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国际化与高等教育 - 厦大教育研究院学术精品文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女性、国际化与高等教育
厦大教育研究院学术精品文丛
|
ISBN: | 9787561581049 |
条码: | |
作者: |
赵叶珠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60.00
折扣价:¥57.00
折扣:0.95
节省了3元
|
字数: |
218千字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32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1-03-01 |
|
内容简介: |
《女性、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厦大教育研究院学术精品文丛》从作者已发表的论文中挑选出25篇,按照“女性与教育”“靠前与比较高等教育”“欧洲高等教育”三个研究领域进行分编。“女性与教育”涉及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日女校学生自信心水平的比较等。“靠前与比较高等教育”对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公报进行多方面的阐释,以把握21世纪优选高等教育发展的脉搏。“欧洲高等教育”以“欧洲高等教育区”为切入点,对欧洲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洛尼亚进程进行了研究,试图对欧洲高教育教育在21世纪的重要改革和变化进行全景式的展示。
|
作者简介: |
赵叶珠,出生于安徽合肥,祖籍浙江宁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现任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欧洲高等教育政策、女子教育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等。曾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西班牙德乌斯托大学等机构访学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主持和参与过国际合作课题、全国教育规划青年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和省部级等多项科研课题。出版专著和译著共8部,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
|
章节目录: |
第一编 女性与教育 “文明开化”政策与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 试论中日教育交流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影响 中日女校大学生自信水平的比较研究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多维度分析 玻璃天花板下的守望 -A大学女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中国高校女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分析 美国女性学学科机制化发展过程及其启示 第二编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之新动力 ——《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述评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新理念 ——《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解读 十年间高等教育理念的若干新发展 ——基于两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文本细读 印度《外国教育机构法案》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争议焦点 印度涉外办学现状及其法律监管体系 移植与创新:德国学术自由理念在美国的嬗变 第三编 欧洲高等教育 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背景、进程与意义 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评《索邦宣言》的出台背景及其影响 博洛尼亚进程:性质及运作机制 试论博洛尼亚进程的政策目标及基本特征 社会维度: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行动路线 学生参与: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新维度 欧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政策建议与相关措施 欧洲教育结构调整项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欧洲新学位制度下“商科”能力标准及课程体系 《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的战略性框架》述评 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教育政策与措施述评 新世纪欧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动向
|
精彩片段: |
世纪之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分别于1998年和2009年召开了两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由联合国出面组织召开高等教育专题会议,而且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密集性地举办两次,这不仅在联合国历史上,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事件。这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急剧变化,二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强烈,激荡的时代将高等教育从社会发展的边缘推向中心。两次世界级的高等教育大会虽然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与国际组织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要求与承诺,但其实都回答了同样一个问题:面对快速变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与现实状况,高等教育该如何应对?
