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路宜居 - 文化澄江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康路宜居
文化澄江
|
ISBN: | 978-7-5482-3904-8 |
条码: | |
作者: |
杨杨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88.00
折扣价:¥79.20
折扣:0.90
节省了8.8元
|
字数: |
270千字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03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1-04-01 |
|
内容简介: |
该书以路居为主题进行创作。全方位展示路居镇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 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地域文化、资源构成、发展现状及典型事迹等特色文化,同时,总结近年来各镇(街道)生态、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
作者简介: |
杨杨,本名杨家荣,玉溪市通海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玉溪市作协主席,昆明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已出版短篇小说集《混沌的夏天》,中篇小说集《巫蛊之家》,长篇小说《雕天下》《红河一夜》,长篇纪实文学《通海大地震真相》《摇晃的灵魂》《昆明往事》《大河之口》《泥塑大师黎广修》《大学之光》等。《通海大地震真相》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云南十部优秀报告文学奖之一。长篇小说《雕天下》《红河一夜》《大学之光》分别获第五届、第七届、第九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雕天下》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
章节目录: |
开篇:一个面向深蓝之湖的“福地洞天”/001 路居:一个经典的地名/010 甘棠箐:旧石器时代的“木与火之歌”/018 光坟头:新石器时代的“新生活”/031 古道与古碑:看得见的历史“纪录片”/041 路居街市:“草皮街子”的生动景象/054 米汤水:寻找铜矿踪迹/067 丁氏与乐氏老屋:路居的典藏建筑/077 红色记忆:路居的“星星之火”/090 小凹:抚仙湖的一个“避风港”/105 海边村:与抚仙湖的亲密关系/118大榕树:路居的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128 隔河:连缀“界鱼石”的小渔村/140 孤山:抚仙湖中的“海市蜃楼”/160 碧云寺:抚仙湖畔的“人文高峰”/182 明星鱼洞:奇异的捕鱼方式/196 三百亩:山坳里的“香村”/212 路居烤烟:一片金黄的叶子/220 李琢:老百姓心中的公”/230 杨文富:传说中的“造桥人生”/238 杨丽天:一位革命者的“诗生活”/246 傅云龙:“隐居”湖畔的雕塑艺术家/258 红磨路:通向三湖的“观景台”/269 路居新景:国到星空的“故乡”/280结语:路居人关于山水的“逻辑学”/290 路居镇2019年基本概况/300 后记:一次”的写作/301
|
精彩片段: |
开蒙之初,万物混沌。 46亿年前,地球是一片了无生命的荒漠。在广袤的荒寂之中,澄江,只是漂浮于其中的一粒小小的微尘。帽天山,则是这粒微尘孕育生命的神圣宫殿。在地球漫长的展历程中,35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单细胞菌类、藻类等低等生物;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出现了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多细胞动物。5.18亿年前,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就发生在澄江帽天山。 5.18亿年前,这里就有了生命的痕迹。一代代的生命在这化、演变。从混沌到清晰,从一个质变到另一个质变,生命的形体和思想发展到今天,早已产生了质的飞跃。一代代的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汪水让生命得以延续。因为这汪水的存在,也就有了那些美丽而动人的故事的存在和延续。 《易经》云:“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从重古的荒原到今天的繁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深入程都着证的当文竞,米文化、渔文化、古演文化、古生物文化、民络文化等资源、转承历史,挖掘底蕴,彰属地域文化魁力。构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和谐交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文化澄江新格局。在(文化玉溪·澄江卷》的基础上,编撰这套“文化澄列丛书,旨在充分展现澄江各镇(街道)的历史变迁,挖掘各镇(街道)的文化内涵,提升各镇(街道)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文化传承历史、资政育民、内聚力量、外树形能和作用,积极推动澄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澄列丛书属地方性文化散文书系。丛书以澄江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凤麓、龙街、右所、海口、路居、九村6个镇(街道)为对行创作。展示各镇(街道)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地域文化、资源构成、发展现状及典型事迹等文化,同时年来各镇(街道)生态、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本丛书按凤麓、龙街、右所、海口、路居、九村每个镇(街道)1卷,共6卷。每卷均由文字和图片构成。 本系列丛书由《鸣凤彰灵》《龙舞朝阳》《莲放金辉》《康路宜居》《魅力海口》《青山宝藏》6卷组成。由云南作家杨杨、阿闻、伟、武坤、郑行创作。5位作者均是云南省地方文化散文创作方面的实力作家。他们是活跃于云南文坛的优秀青年散文作家,写作风格各异,视角。他们以自己的角度、富有个性的语言对各读(我道行丁深入频、娘于涛推和前力的文学书写、是对没年来为依扩地方传统文能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所故地根笨努行了深划的文学表达。这套丛书能熊“小”地方、他能以小见深、以小见诗性、以小见丰茂、以小见边阔、在云南地方文书写中鲜明、是讲好“云真状事”之作、在云南地方文化类丛书中气度不凡、不失为牍品之作。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