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父母的5堂必修课:家庭教育的心理学智慧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张雯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用 途:其他
中 图: 教育
专 业:教育学>教育学类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父母的5堂必修课:家庭教育的心理学智慧
ISBN:978-7-5760-1426-6 条码:
作者: 张雯 著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6.00  折扣价:¥28.80
折扣:0.80 节省了7.2元
字数: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1-05-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本书的核心是针对常见的家庭教育困扰,从心理发展的视角给予分析和探讨,在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本质,帮助父母看到自身成长的空间,从家庭关系的视角提供综合的问题解决途径。

作者简介:
张雯 博士,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特别研修员,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督导师。出版专著《强迫症与箱庭治疗》《箱庭(沙盘)疗法实务》,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是《学前教育》《心理与健康》等杂志的特约撰稿人。

章节目录:
序 言001
第一章 沟通
一 关于传达——我们表达清楚了吗? 006
二 关于接收——我们好好倾听了吗? 009
三 沟通是一条双向路,有来有往
——有效反馈的重要性 016
1 _ “不比较”的反馈 017
2 _ “不评价”的反馈 018
3 _ 带着“共情”和“接纳”的反馈 020
四 沟通中的一些小技巧 025
1 _ “我”开头VS“你”开头 025
2 _ 开放式提问VS封闭式提问 027
3 _ 肯定的时候不要加“但是” 029

第二章 情绪
一 关于情绪的几个迷思 046
误区之一 046
误区之二 049
误区之三 054
二 家庭教育是关于一个人心智发展的全过程 056
1 _ 婴儿与安全感 058
2 _ 幼儿与自主感 059
3 _ 学前儿童与主动感 061
4 _ 小学儿童与规则感 064
5 _ 青春期与探索感 065
三 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066
四 家长如何理解孩子的攻击性 070
五 家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应对情感的不良方式 078
1 _ 忽视儿童的情感 078
2 _ 对儿童的情感进行负面评价 078
3 _ 以情感惩罚孩子 079
4 _ 对儿童的情感进行错误的归因 080
六 面对情绪的基本策略 081
1 _ 抚触安抚 081
2 _ 用语言向孩子示范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 082
3 _ 建立家庭和公共场合适用的情绪发泄方式 083

第三章 容纳
一 为什么容纳在家庭教育中很重要? 088
二 在家庭教育中,容纳意味着什么? 091
1 _ 容纳对孩子的意义 091
2 _ 容纳对家长的意义 105
三 增强心灵的容纳性 110

第四章 界限
一 自我边界伴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120
二 清晰而有弹性的边界是健康人格的特征 122
三 如何确立自我边界 126
1 _ 从心理发展的阶段来看边界确立——养育者如何做 127
2 _ 从成年人自身的角度来看边界建立——自我调节 154
四 家庭中的界限 157
1 _ 健康的家庭边界:清晰而有弹性 158
2 _ 不健康的家庭边界:模糊、僵硬 159

第五章 觉察
一 为什么家庭教育需要觉察? 166
二 身为家长,我们要觉察的是什么? 168
1 _ 家长对自己的觉察 169
2 _ 家长对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觉察 174
3 _ 家长对当下环境的觉察 185
三 觉察对家庭教育以及家长的意义 187
四 提升觉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91

