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海洋有机化学研究文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海洋有机化学研究文集
ISBN:9787561582558 条码:
作者: 李文权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100.00  折扣价:¥95.00
折扣:0.95 节省了5元
字数: 1000千字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页数: 440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1-04-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海洋有机化学研究文集》收集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海洋有机化学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大亚湾开放站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计划基金等的资助下,在海洋初级生产力及其环境因子效应,海洋微藻生物活性物质,海洋胶体与颗粒有机物,北冰洋氟氯烃水团示踪,海洋有机污染物化学,近岸海域重金属迁移过程及其与有机物的络合作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文权教授,生于1946年7月,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学系海洋化学教授、博导。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3-1985年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访问学者,1993年法国巴黎第六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8-2006年任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化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委会常委、福建省水产饲料研究会理事。从事海洋有机化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实验站科研基金和中国一加拿大科研合作项目等课题,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50多篇论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有机地球化学,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海洋有机污染物化学。
  代表性论文:
  (1)海水中氟氯烃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分析,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11月。
  (2)加拿大海盆氟氯烃的分布及其示踪研究,极地研究,2006年01月。
  (3)自养小球藻(Chlorella autotropica)多糖提取纯化方法研究,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12月。
  (4)海洋微藻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初探,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06月。
  (5)小球藻饵料的研究进展,福建农业学报,2005年01月。
  (6)氟里昂化学示踪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海洋技术,2004年12月。
  (7)Study of chemical forms of phosphorus and their bioavailability in the sediments,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4年03月。
  (8)海洋微藻多糖提取纯化条件的研究,海洋技术,2004年01月。
  (9)海洋微藻多糖组成的气相色谱分析,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10月。
  (10)两种大型海藻粉对重金属吸附热力学研究,台湾海峡,2003年10月。
  (11)海藻硫酸多糖及其抗HIV-1活性,海洋科学,2003年08月。
  (12)海水小球藻多糖的提取及其结构分析,台湾海峡,2003年01月。
  (13)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four species of marine microalgae, Mar. Sci. Bull.,2003年01月。
  (14)温度对四种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台湾海峡,2003年01月。
  (15)超声波对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海洋学报,2002年07月。
  (16)三种海洋微藻生长期脂肪酸组成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3月。
  (17)光辐射对海洋微藻脂肪酸含量的效应,海洋技术,2002年01月。
  (18)超声辐射对牟氏角毛藻的生物效应研究,海洋科学,2001年10月。
  (19)超声辐射对海水小球藻的生物效应,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05月。
  (20)超声辐射提高亚心形扁藻脂肪酸不饱和度研究,台湾海峡,2001年01月。
  (21)超声波对球等鞭金藻脂肪酸组成的效应研究,海洋科学,2000年07月。
  (22)生态系物质循环的同位素示踪法,《当代海洋科学学科前沿》,苏纪兰、秦蕴珊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07月。
  (23)海洋生物标志物,《当代海洋科学学科前沿》,苏纪兰、秦蕴珊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07月。
  (24)营养盐对三角褐指藻脂肪酸含量与百分组成的影响,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4月。
  (25)海洋饵料动物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海洋技术,2000年01月。
  (26)海洋微藻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海洋通报,2000年01月。
  (27)超声波对三角褐指藻脂肪酸组成的效应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01月。
  (28)Study of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bi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four species of marine single-celled algae.,Acta Oceanol. Sinica,2000年01月。
  专著发表:
  (1)海洋化学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06年10月,学术专著。
  (2)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科学文献目录,海洋出版社,1995年01月,学术专著。
  (3)生产过程自动分析(陈国珍主编),海洋出版社,1991年08月,学术专著。
  (4)化学过程,海洋出版社,1985年05月,译著。
章节目录:
 
精彩片段:
