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对外交往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扬州对外交往
|
ISBN: | 9787565139741 |
条码: | |
作者: |
王虎华 朱路跃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0 |
定价: |
¥88.00
折扣价:¥83.60
折扣:0.95
节省了4.4元
|
字数: |
300千字
|
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94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24
|
出版日期: |
2018-12-01 |
|
内容简介: |
“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是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中国的国际形象与真实的中国相去甚远,或者说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评价中有许多误解、扭曲,乃至无中生有。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往往表现在外国的民意调查中,舆论会影响国家间民心的沟通,也影响外国政府对我国的政策。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不佳或颇有争议,恐怕它面对的国际环境就不会太友好,就会损害到国家的利益。中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不能再容忍被歪曲的国际形象继续损害我们的利益,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使其符合中国的实际。 需要注意的是,一国的国际形象和该国的自我认知是有区别的。不同的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也不一样,所以关于国际形象的研究要非常细致。 我们开展公共外交,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能够跨越文化障碍,这其中首先就是语言障碍,也就是在不同语境下出现的语言的“文化障碍”。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翻译给外国朋友,他们问为什么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不游泳过去?为什么不坐船?他们不知道“摸着石头过河”是一句中国熟语,其实意思就是要大胆和谨慎相结合。今天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我们说“改革到了深水区”,外国人以为是说中国的改革很危险了,深水是要翻船的。所以懂外语不见得就能够把翻译做好。如何跨越文化障碍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公共外交,这是我们的任务。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国家形象的形成和公共外交(代序一) 走出具有扬州特色的地方公共外交道路(代序二) 第一章 扬州对外交往简史 第一节 古代扬州的对外交往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扬州的对外交往 二、隋唐时期扬州的对外交往 三、宋元时期扬州的对外交往 四、明清时期扬州的对外交往 第二节 近代扬州的对外交往 一、晚清民国时期扬州对外交往概况 二、传教士在扬州的教育、医疗事业 三、日本学人在扬州 第三节 现当代扬州的对外交往 一、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对外交往概况 二、接待外国重要领导人 接待突尼斯共和国总理赫迪·努伊拉一行 接待冈比亚共和国总统贾瓦拉一行 接待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亲王一行 接待法国总统希拉克一行 接待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卡朱莫洛·蒂贝琼卡女士一行 三、公共外交的活跃 四、友城网络的构筑 扬州市与日本唐津市结好 扬州市与日本厚木市结好 扬州市与美国肯特市结好 扬州市与美国西港市结好 扬州市与缅甸仰光市结好 扬州市与韩国龙仁市结好 扬州市与韩国庆州市结好 扬州市与克罗地亚科尔丘拉市结好 扬州市与日本奈良市结好 五、扬州外事旅游工作的发展 六、涉外侨务工作的开展 …… 第二章 扬州对外交往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第三章 扬州对外交往的重要文物和遗迹 第四章 扬州对外交往的传承和启迪
|
精彩片段: |
“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是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中国的国际形象与真实的中国相去甚远,或者说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评价中有许多误解、扭曲,乃至无中生有。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往往表现在外国的民意调查中,舆论会影响国家间民心的沟通,也影响外国政府对我国的政策。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不佳或颇有争议,恐怕它面对的国际环境就不会太友好,就会损害到国家的利益。中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不能再容忍被歪曲的国际形象继续损害我们的利益,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使其符合中国的实际。
需要注意的是,一国的国际形象和该国的自我认知是有区别的。不同的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也不一样,所以关于国际形象的研究要非常细致。
