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ISBN:9787561578117 条码:9787561578117
作者: 张艳涛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79.00  折扣价:¥75.05
折扣:0.95 节省了3.95元
字数: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1-03-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厦门大学南强丛书·第7辑》立足人类文明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问题。“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哲学高度看,“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比较而言,“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核。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于“中国道路”的探索,其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基于“中国现代性”之上的“中国方案”,开辟“一种新的现代性文明形态”。

作者简介:
  张艳涛,黑龙江庆安人,2007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池田大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理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和力量转移理论。兼任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出版学术专著六部:《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问题”》《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哲学范式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话语体系研究》《论“四个伟大”》。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研究成果四次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015)、“福建省优秀教师”(2017)、“宝钢优秀教师奖”(2020)。

章节目录:
导论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动因与几点说明
二、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第一章 现代性的特征、主题与动力:现代性研究的制度性视角
第一节 简与繁:现代性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宏观机制与微观机制
第二节 一与多:现代性的离心力和与同化力、单一现代性与多元现代性
第三节 质与量: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与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中国现代性”提出的历史语境与现代性的哲学反思:现代性的病理学透视

第二章 传统更新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现代性研究的历时态视角
第一节 结构转型与“中国现代性”:中国未来命运的决断力
第二节 结构改革与“中国现代性”:中国转型发展的助推力
第三节 结构创新与“中国现代性”: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章小结 “中国现代性”建构是结构转型、结构改革、结构创新的三位一体

第三章 时空压缩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现代性研究的共时态视角
第一节 时间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后发追赶型
第二节 空间与“中国现代性”建构:非均衡型
第三节 价值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多元共存型
本章小结 现代性焦虑、虚无主义与文化自信

第四章 力量转移与“中国现代性”建构:1970年代以来的新变化
第一节 力量转移与商品生产
第二节 力量转移与货币转移
第三节 力量转移与财富转移
本章小结 现代性生成的深层主线:从资本逻辑到生活逻辑

第五章 世界历史体系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中心与边缘的博弈
第一节 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中国现代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新
第三节 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因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
第五节 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本章小结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第六章 “中国现代性”的双重意蕴:1978年以来的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
第七章 人类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性”建构:2012年以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语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国现代性”之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片段: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厦门大学南强丛书·第7辑》:
  三、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之探索: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而且在于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一个“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性历史进程中,“中国道路”的探索应该从“中国问题”出发,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模式开辟出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运用和发展,特别是中国学者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学理研究,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研究新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由与发展问题。运用新方法——采用宏观研究、中层理论、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推出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创新)。回应新挑战——深刻阐释中国道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
  从“跨越卡夫丁峡谷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引,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建设的成就吗?如果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启蒙和思想解放,会有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和今日中国的和平崛起吗?问题的关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五形态理论’的坚持、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上:‘跨越卡夫丁峡谷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为中国道路的选择与规划开辟了广阔空间。如今,历史唯物主义更需要深入研究微观视阈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社会结构问题、社会性格问题、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人的地位问题、人的选择问题和人的精神世界问题。“现代西方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反思的时候,大都认为马克思哲学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人及其人的外部世界,而从微观上研究人的内部精神世界以及人的社会心理及其行为表现则显得不够。”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不是“标签”,而是“方法”;不是“不研究历史的借口”,而是“穿透复杂的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理论棱镜”。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从静态来讲,主要是社会结构理论;从动态来讲,主要是历史发展过程(规律)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是马克思解释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两种基本框架”。
  从“追寻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现代化”与“现代性”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因果关系来看,“现代化”属原因,而“现代性”则是结果,是科学技术、经济生产、社会转型等现代化过程的推动,才产生了作为现代社会的“属性”的现代性;从事实与价值关系来看,现代化与现代性本质上分属“实证的”与“规范的”两种不同范畴,“现代化”问题可归人“是”的范畴,属于事实性的、可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的实证问题,而“现代性”则属于价值的问题,即它的目的取向、内在原则、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如何的问题;从哲学视角看,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量的规定”,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因此,“同样是达到了现代化指标的国家,它们在现代性方面却可以是有所差别,乃至是有天壤之别的,因为它们可以奉行不同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从而表现为制度规范上的差别。具体言之,可以有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也可以有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并非只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就在于中国要探索一条既遵循“现代性一般”的规律,但又不完全同于“西方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特殊”的道路。就此而论,“中国道路”的探索,其根本宗旨在于为人类的未来探索新的可能性。
  从“历时态发展”到“时空压缩”。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时空压缩”的形式加速进行三大转型,即历史转型、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这三大转型使中国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浓缩了世界上发达国家近三百年时间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任务。因此之故,当代中国社会,既有传统社会主义的矛盾,也有传统资本主义矛盾,既有新社会主义的矛盾,也有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同时还不断催生出新的矛盾。这种“历时态”问题“共时态”压缩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将处在一个多种价值因素重新博弈和整合过程之中。中国道路的任务之一是同时推进“领域分离”和“再一体化”的进程。一般而言,在前工业社会或前市场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一般呈现为“领域合一”。工业文明时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分工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领域走向了“领域分离”。
  ……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