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海泛舟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影海泛舟
|
ISBN: | 7-5606-1078-1 |
条码: | |
作者: |
赵硅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0.00
折扣价:¥19.00
折扣:0.95
节省了1元
|
字数: |
255千字
|
出版社: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1349C0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4-01-01 |
|
内容简介: |
论篇 理论是人类从社会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系统结论。 我们研究任何一类事物,都需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观念。对摄影艺术的探求同样地需要溯根寻源,明其因果,使其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始终围绕艺术创造性思维这一轴心,在艺术的汪洋大海中,不惧风浪,历尽艰难,打捞出闪光的“珍珠”。 美学篇 美学是人类艺术活动的升华。 摄影艺术需要美学,不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只要将美学的“光柱”投射到摄影创作之中,作品就会熠熠生辉。摄影美学伴随着摄影创作同步而行,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创新思维的把握过程,既是决定作品“含金量”多寡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摄影者的艺术追求和体现自己心中艺术境界的必然过程。 评论篇 艺术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在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时,同样也是对作品的感知、认识的精神活动。当你叩启思绪的门扉,会荡起你情感的涟漪,鼓起你想象的翅膀,在美的陶冶愉悦中会得到新的感悟。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通过评论一件作品或一个人,就会有个整体的理解,从中汲取有益的滋补,才有希望从“必然”向“自由”递进。 游记篇 旅游是人生一大乐事。 倘徉于名山大川之间,饱览祖国山河秀色,文物瑰玮,民情多姿;四时之景不同,五方之俗各异,才萌发出我们亲眼目睹,探胜、究奇的冲动。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于对万事万物的欣喜、惊愕,自会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摄影家景聚胸臆释放于快门间。游毕归来,浮想联翩,情徊脑际,行诸笔端,或文或诗,图文相依,以抒心怀。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论篇 1. 摄影与人类文化的传播 3 2. 西安摄影史话 12 3. 从《人类大家庭》看纪实摄影的主体地位 28 4. 中国新闻摄影走向世界的思索 34 5. 把握科技新闻摄影的特征 39 6. 创新思维的过程把握 45 7. 定准专业摄影的“调” 51 8. 生命不息 探索不止 55 9. 电视纪实片的魅力所在 62 10. 新闻照片在电视荧屏播放的思考 66 11. 批评与思考 70 12. 提高摄影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75 美学篇 1. 在摄影与绘画间摆渡 83 2. 从把握时机到瞬间选择 91 3. 从雕塑欣赏到拍摄角度 97 4. 学美学可从欣赏开始 101 5. 灵魂深处的呐喊 107 6. 活的抗日战争摄影史 109 7. “读图”时代话画报(册)编辑 113 8. 难忘重负拍新闻 118 9. 人各有戏 121 10. 从镜头后跑到镜头前的得与失 125 11. 电视美术泛谈 129 12. 惜墨如金 画龙点睛 134 13. 舍形悦影钻暗房 137 14. 未成曲调先有情 140 15. 以少胜多 143 16. 彩色摄影的色彩 145 17. “追随”与“拉变”双管齐下 147 18. 大笑后的苦涩 149 19. 在现实中寻找记忆的影子 152 20. 藏露有度 意蕴无垠 156 评论篇 1. 浓郁的生活气息 163 2. “脊梁”的颂歌 165 3. 画入诗情诗入画意 168 4. 捉鱼更比吃鱼香 171 5. 伸向漫画的根系要发达 173 6. 挖掘“东西”不止的人 175 7. 精神不死的蒋齐生 179 8. 柏雨果的法门 182 9. 黄河文化与人类文明 185 10. 闪光的足迹 192 11. “无标题照片”的余音 195 12. 探视黄河文化的窗口 199 13. 让历史告诉未来 203 14. 语不惊人誓不休 206 15. “西行漫记”的速递 209 16. 曝光人生出异彩 213 17. 我与“海鸥”比翼双飞 216 18. 塔痴——李庆禄 219 19. 在沟通中融合 222 20. 许还山的摄影情结 226 21. 欲得正果 必念真经 231 22. 魂牵梦绕走西藏 235 23. 发掘矛盾的“金矿” 238 24. 传神达意快门间 241 游记篇 1. 千里寻故地 247 2. 壶口冬韵 250 3. 甘南情怀 253 4. 今日走“三边” 257 5. 锣鼓迎回归 260 6. 说新书 走四方 263 7. 神木,神啦! 266 8. 神秘美丽的甘南 269 9. 走进西藏 走进藏胞 273 10. 美哉,悠哉,丽江! 277 11. 米脂的婆姨 280 12. 新疆纪游 283 13. 桥陵寻迹记 287 14. 大足觅踪 291 15. 天涯追梦 294 16. 苏轼与凤翔东湖 302 17. 贵州拾零 305 18. 乌蒙山深处偶遇记 311 19. 惊遇险境 314 20. 山寨放歌 317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赵硅印象
