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之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城市中国之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研究
|
ISBN: | 9787313219930 |
条码: | |
作者: |
刘士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68.00
折扣价:¥64.60
折扣:0.95
节省了3.4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1-04-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化理论文献和深入研究新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反映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管理治理城市的智慧与创造,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城市化的经验和路径,全书共分3篇16章,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建构与模式探索,城市问题与中国话语,中国经验与城市案例。 本书可作为对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当代城市发展史感兴趣读者的学习读物。 《城市中国之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研究》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化理论文献和深入研究新中国城市发展实进的基础上,初步提炼了政治型城市化、经济型城市化和文化型城市化三种发展模式,它们既是新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历史阶段,也构成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基本理论形态。反映与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管理治理城市的智慧与创造,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城市化的经验和路径。 《城市中国之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研究》共分3篇16章,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建构模式探索、城市问题与中国话语、中国经验与城市案例。 《城市中国之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研究》可为城市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城市理论研究者和规划设计者,以及关心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当代城市发展史、中国城市政策与战略等领域的读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
作者简介: |
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兼任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苏州石湖智库咨询委员会主任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等多项。代表作有《中国诗性文化》《苦难美学》《都市文化原理》《江南诗性文化》《城市中国之道》等。
|
章节目录: |
上篇 理论建构与模式探索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思想探索 第一节 城市化:人口、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节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城市思想研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关于中国城市化理论与政策研究 第四节 改革开放至十七大中央关于中国城市化理论与政策研究 第五节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中央关于中国城市化理论与政策研究 第六节 十九大:开启从城镇化到城市现代化的新征程 第二章 新中国城市发展的模式建构 第一节 西方城市化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当代阐释 第二节 政治型、经济型、文化型:新中国城市化的经验形态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第四节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 第五节 “十三五”城市群“主力阵容”的解读与阐释 第三章 若干重要文献的解读与阐释 第一节 科学理解城镇化的内涵 第二节 “三个1亿人”的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 第三节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第四节 为什么要“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第五节 中国城市设计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第六节 以人文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新常态 中篇 城市问题与中国话语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都市化进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城市发展状况 第二节 中国城市发展:从城市化到都市化进程的飞跃 第三节 以“大都市”与“城市群”为重点工程推动中国现代化战略走向全面发展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群的规划建设 第一节 中国城市群的战略规划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规划的关键问题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分析 第四节 中国城市群的统筹协调 第六章 中国国际大都市的规划建设 第一节 “国际大都市”:一个被实践抛弃的“概念” 第二节 身兼“城市群”和“国际化”两大国家战略重任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的根本问题与理论需要 第七章 “新农村”与“城市群”的规划建设 第一节 “十一五”规划同时提出“新农村”和“城市群” 第二节 从乡村到都市:天堑变通途 第三节 人口的都市化:中国城乡的不可承受之重 第四节 经济的都市化与城乡资源的严重失衡 第五节 社会的都市化与农耕文化的黄昏 第六节 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跨越契机 第七节 毛桥模式:新农村与大都市的和谐发展 第八节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第八章 中国的新城新区建设 第一节 新城新区“大批判”与“逆城市化”思潮的关联 第二节 对“批判否定新城新区论调”的批判 第三节 建设高质量和精明增长的新城新区 第九章 特色文化城市的模式创新 第一节 特色文化城市理论的现实背景与内涵阐释 第二节 特色文化城市与中国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 第三节 特色文化城市与中国文化型城市化战略转型 …… 下篇 中国经验与城市案例 参考文献 索引
|
精彩片段: |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1978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此前,朦胧诗人舒婷发表了她的《致大海>,直觉感受到未来生活将发生巨变。但可以断言,她当时绝对想不到,在此起彼伏的“咒骂”“悲伤”和“赞美”“荣光”中,“乡土中国”已变为“城市中国”。中国自古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从诗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隔37年后召开的第四次同时也是“升格”了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第一句诗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中国1949年后的城市化,主要经历了前30多年的“政治型城市化”和后30多年的“经济型城市化”。两者均有成败和得失。政治型城市化最大的“成”,是成就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后来一切事业和奋斗的基础和母体。最大的“败”是“政治”压抑了“经济”,导致了城市人口减少、生产凋敝、城乡分化加剧、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窘迫与贫困。经济型城市化最大的“得”,是目前我国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顺利抵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城市竞争力。最大的“失”是现代工业和技术恶性损耗和污染了大自然,现代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秩序。它们造成的共同问题是“不协调”和“不均衡”,既制约了城市创新和绿色发展,也影响着城市的开放和共享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一方面针对“经济型城市化”的后遗症——“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矛盾,强调了顺应城市发展“自然历史进程”的解决机制;另一方面明确了“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直接回应了在当下不时回潮的“以小城镇为中心”“逆城市化”及“丑化城市美化乡村”等错误认识和倒退思潮,揭示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必定是以城市化为基本内涵的现代化进程。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