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审美研究丛书: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复兴的格局与路径 -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审美研究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审美研究丛书: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复兴的格局与路径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审美研究丛书
|
ISBN: | 9787566007070 |
条码: | 9787566007070 |
作者: |
邓佑玲主编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76.00
折扣价:¥64.60
折扣:0.85
节省了11.4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1-03-01 |
|
内容简介: |
《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复兴的格局与路径》由以下调研报告组成:一、基诺族舞蹈文化田野调查报告;二、京族舞蹈文化田野调查报告;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舞蹈田野调查报告;四、新疆伊宁塔塔尔族“艾皮帕”舞蹈田野调查报告;五、毛南族“肥套”仪式田野调查报告。
|
作者简介: |
邓佑玲:土家族,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出站,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美学、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医学协会会长;教育部本科专业民族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等专著。
|
章节目录: |
一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研究的缘起 概念的提出 研究缘起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二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实施过程 选择田野调查点的原则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地点 调查与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及初步研究成果 三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综述 鄂伦春族舞蹈文化研究 达斡尔族舞蹈文化研究 赫哲族舞蹈文化研究 阿昌族舞蹈文化研究 塔吉克族舞蹈文化研究 普米族舞蹈文化研究 毛南族舞蹈文化研究 京族舞蹈文化研究 四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基本理论 研究方法 五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的自我价值认知与面临的问题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传承的价值认知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传承面临的问题 六 对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问题的理论分析 对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问题的理论分析 七 传承发展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的对策 基本原则 具体对策建议 八 个案研究报告 个案一:基诺族民间舞蹈发展田野调查报告 个案二:京族哈节舞蹈田野调查报告 个案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三少”民族舞蹈田野调查报告 个案四:毛南族肥套仪式田野调查报告 丛书附录 附录一 民族舞蹈调查手册 附录二 艺人生活史访谈提纲 附录三 舞蹈传承人档案 附录四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田野考察艺人名录 附录五 研究团队简况 致谢 研究大事记 后记
|
精彩片段: |
最初知晓“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的这个项目,要说到2012年的春节,我带领在校的研究生们去云南芒市采风,巧遇邓佑玲副院长带着闫晶、周狄等几位我过去的研究生在云南做课题研究,我们在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活动中会师了。没过几天,邓副院长又带着她的队伍往更边远的地方去调查研究了,我望着她们的背影,一色儿的娘子军,翻山越岭,爬坡上坎为的就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这样一批成果,这些成果是舞蹈教学从课堂教室走出去之后的记录与研究。我真是觉得太难得了。
我这一生都在致力于“走下去、请进来”的方式建构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的“典范”。回望中国民族舞蹈教育摆脱散沙之态的师徒相授,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舞蹈职业教育的建立。从吴晓邦、戴爱莲、彭松、盛婕等先生的破土初创,就与民间人、民俗风紧密相连,中国第一部教材《安徽花鼓灯》里可以看到完整的民间表演方式记录,这也为后来学院派民间舞树立课堂品格打下了基础。经过60余年的建设,如今新世纪教育家们在舞台风格、审美诉求等方面有了更为多元的努力与探索,中国民间舞已经延展至舞台,更带着浓郁的中国气势迈向国际了。
60余年的探索表明,中国民族舞蹈的实践需要积累,更需要学理层面的思考。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这一种“典型”,这一种“架构”,需要来自本土的舞蹈理论来研究、总结、指引、助力。在此背景下,我欣慰地看到北京舞蹈学院邓佑玲教授带领一个年轻的团队,开启了这项艰难而极富意义的学术建构工程。
艰难之一,中国民间舞既有的职业化教育多侧重于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几个民族,而本套丛书关注的却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相对处于弱势,地处偏僻、经济滞后的他们,舞蹈是什么情形呢?要去探究,可想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和辛苦!然而,她们做到了。这套丛书为我们带来了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撒拉族、保安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毛南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京族、珞巴族、门巴族、景颇族和中国台湾高山族(阿美族群、卑南族群、鲁凯族群)18个民族22个族群的舞蹈研究。图、文、影的全面记录让我们看到,这些民族的舞蹈古朴悠久、鲜活生动、蕴意深厚,是中国民族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园林中独特的色彩、别样的姿态。费孝通先生向国家民委提议,保护中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促进民族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国务院批准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年,邓佑玲教授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项目启动。新世纪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舞蹈终于有了我们到达的足迹!希望这个项目、这些成果成为一颗颗种子,带来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新的春天,更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中国民族舞蹈事业发展增添娇妍的一笔亮色。
艰难之二,对民间舞蹈带有学理性的学术研究。罗雄岩教授写过《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多年来作为我院民间舞学科的教材沿用。北京舞蹈学院60年院庆时,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囊括了21世纪以来民间舞职业、非职业两个向度的研究述论。然而,将各种类型的民间舞蹈从人类学、艺术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功能、价值、意义、审美进行深入阐释,并延展至社会功能、教学应用的系列研究丛书,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突破!这套丛书呈递进关系,包含《田野笔记》《民族舞蹈文化图志》《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流变研究》《民族舞蹈功能与意义研究》《民族舞蹈概论》等。对民族舞蹈的系列研究而言,既有微观的舞蹈种类数量、舞蹈传承人、舞蹈本体内容等的详细介绍,又有从人类学、遗产学、民族志、生态学等多学科视角给出的宏观分析与研究、对策与建议,更为民族舞蹈应用于教学提供了翔实丰富的动态资源,这对探索民族舞蹈文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艰难之三,对于民间舞学科而言,田野工作是必修课。这套丛书中包含的22个族群大多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加之少数民族语言的障碍,要想取得真经,是要下苦功夫的!而这个研究团队,都是年轻的娘子军,其中有两位是我的硕士生,我得以近距离看到了姑娘们的勇于担当、坚强成长。她们共赴十几个省份进行了共计40多次的调研,做出了近500万字的田野实录和研究报告、近100个小时的录影资料。我们可以想象,她们走过了多少路、跨过了多少坎儿。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扎实的研究成果,更是锻炼了一个年轻的研究队伍,培养了一支祖国未来的民间舞蹈研究力量。更有价值的是,力量是可以传递的,她们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与各地的少数民族艺人都成了朋友,交相互动,薪火相传,祖国的民间舞蹈事业后继有人。
我行走于民间很多年,如今年过七旬,依然愿意努力走着。因为,我深知种子的力量是强大的!新世纪的今天,看到有这样一批勤奋执着的学子,带着更全面扎实的知识素养深入民间,继续前人的梦想和追求,真是欣慰!民间舞蹈是人民的艺术,是根植大地最顽强、最有生命力的艺术。费孝通先生在晚年非常关心人类艺术的研究,他认为“我们现在讲科技兴国,但我们的再下一代人,可能要迎来一个文艺的高潮,到那时可能要文艺兴国了,要再来一次文艺复兴。”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殷切期盼,通过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自觉、着力培养内生性力量,民族舞蹈的复兴指日可待,民族舞蹈文化将生生不息。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