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智慧能源与碳中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智慧能源与碳中和
ISBN:978-7-5606-6074-5 条码:
作者: 刘琪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9.00  折扣价:¥37.05
折扣:0.95 节省了1.95元
字数: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1-05-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现行国家政策、行业现状的分析,以及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碳中和”背景下智慧能源发展机遇、智慧能源体系建设、绿色金融发展、商业模式创新、碳经济模式、创新技术发展、储能产业发展等,并给出了大量的案例,引导读者了解“碳达峰、碳中和”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可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管理工程、企业管理、资源与环境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普及“碳达峰、碳中和”专业知识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章 智慧能源发展要抓住“碳中和”机遇2




1.1 相关概念浅释3




1.2 智慧能源系统构成3




1.3 智慧能源技术特征4




1.4 智慧能源政策背景4




1.5 智慧能源市场规模5




1.6 “十四五”时期智慧能源发展机遇6




第二章 “碳中和”背景下智慧能源体系建设7




2.1 智慧能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8




2.2 智慧能源体系建设10




2.3 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在“碳中和”背景下的重要意义11




第三章 “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13




3.1 国内减碳目标预测14




3.2 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减碳规划路径14




3.3 绿色金融规模预测16




3.4 绿色金融支持智慧能源案例17




3.5 绿色金融政策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18




第四章 “碳中和”催生“碳”经济19




4.1 能源格局调整20




4.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21




4.3 碳配额制度促进碳经济发展22




4.4 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2




第五章 “碳中和”背景下创新技术发展24




5.1 能源大数据技术25




5.2 智慧云平台技术25




5.3 智能控制技术26




5.4 区块链技术26




5.5 碳汇区块链27




5.6 基于区块链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27




5.7 碳中和生态系统28




5.8 创新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28




第六章 智慧供热是实现清洁低碳采暖的重要途径30




6.1 清洁低碳采暖的发展现状31




6.2 智慧供热在清洁低碳采暖中的作用32




6.3 智慧供热是实现清洁低碳采暖的有效途径33




6.4 智慧供热推动采暖市场高质量发展34




第七章 智慧储热实现采暖近零排放36




7.1 智慧储热的定义37




7.2 国外智慧储热技术的应用37




7.3 国内智慧储热技术的应用38




7.4 智慧储热技术的发展潜力39




7.5 移动式智慧储热采暖系统40




7.6 智慧储热技术在高海拔极寒地区的应用40




7.7 “碳中和”背景下智慧储热技术的发展41




第八章 智慧能源推动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43




8.1 生态工业园区智慧能源的发展现状44




8.2 生态工业园区智慧能源技术的应用45




8.3 智慧能源在生态工业园区的作用47




8.4 智慧能源促进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48




第九章 多能互补综合智慧能源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50




9.1 多能互补综合智慧能源国外发展历程51




9.2 多能互补综合智慧能源国内发展历程52




9.3 多能互补综合智慧能源应用形式53




9.4 多能互补在“碳中和”背景下的作用54




第十章 “碳中和”背景下区域能源的发展56




10.1 发展区域能源的必要性57




10.2 国内外区域能源的发展现状58




10.3 区域能源的适用性60




10.4 区域能源的技术类型60




10.5 区域能源的社会效益63




第十一章 “碳中和”背景下储能产业的发展65




11.1 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66




11.2 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67




11.3 储能产业的应用范围68




11.4 空气动力储存系统的技术原理69




11.5 空气动力储存发电系统的发展前景71




11.6 空气动力储存发电系统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72




第十二章 光储热泵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应用74




12.1 西藏地区清洁采暖技术应用前景75




12.2 光储热泵采暖技术原理及系统特征76




12.3 几种采暖形式技术性能及经济对比分析77




第十三章 动态控制模型在智慧能源控制系统中的应用80




13.1 动态控制模型概述81




13.2 动态控制模型分类81




13.3 动态控制模型在智慧能源系统中的应用83









下篇 案 例









案例一 某大型医院智慧能源系统86




案例二 某城市综合体智慧能源系统92




案例三 某职教城智慧能源系统100




案例四 某大型工业园区智慧能源系统103




案例五 某大学校区智慧能源系统108




案例六 某国家级新区智慧能源规划112




案例七 某工业园智慧能源规划117




附录 “十四五”绿色能源发展规划(摘录)119




参考文献130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