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院士对话·太阳能的光电之旅 - 与中国院士对话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与中国院士对话·太阳能的光电之旅
与中国院士对话
|
ISBN: | 9787567565920 |
条码: | |
作者: |
褚君浩,海波,秦畅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8.00
折扣价:¥30.40
折扣:0.80
节省了7.6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内容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家 褚君浩 讲述自身成长的小故事,回答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为他们讲述太阳能的小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太阳能应用的产业现状,让科普同实际密切相连。 太阳能有哪些用途? 城市里能全部用太阳能发电吗? PM2.5会影响太阳能的利用吗? 这些问题,你感兴趣吗?想知道答案吗?
|
作者简介: |
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 HgCdTe )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还从事极化材料和器件以及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海波,SMG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节目主持人。主持《海上畅谈》《海波热线》等节目。获得全国金话筒称号、上海长江韬奋奖,蝉联三届上海广播电视台名主持人称号。 秦畅,SMG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节目主持人。主持《海上畅谈》、《市民与社会》等节目。获得全国新闻界奖项:全国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奖),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新闻作品一等奖。 田汉民,副教授,河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新型太阳电池机理与器件。
|
章节目录: |
/001 丽娃河边的探索者 小时候我总想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我那时住在华东师范大学里面,学校里有条河,叫丽娃河,我爱到那里去玩。我在河边看到云在天上飘,就会想象外面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所以小时候我就有这么一种渴求,想去探索一些未知的东西,这一点对我后来影响非常大。 /017 千方百计使用太阳能 近几十年来,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千方百计地寻找使用太阳能的方法。人们制造出太阳能电池,利用太阳光来发电,实现了太阳能到电能的转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哪些产品实现了对太阳能的使用?让我们来想一想,将来人们还会利用太阳能来做什么? /059 太阳光的奇妙世界 太阳对于我们地球来说是无可取代的,它给了地球光和热。我们用眼睛来看,会看到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光复合而成。如果仔细研究它,你会发现,太阳光里有大学问。 /081 光电转换之旅 电流通过灯泡后,灯泡会发光。而光照到半导体里,半导体里面产生了电子和空穴,生成了电。光和电之间会发生转换。让我们随着光电转换,来探索一下它们间的秘密吧。
|
精彩片段: |
丽娃河边的探索者
小时候我家住在华东师范大学里面。华东师范大学里面有条河叫丽娃河,那个时候水比较干净,环境也比较好,加上大人也不 大管我们,夏天我们就会偷偷跑到河 里去游泳。我们那个时候大概功课没 有现在那么多,华东师大又很大,学校里有很多房子,简直就是我们小孩 子的乐园。我记得,学校里有个第五 宿舍楼,楼顶的天花板和房顶之间有 个隔层,像现在的阁楼间。我和我的 小伙伴儿就会偷爬到这个隔层里去。 在隔层里面我们聊天、讲故事。在我 的小伙伴里,有一些年龄比我大一点 的,他们跟我们年龄小一点儿的讲故 事。除了平时白天在那里玩儿,我们 也会晚上到那里去看看天空。我小时 候,城市夜间的灯光没有那么亮,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就显得特别明亮。我发现天上的月亮里面有的地方暗,有的地方亮,月亮里面好像有山又好像 有人,小时候看到这些现象就觉得很 好奇。
我大概就像你们这么大的时 候, 大约五年级,我自己做了个望远镜。 我找了一个硬纸板,卷成一个筒,又找两块镜片,一块放在前面一块放在后面,然后朝天上看月亮。用这个简 陋的望远镜看月亮,自己觉着看得好像更清楚了,可以想象月亮上的阴影 是什么东西,想象那里是有一个人, 好像还有一座山,那个人住在山里。
我那时也看一些《科学画报》《科学大众》这类杂志,也爱看科学家的人物传记。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时常跑到学校图书馆去看书。不过,去图书馆看书的人并不多,所以桌子和书上就有好多灰尘,我就要想一个办法了。什么办法呢?我想自己来做个吸尘器,把这些灰尘吸掉。同学们可能也会想到,我们夏天用的电风扇制作原理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一个马达带动叶片,这样就有风了。我那时想,电风扇的风是对着人吹,一吹不是就把灰尘吹走了吗?如果要做吸尘器,我就得让马达带动叶片反着转,不是就可以把灰尘吸起来了吗?
马达带动叶片的旋转方式决定了气体流动的方向。同学们回去不妨自己做个小实验,体会一下。一节5号电池,一个小马达,两根电线,一个小风扇叶片,用电线将马达、电池和叶片连起来,试试叶片的旋转方向。然后,交换电线,再通电,这个时候看看,叶片的旋转方向和刚才是否一致。
我这么想着,也这么动手去做了。我自己用木头、电池、马达、纸木薄片这些材料做了一个很粗糙的“吸尘器”,拿到图书馆去试,结果呢?结果很遗憾,并没有出现我想要的效果,我的“吸尘器”怎么都不能把灰吸起来,这个实验算是失败了,但是,我自己很开心的,毕竟用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不成立,这是一个很正确的方法。所以,我也想对同学们说,你们要对我们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激发你去探索,才会让你主动想去多看些书,会更多地有自己的想法,有了想法还要去动手实践一下,看看自己的想法对不对。
学生:我很好奇,您现在成就这么高,那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特别好吗?