葛新德
葛新德: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陕西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陕西日报社高级记者
赵硅同志出文集,命写点文字。我既非名人,更不是什么学者,难当此任;又不好驳朋友的盛意,只有滥竽充数,故作斯文了。
记忆里赵硅就读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的是电子方面的专业。然而一毕业就服从组织分配留校做了宣传工作。在那个年代,学非所用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痛苦的,而对赵硅来说正好“欲睡得了个枕头”。因为他在做学生时,就对绘画情有独钟,他的作品入选过全军美展;参加、举办过学雷锋展览,有过出众的表现。也许组织上看出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索性成全他弃工从文,这也算知人善任吧!我和赵硅相识于上个世纪80年代。20多年的交往,深感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美术上,他能画油画,泼墨作国画,还会提刀木刻;在摄影领域,既做新闻摄影报道,又搞艺术摄影创作,并在理论上有所研究;他还乐于舞文弄墨,发表了许多散文、游记、人物专访;最令人刮目的是,他在涉足电视剧制作时,竞敢客串一个国民党将军的角色。
1989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为纪念摄影术公布150周年,决定在北京举办大型展览,出版大型图文并茂的画册《摄影史记》。学会会长蒋齐生要我推荐一位能搞美术设计、有点儿文字功夫、甘心为人做嫁衣的人参加筹备,我立即举荐赵硅。在筹办展览期间,他在蒋齐生的指导下,翻阅了大量中外摄影史料,为展览和尔后出版的《摄影史记》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也为他研究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理论积累了很多知识。蒋齐生高度评价赵硅的为人和贡献,说他是个“能文能武、能写会画、吃苦耐劳、不尚空谈的人”。
我和赵硅从相识、相知到相扶、相帮,皆缘于摄影。我虽较他年长,却是同时代的人。我们在学术上观点不尽一致,但共同语言较多,因为彼此都读了点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在我俩的心目中,有共同的偶像,就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王朝闻。赵硅在北京参加筹办摄影术公布150年展览时,他带我去拜访了王朝闻。王老就美学、摄影美学、当代文艺思潮的一些问题,作出许多精辟的分析。我在受益匪浅之余,除了感谢王老的教诲,也不敢“过河拆桥”忘了牵线人赵硅。
赵硅给我的外部感觉始终是个不善言谈、过于拘谨的人;但他又是个勤于思考、不断探索、苦苦追求的人,一个像暖水瓶“外凉内热”的人。中国有句成语,说“文如其人”。读他的文章,同样觉得朴实无华,幽默可亲;但字里行间却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艺术探讨的朝气与勇气。
2003年8月25日
于菊花园
在硅与贵之间
张书省
张书省: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 全国“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高级编辑、陕西电视台副台长
上中学时首次接触到“硅”这个字感到很神奇,尽管老师和课本上都说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是自然界最丰富的元素之一,满世界的砂子就是它的化合物,但我还是对这个字有一种另眼相看的感觉。
20世纪60年代末我在县上工作时,国家在我们那个县办起了一个神秘的“741”厂,那是一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岁月,所以从这个厂出来的人都让我们这些当地人感到神秘兮兮的。一个和我较为熟悉的小姑娘当时从西安来县上插队,就被招工进了这个厂,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又在这个厂有了我的儿子,我就知道了这个厂原来是搞单晶硅的,妻子有次拿回来一个废了的乌光闪闪的硅棒,说那要切成多薄多薄的硅片,又要值多少多少钱云云,所以“硅”在我心目中依然是神奇的。
到80年代国家开始对外开放,中国人的眼光开始瞩目海外了,先是日本,再是东南亚,很快就又仰望科学和经济都十分发达的美国了,而美国的“硅谷”又给人一种神奇的印象。虽然理论上知道那是在加利福尼亚北部的旧金山和圣胡安之间的数十公里长的尖端工业中心,但在想象中那却是一条神秘的峡谷,飞机看不到导弹打不到却可以从那里飞出火箭和飞船。应该说,硅谷在中国人头脑中是神奇的。
“硅”在我心中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神奇,所以,当有一天有一个叫赵硅的人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盯了他半天,总觉得他有点神秘的色彩,是啊,有几人以“硅”字入名呢!
我推想,他的长辈当初为他起名的时候一定叫赵贵,因为“长命富贵”这四个字是中国人对后辈最大的希冀,这四个字入人名的概率是太高太高了。但是,长大一点又有了一些文化的赵贵却是不满足于这个虽是富贵珍贵然而却稍嫌俗的贵了,于是,他选了谐音的“硅”。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硅字的含义,那是铺天盖地俗而又俗的普通之物啊! 但他甘于做这普通的砂粒,而不要什么大富大贵的。
近几年民间兴起一股“姓名学”之风,说是人从起了姓名那一天起,人的一生就被这名字框缚住了,多大的名字干多大的事,多好的名字享多好的福,起个臭名字一辈子都倒霉!
