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院士对话·基因要去串门了:基因和遗传的秘密 - 与中国院士对话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与中国院士对话·基因要去串门了:基因和遗传的秘密
与中国院士对话
|
ISBN: | 9787567566118 |
条码: | |
作者: |
贺林,海波,秦畅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8.00
折扣价:¥30.40
折扣:0.80
节省了7.6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内容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士 遗传生物学家 贺林 讲述自身成长的小故事,回答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为他们讲解遗传基因的小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追问和争论中,学着去思考,去感受科学的魅力。 世界上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吗? 改变一个人的 DNA 会怎么样? 能不能用基因研究来挽回一些早已灭亡的动物或植物? 什么是克隆,什么是转基因? 怎么样,这些问题你想知道吗?来看书吧!
|
作者简介: |
贺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遗传生物学家,他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的精神神经疾病样品 库。有一次,他为了采集样本,独自一人驾车前往甘肃,由于太过疲劳,险些连人带车翻下山体,就是这样的勇敢,让贺林伯伯zui终揭开了一则遗传界的百年之谜和发现了首例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遗传病,成为名副其实的遗传密码翻译家。 海波,SMG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节目主持人。主持《海上畅谈》《海波热线》等节目。获得全国金话筒称号、上海长江韬奋奖,蝉联三届上海广播电视台名主持人称号。 秦畅,SMG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节目主持人。主持《海上畅谈》、《市民与社会》等节目。获得全国新闻界奖项:全国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奖),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新闻作品一等奖。 杨云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
章节目录: |
/001 成功没有捷径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遗传生物学家贺林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认为自己从不设立目标,但要看准方向,以后则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将有很大可能取得优良成绩。 /017 找找相似和不同 基因有着奇妙的遗传性。我们每个人长得像谁?我们每个人有什么特征?甚至我们每个人有什么特别的性格,是不是能在自己的家族里找到相似性呢? 小朋友,回去和自己的父母比一比,找找相似和不同吧! /043 基因的遗传密码 生命体有自身神奇的特征。我们研究一 下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就会发现,有的父母 身上的特征,会在我们身上得到体现,但体现又并不完全。这些生命的特征是怎样通过基因遗传密码实现的,又有什么特点呢? /093 基因能否与宇宙对话 我们是地球的一分子,我们同样是宇宙的一分子,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是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我们人体处在这个封闭的开放系统 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这就构成了基因与宇宙的交流。
|
精彩片段: |
今天看到这么多小同学,我很感慨。我刚才一直在想,在你们这个年龄,我在做什么?我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小时候是个天真的小孩,成天都过得很愉快,很高兴。我最大的不高兴是来自身体的问题,什么问题呢?我当年像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很容易发哮喘,一发哮喘,就要到医院去做治疗,也就没有办法去上学,功课跟着落了下来。不过庆幸的是,我的功课虽落下不少,但分数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是在小学毕业后就没机会上中学了。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 我那个时候没有学可上,在家和社会上晃荡好几年以后,遇上了复课学习。69至70年期间有机会有半年多的复课,但实际上这个象征意义上的复课是学工学农。什么叫学工学农,就是学习工厂里使用的技术,学习种地。我学会了织布技术,开手扶拖拉机和部分大田工作。匆匆晃过“中学”的日子后,进了工厂,这一进就是8年。 整整8年没有学校学习的经历,再加上几年的晃荡生活,那将如何对付考上大学?现在想起这个事情,还真是很值得寻味。当时,我有一个朋友,是我的球友。什么球友呢?是打乒乓球的球友。他当时大学没毕业也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被提前分配到了工厂。由于他和我一样爱打乒乓球,所以,我们常在一起打球并建立了感情。后来邓小平的复出为大家带来了全国恢复高考的机会。可以说这是隔了12年后的第一次高考,报考的人太多了,竞争特强,因此1977和78年的两次高考之间只相隔半年。尽管竞争强烈,百人挑一,但仍相信这对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我那个球友好歹积累了坚实的中学功底,给我了许多帮助。对我而言,由于中学的空缺,只有从头进行学习,而根本谈不上系统复习?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怎么办呢?有个大绝招——押题!球友就帮着我像押宝一样押题。“这个题你要想办法记住,那个题你要想办法记住”,其实我囫囵吞枣,知识欠得太多,当时根本没有可能读懂它。 我只能靠死记硬背,但这样说其 实不准确,因为我想死记硬背都背不住,有几个人能把数理化题目背下来呢?因此,好多题压根不理解。同学们,你们现在可不能用这个办法,这样的机会也不再会降临到你们身上。当然,当时对我来说,结果还算好,囫囵吞枣也还是咽下去了,味道也能尝到一点。在座的同学们,不知你们中有多少人的能够知道我这种感受?在当时要顶住三班倒和高强度下的学习,这样的努力使我在1977年的高考中闯过了头一关。最终,于1978年如愿以偿。那个时候我已经25岁了。 没错,其实我现在回想起来,考大学就像一场梦那样容易但又那么艰难。由于中学缺空,通关考上大学,这里有什么诀窍吗?光靠勤奋够否?从以下我给你们讲的细节中也许能感悟出什么?在那个时候,工厂里是三班倒的工作性质,在上夜班的时候整晚不能睡觉,感觉就像脚踩在棉花上,头重脚轻。即使这样,也得坚持“玩命”地学习,努力为考试准备。那时候,有12年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考试,这样的竞争犹如过独木桥,冒着风险,就这样走过了每一步,一共走了9个月走完了这一崎岖坎坷的路。从总共花去的时间像是开了一场玩笑,但从用去的努力,更像是脱了“一层皮”的付出,当然换取的结果还算不错。 因此,成功其实是没有捷径的,尽管奋斗中缺少不了才智,但靠投机取巧不会给你根本的帮助,朋友的作用有时是少不了的。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