我现在还能找到一张小学的成绩单,成绩单是这样的,自然是5分,当时是5分制。其它的功课好像都是4分,也有一个3分,3分是什么呢?写字,我字写得不大好。这个成绩不算学霸,但是从初中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里面,每年的功课都是全5分。我是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变成好同学的,初一的时候还很调皮的。我现在都还记得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我发现我成绩报告单上老师写了一句话:上课高声叫嚣,这个很不好,就是说我上课的时候很不守纪律。我儿子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回忆了,当时是在上课的时候,初中一年级,在曹杨二中,有一个同学叫李遐海,他也是一个很调皮的同学。他跟我说,褚君浩,我们现在一起叫好不好,我说好。没有理由就捣蛋,然后他数123,我就叫了一声,结果他没叫,我上他当了。最后老师就让我站起来了,批评我了,这个当然是违反纪律,很不好的,还写到我的评语上了。
但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以后尤其是初二下学期,我做了好多数学题目,越做越有兴趣,从初三开始又看了好多科学普及的书,后来就变成一个很用功的学生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才开始接触到物理,也从那时喜欢上这个学科。我从图书馆借了像《从近代物理学来看宇宙》、《眼睛和太阳》还有一些天文学方面的书来读,高中时就开始读《相对论ABC》和原子物理学方面的书。其实只能读懂小部分,但还是如痴如醉地看。所以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只选择了物理学作为我的专业。1962年高考时,我只填报了物理学这个专业,我最希望考上复旦大学物理系,然后是华东师大物理系,最后是上海师院(上师大前身)物理系。结果那年我物理考了满分,但语文作文审题失误,总分被拉了下来,最终进了第三志愿——上海师院物理系。
大学毕业后,我在上海梅陇中学当了10年物理老师。教学之余,我没有放弃研究,我继续做理论物理研究。那时候,我和一些朋友组织了一个关于基本粒子的讨论组,在探讨科学问题的同时,还会一起撰写科普文章和科普小读物。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我就想着要去试一试。我大学的时候念的是四大力学和普通物理学,但考研究生的时候,我选的方向是半导体物理,我之前都没有学过半导体物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好在我在大学的时候,骨干学科掌握得比价扎实,所以决定考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自己做笔记,推导书本里面的公式,最后也把它掌握得很好。我记得最后考试的时候了,我这门专业成绩考了90分,也是当时考生里面的第二名。个人来讲,考得还算不错。我的这个故事就是在说,同学们要把基础的、主干的学科学好,这样,你们再去学一些这门学科的其它分支学科就有了很好的基础,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您是不是在学习上有特别的窍门呢?
这个小同学问得很好,问出了很多同学的心声。其实,我刚才在讲我自己的读书时候的故事时,已经谈到一点我对学习的看法。学习首先还是得勤奋,我读初中后还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人的聪明和勤奋是要互补,互补才能让你在求知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想要成功,就会走一条很不容易的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做任何事情,想要得到好的结果,轻轻松松地去干是不可能的。我讲个自己的故事,我念研究生的时候,当时要做一个半导体的模型,但是要把这里面的每一步搞懂,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出来,还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想要马虎一点的,也就过去了,但是我当时不是这样想的。我想我要么不做,要么就尽我所能做到最好。我当时花了好多的时间和精力将每一步都认真地推导,最后才完全都搞懂了里面的原理。所以说,做实验是非常辛苦的,想要不辛苦,我们就只能做一些难度不高的、一般的实验。想要做一些创新的、有特色的实验,过程都是很艰辛的。并且,做实验的时候,常常都会遇到失败,只有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再去尝试,我们才能最终得到想要的结果。
对于我来说,想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好,想要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这是我的信念。我们现在最忌讳的就是,很多事情都是只做了一个开头,不坚持下去。决定做一件事情,我们需要首先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确定好它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之后,我们要做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那接着,我们就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这样子,我相信最后一定会得到想要的成果。
同学们,你们这个年龄的小孩子思想特别活跃,脑子里总会冒出各种问题来,而且这些问题都很有趣,很有想象力,我觉得非常好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特别需要有好奇心。所以你们要敢于提问,也就是要敢于想为什么,千万不可以拘泥于原来那些墨守成规的东西和结果,觉得好像就是这样子的,我就跟着接受就好了。
当然我们在问的同时要去思考,去求知。在探索的路上,要掌握好循序渐进这四个字。我们要脚踏实地,千万不要想一步登天。要把基本的知识学好,方法掌握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前走。什么事情都不要去奢望一步登天。我们的科学家屠呦呦,她花了几十年时间在研究,在探索。她的团队找了很多的中草药,查阅了很多的书籍和资料,才最后出来现在的结果。我们只有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才会有最终的跨越。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