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兴学强国120年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兴学强国120年
ISBN:9787560580494 条码:
作者: 贾箭鸣,史瑞琼 编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98.00  折扣价:¥93.10
折扣:0.95 节省了4.9元
字数: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6-03-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兴学强国120年 我们的交大老师》根据以往各种媒体所载,收文近百篇,以西安交大120年薪火相继、灿若星河的教师队伍而言,不啻冰山一角。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但交大精神亦可见一斑。分为三辑:“先贤礼赞”为学校的开创人、部分老校长等立一小传;“师表礼赞”旨在缅怀那些为学校事业鞠躬尽瘁的先生们;而“薪传礼赞”所述,则是那些依然拼搏奉献在岗位上的众多西安交大老师。在编排上,第一辑大致以先贤前辈在学校任职先后为序,第二辑以所写人物不幸故去的年月为序(尽管有些篇章为生前写照),第三辑则以媒体发表的前后为序。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弟子们心目中的何正嘉教授
身体力行,做教书育人的楷模——纪念王季梅教授
老骥伏枥——记蒋大宗
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孟绍菁

薪传礼赞
把心血倾注给科学事业的人——记程敬之
爱与教——班主任唐敦乙和她的学生们
一切为了祖国——记姚熹
教授的航程——记杨延篪
陈辉堂与我国第一个教学机器人
洗礼·升华——青年教师在社会实践中
闯就有路——王建华这几年
真情真才双飞翼——记一位青年教学尖子
灶台春秋——记丁阿四
铸魂——记丁梵林
教授好年轻
为了祖国21世纪——记郑南宁
师生情谊三十载
耕耘正是好年华——记席酉民
赤诚——记陈学俊
披肝沥胆——记史维祥
岑寂与瑰奇——记俞茂宏
跨世纪人
今天去北京——记王尚锦
心智马拉松——记殷勤业
成功之路——谢友柏与他的同事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记韩崇昭
物含妙理总堪寻——记卢秉恒
行进在教育与科技原野上——记汪应洛
追求大成智慧的人——记钟明善
泥魂——贾濯非印象
名师的风采——记陶文铨
为了神圣的责任——记冯博琴
名师的风范——记马知恩
三尺讲台演绎美丽人生——记王兆安
痴痴教师情——记何雅玲
师德如光——记刘志刚
勇于涉猎世界科技前沿——记林宗虎
静以研修,行以致远——记王锡凡
从“科学研究”到“国家行动”——李树茁、朱楚珠团队的研究与实践
认认真真教书,老老实实做学问——访罗先觉
回到原点显身手——记单智伟
点亮丝绸之路的“芯’’起点——记云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践行者——记管晓宏
从“零的突破”到“高端领跑”——记蒋庄德
探寻数学的交叉之美——记徐宗本
交大校园是怎么绿起来的——记赵保林
我的图书馆前辈老师

精彩片段:
  《兴学强国120年 我们的交大老师》:
  盛宣怀:近代兴学第一人 汤黎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政治家和实业家,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历任天津海关道、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大理寺少卿、会办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并领太子少保衔。
  盛宣怀自投身矢志自强的洋务运动,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经过近30年的开创和经营,控制了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轮船、电报、钢铁、铁路、矿产、纺织、银行等16家比较大型的企业,成为中国近代办工业的先行者之一。
  盛宣怀每创办或接办一项新的实业,都特别重视人才。他唯贤唯专是用,注重对新式人才的任用、培养,然而经营实业多年,每每看到各项实业的兴办、新政的实施,甚至外交、海关等要害部门都要聘用外人,他都深深地感到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与人才的匮乏是密切关联的,当务之急应该“兴学树人”。而当时中国兴的是科举制度,学的是八股之学,这样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懂近代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的人才的。所以盛宣怀办企业之初,最感缺乏的就是懂科学和技术等有用之学的新式人才。办新事业必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否则将一事无成。怎样解决新式人才的问题呢?在当时只有两条路:一是聘用外国人才,这在当时不但费用高,而且这些人都比较傲慢,难以与中国官员合作;另一个就是自己培养人才。在盛宣怀看来,聘用洋人只能是暂时的、短期的,新式人才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且迫切需要培养难度较大的专门人才。
  在早期,盛宣怀曾派人跟随聘用的洋技师学习,但学技术要有科学基础知识,如果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一无所知,跟随洋人也只能学个皮毛,根本学不到真正的技术。他也曾派人出国留学,这当然是一个途径,但学成回国总要花几年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在办企业的过程中,盛宣怀也曾根据不同的需要,创办过附属于企业的带有学堂性质的短训班,如办电报局时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附于该厂的学堂,但这些也只能培养技术工人,还是解决不了所需的专家级人才的问题。甲午战争后,盛宣怀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认为国家欲图自强,筹设学堂、培育人才是关键。在给朝廷的奏折中,他讲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西国人材之盛皆出于学堂”,最后盛宣怀决定仿照外国的模式,在中国创办永久性的大学。
  他以兴办学堂为己任,1892年任津海关道时即着手研究兴办新式学堂。盛宣怀与当时在天津自办中西书院的美国人丁家立来往颇密,多有接触,常研讨办学之事。后盛宣怀秉承李鸿章办新式学堂的意旨,和丁家立积极筹办,经细致研究将办学章则、办法、实施计划草拟完成,于1895年春向李鸿章禀请具奏,继之又将《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递交给继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请求予以支持和批准。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又通过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批准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这一日也就成为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的建校纪念日。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盛宣怀更喜欢称其为天津北洋大学堂,有时亦称北洋公学,它在当时被誉为“东方康奈尔”,其头等学堂的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高等学府,古已有之,但把高等学府称为“大学”,在我国则是清朝末年诞生于盛宣怀之手的事了。
  北洋大学堂创办之初,设立了头等四班——大学本科四个班,二等四班——大学预科四个班,每班30名学生,共有学生240人。学生除学语言文字外,主要学习理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如算术、地理、逻辑、物理、化学、机器制造和采矿等,这些都是公共必修课。公共课之外,另择其中30名优秀者,分为律例、矿务和制造三个专科,再分类学习,以培养专门的人才。1897年北洋铁路学堂合并于北洋大学堂,于是又增加了铁路这一专科。从以上北洋大学堂所开设的课程和划分的专科看,它已经是一所近代的大学了,且是一所工科大学,它的创办比京师大学堂——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还早了两年多。
  ……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