是啊,谁见过李驴蛋赵二狗刘三赖当了省长进了政治局呢!
我还是信一些马克思、信一点历史唯物论的,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甚而可以说很大成分具有遗传的因素,但又不能忽视轻视后天的环境、机遇与奋斗。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一有信心有目标,二有恒心有毅力,加上不懈的学习努力,任何坎坷都会变坦途。但我又不能脱俗,我对传统文化因为学习不够也就从不蔑视亵渎那些不知是精华还是糟粕的东西(年幼时随大流去砸神像之类另当别论了)。我不大信佛,但进了庙宇道观教堂时,我总还是显出虔诚和尊敬,并不反对别人去烧香磕头。对这姓名学,同样虽是不信,但又不以要驳倒人家,甚至觉得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不是么? 这赵贵改为赵硅那一天起,富贵二字就从他身上溜得无影无踪了,留下的就是砂石般的平凡和普通,但又因为硅的神奇和尖端,却又赋予了赵硅身上表现出来的质朴自然和多才多艺的和谐。
质朴自然是赵硅其为人。
初识赵硅总感到他的发型和不大修饰的胡须有点儿另类,今天的年轻人视此为天然的艺术家气质,我当时却总觉得“怪怪的”,加之言辞稀少,有点格格不入。但渐渐地,其淳朴厚重,其不事张扬,其兢兢业业,其谦恭博学,令人肃然起敬。
时我在西北大学工作,赵硅在电讯工程学院教学,因为摄影的缘份同在陕西新闻摄影学会共事,这应该是业余爱好的同一追求让我们走到一起来的。我发现赵硅干事极认真,不像我,差不多就行了,不追求十全十美,而赵硅却是尽可能要做到最好的。
我最佩服赵硅对人的赤诚之心和谦恭之情,他的赤诚,如一潭清水,明澈见底,其游鱼和污泥尽收眼底。他对别人最不满的话也只是“这人怎么是这样的?”不再有咒骂和怨恨。但对师对友,却是谦诚恭敬,溢于言表。在我印象中,他最崇拜王朝闻,说起来眉飞色舞,一片虔诚,终于有一天,他见到并访问了王先生,写了一大篇采访笔记。他也崇敬葛新德,时葛为陕西日报摄影记者,陕西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他的新闻摄影评论不仅在陕西,即使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两人交流,赵硅总是洗耳恭听之态,有所疑惑,也必是学生求教于老师之情形。赵硅对社会上的贤达人士,也都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尊敬,他看王木犊表演,高兴得满脸开花,硬是连续看了几场,拍了照片还给写了一篇文章。他看许还山摄影,佩服得五体投地,还到其家里给其拍照,又写就才情并茂的《聚焦许还山》,其情其意溢于纸面。
我和赵硅交往数年,谁也没有请吃过谁,谁也没有给谁拿过一分钱的礼,纯粹属于文人之交一张纸。他长我几岁,我呼其赵老师,多年从未改口;他呼我之名,多年自然而然。有话就说,无遮无拦,无事不扰,心照不宣。据我所知,他虽不善交际,却有一大堆我这样彼此相互尊重的好朋友。
多才多艺是赵硅其为文。
赵硅自幼即喜欢绘画,后有许多木刻、漫画、雕塑问世,我在其家目睹人物雕塑,粗犷豪放却又不失逼真自然,后来又酷爱摄影,不管是新闻摄影还是艺术摄影、人物摄影,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他的作品,就有他的身影。他的散文写得自然平和不事矫揉,他的评论则简洁明快点到为止。他在大学的电教室搞编导,涉足于影视制作,他又神奇地担任了学校《工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还屡有奖杯专利之类,这真让我从心坎里佩服。才艺,往往是人的潜能的爆发,但没有学才,没有思考,没有实践,没有劳作,岂能魔术般无中生有? 所以我实在佩服赵硅大约是把每个24小时的时段都精大细算在技艺学习追求上。因为在赵硅的口中,我从未听过卡拉OK、舞厅、酒吧、麻将、棋牌、生猛海鲜之类字眼,大凡别人话题涉此类物什,他准在一边钻研书画之类,头也不抬。
赵硅多才多艺却从无丝毫的飞扬之势和自满之情,甚至丝毫没见过他有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时候,这就使我辈每有得意之作即喜形于色显得十分浅薄和幼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无意说赵硅就是古器,因为他在和我说到写这篇小文时千万叮咛别说他的过头之话溢美之词。是的,溢美之词除了可以满足虚荣者的虚荣之心而外,于人无一丝之用,无一丝之补。我这里所述,只不过表达我从他身上的获益匪浅罢了。
硅之于世,自然而然;硅之于我,至今神奇,不解。
赵硅于世,普通平凡;赵硅于我,莹光闪闪,缘于他的执着和奉献。
赵硅失去了富贵,却得到了神奇和自然。
2003年8月2日
于鹫灵寺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