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国人诗意的时间哲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诗意的时间哲学
|
ISBN: | 9787561584149 |
条码: | |
作者: |
董点观由
相关图书
|
装订: | 精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80.00
折扣价:¥76.00
折扣:0.95
节省了4元
|
字数: |
306千字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2-05-01 |
|
内容简介: |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诗意的时间哲学》是充满生命美感和诗意的专业节气文化书,具有三大特点: 一:内容全面,逻辑严谨。 全书开篇先普及节气的基础常识,阐述节气的科学原理和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节气和易理哲学的关系,理清基本概念后,深入讲解每个节气的天文特点、星象变化、民俗文化、养生修行、节日流变、农事耕种、节令诗文,揭櫫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和节气里的易理哲学思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解,让深奥的节气知识清晰易懂。 二:理论体系古老深刻。 本书以十二消息卦和黄帝内经等学说解读节气,揭示节气深处的哲学内涵和深邃的生命意识: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就如人的一生,四季有时有序,人怎样才能有时有序地度过一生? 读完此书,读者会意识到,节气里蕴涵着天地大道,它不仅是一个时间哲学系统,也是一个人生的哲学系统,它藏着我们民族出发时的记忆,也藏着祖祖辈辈的人生经验。 三:行文风格优美诗意 作者把在节气中获得的人生领悟融入全书,行文既有学者的严谨和理性,又有女性的灵气和感性,不论是宏观大气的节气文化溯源,还是古文字的细腻解析,诗词的唯美赏析,对节气易学思辨,都文字细腻,饱含感情,呈现出节气的诗意和美感。 这本书,不仅能让人了解历史源流中的时序更替,风俗变迁,更让人窥见节气深处的哲学内涵和深邃的生命意识,看到节气里蕴涵的天地大道。
|
作者简介: |
董点观由 本名董丽英,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在杭州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媒体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近二十年,长期研究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创立自媒体“董点观由”。自二〇二一年立春始,在自媒体平台推出“三百六十五天节气诗词文化之旅”大型文化节目,用视频的形式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易理、诗词和文化,其解读深刻明晰,独具思想个性,令人耳目一新,被称为“行走在时间哲学里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人”。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立夏 小满:君子以自强不息
每年公历的五月五日到七日之间,地球会运行到黄经四十五度,此时是中国的第七个节气——立夏。十五天之后,公历五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之间,地球会运行到黄经六十度,这是第八个节气——小满。立夏和小满在同一个月里,这个月叫巳月,孟夏。
《说文解字》解“巳”字:“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巳月大致对应农历四月,阳气尽出,阴气藏匿,万物多姿多彩地呈现在大地上。
上个月的夬卦五阳决去最后一阴,到立夏、小满的巳月时便是全阳的乾卦。
乾卦是《易经》第一卦,上下两个三爻卦都是乾,乾为天,特点是刚健、中正、纯粹。《易传•系辞传》分析乾卦特性: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乾在静止时的特点是“专”,专心、专一、一心一意。“其动也直”,乾在运动时的特点是“直”,是勇往直前地“直”行,事物受到干扰阻碍,就不能够保持直行,但乾阳的“直”行无法阻碍。静止时精诚专一,运动时无法阻碍,所以能“万物资始”,生出万物, 使万物“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让所有事物为成就自己,达至美好和谐的“太和”而心无旁骛地纵情生长。
静专、动直、大生也是立夏和小满这个月的特点。
天象上,此月正午的太阳越来越高,一天天向一年中的最高点进发,每天的日照时间在加长,大地获得的热量迅速增加,温度明显上升,阳能越来越盛,即将达至阳能的最盛点。
地象上,这段时间,阴阳不再交战,上个月决去最后一阴,暖空气全面获胜,冷空气退却,阴阳不再争夺,寒潮不再来袭,植物们不用再担忧天气突变而夭折,也不再需要用最香艳的花朵去争夺蜂蝶的垂青,忧虑和竞争暂时都过去了,植物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安静地专注于自身的生长,开枝散叶孕育果实,生长的力量一往无前。
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蕃秀的季节。
人一生中的夏天也是人努力奋斗的阶段,不要贪图安逸享受,每一天的辛劳和汗水都在孕育人生的果实。
在春天要“使志生”,找到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定下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夏天要努力实现志向,不要让志向郁结在内,得不到实现的机会,人生郁郁不得志会让人心情烦闷,暴躁易怒。此时要如乾卦那样静专、动直,克服困难,去除障碍,寻找能施展才华,实现志向的机会。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压抑自己的心气志向,就像最喜爱的事物在外面,要向外展示和表达自己,才能“大生”,让自己“华英成秀”,如植物一样在夏天克服一切困难,全力孕育果实,秋天才有收获。