写在后面的话 193

精彩片段:
家庭教育是关于一个人心智发展的全过程
很多人都觉得,所谓“长大”就是身体发育、认知发展、能力获得的过程。因此,过分强调身体和智力发展为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而实施的教养行为导致了很多成长的困难以及人格发育的不健全。这种对“长大”的片面理解忽视了人格成长中最为关键的一面,即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因而导致人拥有智力却丧失了快乐和幸福的能力。
当下的我们摆脱了物质匮乏的时代,GDP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求,但当代人似乎并没有因此更加快乐,精神疾病的确诊量日益增多,难以消解的压力感和孤独感、生命的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是让很多人备受困扰的议题。作为家长,我们教给孩子们十八般武艺,让他们在这个世界生存和奋斗,却没有教他们如何跟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共处,这的确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缺憾。
新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源自与最初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婴儿和幼儿所接受的照顾类型对其内在世界的建立有巨大影响。正如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唐纳德•温尼科特在20世纪40年代所提出的:“没有母亲的照顾,就没有婴儿这回事。”关于依恋类型以及养育类型等儿童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已经有大量的书籍做了充分的阐释,在这里,我想借助心理动力取向的理论视角,谈一谈早期养育中父母对儿童情绪关注的内容以及意义。
我们姑且把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按照发展心理学常用的阶段来进行界定:婴儿期(0~1岁),幼儿期(学步期,1~3岁),童年早期(学前期,3~6岁),童年晚期(小学期,6~12岁),青春期(中学期,12~20岁)。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心理发展任务,儿童潜在的成熟成长伴随着这些发育任务的完成与否,不仅包括身体层面,还有心智和个性层面。
1 _ 婴儿与安全感
生命诞生之初是非常无助的,新生儿需要完全依赖身边的大人才能存活,至少需要有一个人全心投入来了解这个小生命,用适合TA天生气质类型的方式来照顾TA。这也是为什么哺乳期的妈妈需要产假,甚至现在越来越多的呼声是爸爸也需要产假,因为实际上这个阶段一个人是不够的,照顾者需要全身心地照料婴儿,而其他人需要对照顾者提供支持和帮助。
婴儿最初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认为母亲也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渐渐地,喂养过程中母亲的时有时无让婴儿发现原来自己和母亲是二元存在。随着孩子的成长,小婴儿从最初的无助逐渐体会到自己身体的力量和需求,也开始感受到对自己和他人强烈的情感冲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伴随的强烈的体验需要被充满爱的大量照顾来处理并获得支持,否则婴儿会感觉到自己被巨大的情绪淹没,抑或是过度的惊吓,从而导致婴儿将自己的感受最小化直至情感切除,让自己体验不到感受。我们在照料小婴儿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体验,婴儿可能无缘无故地大哭,或者突然手脚乱蹬,这个时候如果大人及时发现并轻哄安抚就能缓解婴儿突然的情绪反应,帮助婴儿度过这种突然的情感体验。
这个过程,如果婴儿与照顾者的互动一切顺利,这会是婴儿第一次体验信任、安慰、支持和安全的阶段。良好、稳定的依恋会让婴儿在二元的母婴关系里继续发展自己的心智,感受与母亲亲密无间的二人世界。如果母亲在这个阶段足够稳定和忍耐,以及能去容纳母婴关系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冲动,小婴儿就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的情感反应以及感受来自母亲的爱意,并在这样安全和信赖的关系里确认对自己的感觉,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美好。缺乏足够好的早期照顾经验对婴儿来说是灾难性的,可能会导致基本的不安全感和对世界缺乏信任。
很多自闭症儿童最初的异常痕迹可以追溯到六个月以前,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非常安静,没有互动性的微笑和情感反应,有些家长觉得婴儿非常好带,没有任何哭闹情绪反应,这时候需要警惕孩子究竟是安静的气质类型还是说有早期自闭症的信号。自闭症现在被确认为是一种发育性谱系障碍,有基因和大脑发育的缺陷,从而也会导致某些心理功能的丧失,例如“心理理论”功能,会表现为情感反应淡漠或者不一致,情绪共鸣点与常人不同,对他人缺乏同理心等。
2 _ 幼儿与自主感
婴儿继续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冲动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进入到学步期,幼儿开始更多地体验自主性,此时的儿童更加独立,也更加个体化,开始表现出更加清晰的个人性格,先天的气质类型与后天生长环境中跟重要他人的互动和认同都在塑造着他们的性格。与此同时,母婴关系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幼儿一个很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分离与个体化,早期安全、信任的母婴关系是分离得以发生的前提。我们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儿童一方面想要离开母亲探索周围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地转回头看看母亲是否还在视野范围内,甚至要经常回到母亲身边温存一会,像是“充电”。他们开始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跑开——被寻找——重聚,这个游戏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他们在用自己的运动能力创造与母亲之间的距离,用游戏的方式消解伴随身体技能发展产生的一种矛盾性的焦虑:既担心摆脱不了母亲,又担心离母亲太远而失去母亲。这种矛盾感是亲子冲突的开端,也会爆发成强烈的情绪,很多妈妈都有“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这种养育经验,这跟孩子当下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对应的。