  海洋有机化学研究海洋环境中有机物的来源、含量、时空分布及其转移、循环和归宿,研究有机物在海一气、海水一颗粒物一生物、海水一沉积物等界面所参与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的相互作用,海洋生物标志物的示踪应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与有机污染物有关的海洋环境化学课题。在1976年英国爱丁堡召开的“Concepts in Marine Organic Chemistry(海洋有机化学概念)”会议上,海洋科学家认识到海洋有机物质与海洋生命起源、生物活动、元素的溶存形式和转移、水团移动、沉积成岩作用等有密切关系。1981年Duursma和Dawson发表专著《Marine Organic Chemistry》(Elsevier.Sci.Pub.)。1984年Romankevich发表专著《Geo-chemistry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Ocean》(Springer Verlag)。1988年Lee和Wakeham发表论文“Organic Matter in Seawater: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in《Chemical Oceanogra-phy》,Vol.9,Riley and Chester eds,Academic Press,1-51pp.)。上述论文专著是20世纪80年代海洋有机化学研究的经典集成。1990年在美国檀香山召开“Marine Organic Geochemis-try:Review and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海洋有机地球化学:回顾与未来挑战)”会议,集中在水柱研究、沉积成岩作用、大分子有机物、生物标志物与分子古生物学等四个专题研讨。进入21世纪,海洋有机化学成为国内外大型涉海研究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仪器的研发,海洋科学家应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红外光谱等,对具有生理活性和新型结构的海洋动植物代谢产物进行分子结构鉴定、定量检测和潜在生物活性研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生物药物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海洋有机化学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开展福建省若干港湾和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区初级生产力研究,采用C-14示踪法测定了福建省沿岸罗源湾和湄洲湾海域水体、漳浦沿岸对虾养殖池和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区的初级生产力,分析了不同海区初级生产力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了相应的数学模式。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研究了光照、营养盐、温度和一些金属元素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发现海水N/P为16/1时,三角褐指藻蛋白质合成相对含量最高;模拟研究了光照强度对海水中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得出了一级速率常数;测定了聚生角毛藻和牟氏角毛藻的光合作用速率、计算了平均活化能;研究了重金属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发现有机络合铁、胶态铁可以促进初级生产力的提高。该成果对生物资源开发和水产养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估计自然海区渔业生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荣获1996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90年代,海洋有机化学组的工作相对集中在海洋微藻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探讨光照强度、温度、营养盐和超声辐射对微藻脂肪酸和多糖等生化组成的影响,其中超声辐射的实验研究融合了海洋物理、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学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颇具特色。在中科院大亚湾开放站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研究组开展了大亚湾海域颗粒有机碳来源和生化组成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组与法国科学家合作,应用甾醇生物标志物示踪技术,探讨近岸海域颗粒有机物来源,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进入21世纪,海洋有机化学组获得了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计划基金,开展海洋胶体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该研究建立了不同粒径和来源的天然胶体的分离提取技术和含量测定方法,分析了胶体中氮、磷、铁、多糖、水解氨基酸等的组成,研究了天然胶体对菌群(天然菌群和光合细菌)和微藻的生长效应,探讨了天然胶体及其成分对微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研究成果对深入认识生源要素的生物可利用性,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200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海洋有机化学组建立了海水氟氯烃的吹扫捕集一气相色谱定量测定方法,参加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率先在国内开展极地海域氟氯烃水团示踪研究,证实了加拿大海盆水团呈层状垂直分布,并计算了各水团的年龄。2008年,研究组参加了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利用CFC-11进一步证实北极中层水增暖现象。上述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获海洋学专家好评。此外,研究组在海洋有机污染物化学、海洋环境化学监测、海域环境评价、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近岸海域重金属迁移过程及其与有机物的络合作用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海洋有机化学是教育部海洋化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历来注重教书育人,致力于海洋化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曾获2005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009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2017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多年来共培养11名海洋化学博士,47名海洋化学硕士。
  自1980年起历时40年,厦门大学海洋有机化学组全体师生齐心协力、积极进取,在这所办学历史悠久、科研成果誉满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中,感悟厦门大学海洋学科文化之博大精深,得益于海洋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氛围,体验天道酬勤之真谛,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值此庆贺厦门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集海洋有机化学组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于一册,敬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谨以此书缅怀引导我们从事海洋化学研究的恩师李法西教授。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