国家形象到底是由哪几个因素决定的?明白了有关因素,我们才容易找到办法。我认为,有三个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
第一个因素就是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一点全世界都承认。但是谈到政治制度、发展道路时就有争论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意识形态偏见以及对中国所知甚少。如:认为中国不是民主国家,经常对中国人权现状发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多数人都承认,但也有不同看法,特朗普竞选时就宣扬中国经济发展抢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还有些国家自己在拼力发展军事,但就是不愿意中国发展军事,否则就认为中国会威胁他国。
第二个因素是媒体的传播。大多数外国人了解中国不是通过直接考察,而是靠媒体的传播,报纸、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等。媒体传播的影响可谓巨大。
第三个因素是各国受众的判断和认可。现在人们的教育程度高了,基础知识丰富了,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也提高了,媒体说的受众不一定全信,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不同受众群体的判断力由于历史文化、知识结构、思维定式、自身利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国家实情、媒体传播、公众的判断与认可,这三个因素最后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
1996年浦东开发工作刚开始,美国波土顿环球报发表了一篇《我们该怕中国吗?》的文章,这是中国威胁论最早期的版本。当时中国的GDP还远远不是今天的数字,只有8千亿美元,是美国8万亿美元的十分之一,是日本4.7万亿美元的六分之一,但是美国已经警惕了。画了一幅漫画告诉世界,中国人要拿美国当小菜吃了。文章开头是:“访问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的时候,他坐在旧式的沙发上操纵着新式多媒体,讲述着野心勃勃的浦东开发计划,假如说在他有生之年这个计划能够实现,那么中国不仅是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也将是一个经济大国了,我们该怕它吗?”在浦东开发之初,多数国家认为这只是一个口号。
2016年我在美国的网上看到了两张新旧浦东的对比的照片,开发前的浦东全是农田,而现在都是现代化的高楼群。美国网友的评论很有意思:“你们看,中国是一个做事情的国家,他们的奥运会、世博会就是建筑奇迹的展览,而我们美国整天谈口号。”这说明,我们浦东的照片传送出去后,美国的网友也有自己的判断。
在三要素中,我们最容易把握的就是做好第一要素——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保持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也要做好第二要素——我们的媒体做好我们的对外传播,表达好一个真实的中国。我们不能只抱怨外国媒体、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不真实、有偏见,也要反思自己怎么没有把中国的故事讲好。
除了这三个要素之外,其实还有第四个影响国际形象的因素,那就是公共外交。中国很多人都有各种场合和外国人接触,表达自己熟悉的中国故事。讲故事不是只讲讲哲学,不是只讲讲道理,这些外国人不感兴趣,也不太容易听懂。公共外交需要润物细无声,长期坚持下去,公共外交可能发挥大作用。
公共外交活动是软实力表达的渠道和场合。与传统的对外宣传相比,公共外交的参与者并不局限于政府,公众也是重要的承担者,形式更加活泼。公共外交中,最重要的是要讲故事,讲故事最生动,容易记住,效果最好。我在上海工作时,有一次印度总统到上海郊区参观,我们的乡长介绍情况像做政府工作报告一样,总统有些不耐烦,说其实给我一张文字就可以了。到了一位农民家里,农妇向他介绍说,这是我家的新房子,这是我和我丈夫的房间,那是儿子和儿媳妇的房间。总统很感兴趣,问为什么你们两口子的房间小,而儿子、儿媳妇的房间又大、采光又好?这位农妇说,在中国,儿媳妇是贵客,当然把最好的房间给他们。印度总统若有所思:哦,中国是这样!这位普通农妇没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几句话就说明了中国社会对妇女的尊重,这就是很有意义的公共外交。如果把农妇讲的鲜活故事比作一个原生态的苹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好像是苹果里的维生素,如果把维生素提炼出来做成药片,给你苹果和药片,你愿意吃哪个?哪个效果好?结论是明显的。
怎样讲故事呢?讲故事不是编故事,一定要真实,不必刻意拔高,如果讲的故事太假,连自己都不能被感动,怎么感动外国人?最好讲自己的故事,讲身边的故事。这样最容易讲得具体、生动,也最容易感动人。
我们开展公共外交,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能够跨越文化障碍,这其中首先就是语言障碍,也就是在不同语境下出现的语言的“文化障碍”。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翻译给外国朋友,他们问为什么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不游泳过去?为什么不坐船?他们不知道“摸着石头过河”是一句中国熟语,其实意思就是要大胆和谨慎相结合。今天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我们说“改革到了深水区”,外国人以为是说中国的改革很危险了,深水是要翻船的。所以懂外语不见得就能够把翻译做好。如何跨越文化障碍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公共外交,这是我们的任务。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