随时可能爆发的坏情绪恰恰说明了幼儿在这一阶段内在的冲突、矛盾以及感受复杂性是多么的难以承受,他们一方面需要通过分离拥有空间去发展独立自主的个体感,另一方面又会因为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和挫折而感受到愤怒和挫败,需要被照顾者理解和安抚,同时可能因为发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婴儿,而是一个大孩子而感受到某种悲伤。成长为更大、更独立的儿童,这可能是孩子们希望的,也同样可能是他们害怕的。这些内在冲突会表现成有问题的行为,他们纠缠母亲,既要分离又害怕分离,前进着又退行着,经常在愤怒和愉快之间往返、矛盾,这对母亲和孩子来说都可能是一种情绪挑战。对孩子来说,他们当下的心智发展依然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情绪感受,他们经常被十分强烈的感受压垮,需要成人的陪伴来获得平静,调节这些过度爆发的感受。
如果你正在养育一个两岁多的婴儿,你会发现孩子在这个阶段非常喜欢玩“扔出去——捡回来”,或者“藏东西——找东西”的游戏,在这样类似“消失又出现”的游戏里乐此不疲。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还没有掌握恒常性的概念,所以对消失了又出现的东西感到非常有趣。从动力学的角度看,孩子在用游戏的方式体验分离个体化的发展任务,处理自己因为逐渐长大跟妈妈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此外,孩子在这个阶段也会非常想去尝试自己做一些事情,但也会在做的过程中因为胜任力不足而备受挫败,从而有情绪的爆发。妈妈(养育者)需要平衡“放手—让孩子有机会去锻炼”和“支持—在孩子失败后去给予安抚而不是指责”这条线,养育的过程中,这条“放手—支持”的平衡线需要一直调整和拿捏。
3 _ 学前儿童与主动感
顺利度过幼儿期发展任务的孩子,从被照料逐渐转向自我照料,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对身体的拥有感,能适当地管理自己的身体,获得了如厕自由的能力。在获得牢固的自体感后,幼儿开始寻求健康的自尊体验。这个阶段的儿童非常可爱,他们通常对自己十分满意,喜欢炫耀和展示与身体有关的能力,获得他人的赞赏和肯定。这个阶段来自大人的认可和赞许能极大地帮助儿童巩固这种健康的自尊。与此同时,他们的情感也变得更加细腻,开始体验到诸如关怀、共情、内疚、羞愧、厌恶和愉悦等复杂情感。这些情感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去构建各种关系,增强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促进了合作游戏的出现。
进入童年早期的儿童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性别恒常性并完成对性别的认同,儿童在这个阶段也从母婴的二元关系转向家庭最初的三角关系,即父亲、母亲和孩子。渴望占用异性父母并感受到与同性父母的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充满复杂和矛盾的情感体验贯穿了整个学龄前阶段(在很多书里也称之为“俄狄浦斯期”)。儿童开始对性别特征非常好奇并渴望探索,既担心失去已拥有的性别器官,也对未拥有的性别器官感到羡慕和失落(当然这一切的感受可能都是无意识的,但是可以被观察到以及临床证实)。他们会体验到因为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一系列不可名状的快感、愿望、担心和恐惧。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阶段语言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儿童逐渐学会用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越来越能够运用自己的心智而不是躯体手段来表达自己,减少了用行为表达情绪的倾向,增加了协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家长在这一时期需要协助和鼓励儿童与自己沟通,与他人交流,让他们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故事。当儿童有能力将内心深处的感受用言语来表达时,他们承受的情绪困扰也会减少很多。
此外,在这一阶段,游戏继续承担着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使命,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去表征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和感受复杂的情感体验,并在游戏中建构和整合自己的内部感受和外部经验。家长也可以在陪伴儿童游戏的过程中通过鼓励和支持让儿童体验到满足、乐趣和自尊,并最终在游戏中完成对未来学习的准备。
书  评:
学了很多育儿方法和策略,
面对孩子仍然无计可施
5堂课提升5种元能力
帮助父母化解诸多教育难题

作为父母,总会有种种困惑: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和保护?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和状况时,父母到底应该施予援手还是应该放手自由?孩子所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必然,还是这个个体独有的心理问题?孩子成长到如此这般,到底是个性使然,还是养不教父之过?……
很多父母有的时候甚至会陷入越学习越迷茫的泥淖,知道的管教方法越多,应用起来似乎越没有效果。
到底是他人的灵丹妙药不管用,还是你家的孩子实在太棘手?通过阅读本书,你能有些答案。

编辑推荐篇章:
P9-14 关于接收——我们好好倾听了吗?
P136-141 生活小剧场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