尽管时代急剧变化,但两次大会讨论的议题都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重要课题:一是入学机会、公平与质量;二是国际化、区域化与全球化;三是学习、研究与创新。受此启发,结合本人研究的偏爱及所发论文的议题,我首先就将书名确定为《女性、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在这一主题下,我从所发表的论文中挑选出25篇,按照“女性与教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欧洲高等教育”三个研究领域进行分编。这些发表于2003年至2015年之间的论文,是我在新千年之初对高等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心得,基本上反映了我近些年来在学术道路上孜孜求索的行进历程。
“女性与教育”是我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早期的一个主要切入点。1993年我以《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为题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当时,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尚属凤毛麟角;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对我国的“女性/性别研究”整体上有较大的推动,当时中国的许多大学纷纷成立女性/性别研究机构,女性/性别研究一时间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越来越多,对女性与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促使我以此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同时,得益于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外高校学术交流机会增加,我于2000年、2002年和2003年先后获得了赴加拿大、荷兰和日本开展学术访问与交流的机会,这些访学活动都与女性/性别研究有关。2000年我作为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资助的中加越三国高校国际合作课题——“基于社区的环保保护与管理”(CBCM)的性别代表,赴圣玛丽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参加有关性别与环保的学术会议,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收获颇多;2002年受校际交流项目资助,我来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进行为期10个月的学术访问,其间,参加了荷兰皇家妇女研究院开设的博士生课程,系统地学习了妇女性别研究理论,收集了大量妇女性别研究的相关资料;2003年我又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支持,来到位于大阪的日本语言文化研究所做短期交流,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我的日语学习进步飞快,对日本文化的体验也全方位展开,尤其是对日本妇女的教育与生活状况有了丰富而直接的感性认识。三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不仅使我顺利地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也使我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有了极大的拓展和提高。
学术视野的拓展令我的研究领域从女性/性别研究投向“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也是2002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时,我在大量阅读学术资料时发现,欧洲高等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改革——“博洛尼亚进程”,或称“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意识到这将是在欧洲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改革,我便将一篇较为全面地介绍博洛尼亚进程的文章翻译发表在厦门大学高教所编辑刊行的《外国高等教育资料》上,这是国内第一篇介绍欧洲高等教育区(博洛尼亚进程)的文章。随后,我对这一世纪之交欧洲高等教育重要改革的进程一直保持紧密的关注。不仅留意宏观上欧盟及主要国家的一些高教改革措施,也注意到由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和西班牙德乌斯托大学联合发起的微观层面的大学教学改革——“欧洲教育结构调整项目”,并于2015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在西班牙德乌斯托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对该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所以,在本书中特别将有关“欧洲高等教育”的论文从“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中抽取出来独立成编。
具体来说,三编的内容构成如下:“女性与教育”编共由七篇文章构成,涉及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日女校学生自信心水平的比较,中国女大学生入学机会、高校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女教师队伍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美国女性学机制化过程的研究等。
在第二编“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的六篇文章中,选取了《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解读、述评及文本细读,试图对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公报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以把握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脉搏;随后,选取了两篇对印度涉外办学法律法规进行研究的文章,最后是有关德国学术自由理念在美国的演进和变化的文章。
“欧洲高等教育”编共选取了12篇文章。以“欧洲高等教育区”为切入点,对欧洲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洛尼亚进程进行了研究,包括性质与运作机制、政策目标及其本质特征、行动路线、质量保障中新维度(学生参与);并对在博洛尼亚进程背景下的欧洲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项目之一——欧洲教育结构调整项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欧洲教育结构调整项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并以“商科”为例,阐释了欧洲教育结构调整项目的能力标准及课程体系;同时,也在宏观层面上,对欧盟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包括《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的战略性框架》和欧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政策建议与相关措施、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教育政策与措施、欧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动向等,试图对21世纪欧洲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和变化进行全景式的展示。
感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出版动议,使我有机会对自己的研究论文做一次全面的回顾与反思。2019年底接到这一具有创意的出版计划,我开始着手准备,2020年1月提交初稿,出版社编辑提出了修改意见,到今天基本修改完毕,准备提交修改稿。由于修改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地在工作间隙时断时续地进行,修改工期便拖沓了四五个月。感谢所有合作者的大力支持!他们均为我的研究生或学友,我们一起切磋探讨的快乐时光至今仍历历在目!感谢出版社编校人员的细心校审!
而此间,人类社会正在遭受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的蹂躏与肆虐,此时,我所在的南半球岛国新西兰也正处于封国状态,人们的生存与工作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出行的模式和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办公的形式也从大学转为居家,从线下转入线上。居家办公使我有了整块时间对书稿进行修改,进度也加快不少。在审阅以往论文的过程中,我的思绪也不断在高等教育与当前新冠疫情之间切换,头脑中也不时盘旋着这样的问题:新冠疫情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对高等教育的三大主要课题会带来哪些影响?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在疫情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新冠疫情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将带来哪些变化?新冠疫情后经济上的萧条是否会让高校再次发挥“蓄水池”功能?快速变化的新形势再次将高等教育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必须直面新冠疫情下的新问题。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