐+公众参与”的泛行动时代。有了数据分析和运用,互联网公益3.0可以创造一个人人可参与的生动活泼、公开透明、高质量有效运行的慈善新生态。这是《中国互联网公益》一书为我们呈现的互联网公益的美好状态,书中介绍的许多案例也支持了这样的判断。 ——徐永光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当代互联网已经渗入到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公益事业也不能例外。作为专职投入公益事业的腾讯创始人之一,陈一丹也许是*能参透互联网时代与公益事业融合秘诀的人了。由他领衔的《中国互联网公益》通过回顾中国互联网公益大潮的兴起与国际互联网公益多元发展的历程,为我们生动刻画了互联网重塑社会连接的内在机制,展现了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逻辑,揭示了互联网公益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中推进社会建设的巨大潜力。《中国互联网公益》的出版必定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薛澜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公益不是作秀不是娱乐,是尊重生命是人心向善。人与人之间从来不该是弱肉强食的关系,人类的群体属性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守望相助。我们对公益事业的付出或许不能改变事情本身,但至少会让我们的内心发生改变,爱与善传播起来的能量,会让世界更美好而温暖。《中国互联网公益》中的方法论让公益变得“人人可见、时时可捐”。腾讯用互联网技术赋能公益,唤醒越来越多人内心的善,让更多人感受到爱,让更多人思考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是技术创新驱动的社会福祉,书中的每一个行动,都值得尊敬! ——陈春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宽诚讲席教授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