“夏,大也”,“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发展壮大自己,是夏天的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夏天,在人生的夏季,每个生命都当效法乾道,专注地为未来奋斗不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小满节气:
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历书》里对小满的解释是:
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
小满是农历四月的中气,表示有植物生长到这个节气时果实已经接近成熟,但还没完全成熟,收获还要再等一些时间,所以叫小得盈满,还没到大盈满。这种接近成熟的植物是麦子。
二十四节气里有两个节气(小满和芒种)都和小麦有关。小满时黄河流域的冬小麦已经开始灌浆,是乳熟后期,但还未成熟,所以叫“小满”,要到下一个节气芒种前后,小麦才成熟,谚语说“小满小满,小麦渐满”,“小满十八天,不熟也自干”,“小满小麦粒渐满,收割还需十多天”。十多天后就是芒种节气,这时小麦长至“大满”,再没有生长空间了,必须马上收割,稍一拖延,大满的麦子就会烂在地里,农人一年最忙碌的抢收抢种就开始了。在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的冬小麦成熟得比黄河流域早,在小满节气时一般已经可以收割了。
除了麦粒将满的含义外,“小满”也被认为是指阳气的将满。清代的《恪遵宪度》说:“谓之满者,言阳气已满。小者将满犹未至极也。”满指阳气满盈,小满则表示在这个时候,阳气还没满到极点。从太阳的角度来说,阳满到极点的时候是夏至,夏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阳气的大满,小满节气是太阳直射点在趋近北回归线,是阳气小满。
小满,一个颇有哲学意味的名字。二十四节气里,有小雪,便有大雪,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寒,便有大寒,唯独只有小满,没有大满。麦粒大满的时候,叫芒种,阳气大满的时候,叫夏至,都不叫大满。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说,中国人也喜欢“小满”,忌讳“大满”。
《说文解字》:“满,盈溢也。”满了,就会溢出来。古语有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满招损、谦受益”,亢龙必有悔,中国人对过盈过满的状态很谨慎。小满,满,但是不太满;盛,但是不极盛。正是花看半开,酒饮微醉的境界,如二八少女,青春少年,既保有强健发展的潜力,又避免大满后的盈亏转变。凡事留有发展余地,这种状态,是喜欢中庸的中国古人最欣赏的,这种生命状态和人生状态也被认为最有活力,因为有余地,因为是小满,才有自强不息的发展空间,就像十二消息卦里,小满的巳月正是最有生命活力的乾卦,大满的夏至却是一阴来姤,情势逆转。
在江南地区,小满时开始夏季大忙。冬天种下的油菜籽这时已经成熟收获,开始榨菜籽油;谷雨养的蚕也收获第一批茧子,要马上煮茧缫丝;田里的农活也不能耽误,如遇大雨要疏浚积水,如遇天旱,要踏水车从河里运水。农谚说“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小满时,榨油车、缫丝车和水车全部启动,忙得“跨出丝车,跨进水田”,无暇旁顾。
小满时气候开始炎热,这时的干热风不仅伤麦伤稻,也伤人,会让人体燥热,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出现“上火”的症状,这段时间,饮食上要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多吃清热祛湿的食物,在此时可适当吃些苦味蔬菜,以清热、凉血、解毒。大自然也在小满时节为人们准备好了苦菜,小满第一候就是“苦菜秀”。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菜是苦荬,一种多年生菊科植物,春夏时开黄花,有清热解毒之效,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诗经》里就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的诗句。谚语说“多吃苦,防中暑”,小满时采点漫山遍野的苦菜吃,能解“上火热症”。
小满二候是靡草死。靡草是荠、葶苈之类叶子细长的草。古人认为:“凡物感阳生者强而立,感阴生者柔而靡,靡草则阴至所生也,故不胜阳而死。”叶子细长的靡草是喜阴的植物,初夏天一热就会枯死。小满二候靡草死是小满节气阳气日盛的表现。
小满三候是麦秋至。小满三候时,再有五天就是芒种节气了,这时麦子陆续灌浆成熟,可以准备收割了。“麦秋”里的“麦”是冬小麦,“麦秋”里的“秋”不是秋天,而是植物成熟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解“秋”字为“禾谷熟也”,就是谷物成熟可收获。《尚书•盘庚》里有一句话“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意思是农夫在田地里劳作,努力耕种才会有收获,“秋”是收获丰收。东汉蔡邕在他的《月令章句》里解释:“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百谷刚开始生长是“春”,成熟收获叫“秋”,麦子在孟夏末仲夏初开始收获,所以麦子的“秋”就在孟夏和仲夏。冬小麦秋分后开始播种,经过八个多月的生长,在农人的精心培育下,终于“秋至”了。
|
书 评: |
二十四节气,因为相关民俗事象甚多,甚为国内社会关注,推介者不少,著作也多。但市面上的二十四节气书,或专写节气饮食养生,或偏重诗词歌赋,或侧重气象,或写花花草草,或是照片集锦,也有百科全书式的,内容比较全,但个性较模糊。作者遂起意,在公众号上写了几篇冬至文章,从多个角度介绍冬至节气。不意被编辑相中,联系说希望有一本书能追本溯源,把二十四节气说明白。 追本溯源看懂节气,这是写书的初衷。这本书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节气的源头是天文易理,本书作者从天文学和易学的基础理论开始步步深入,把深奥的天文易理知识讲解得清晰易懂,平易近人。余世存的《时间之书》里用六十四卦配节气,这是中国传统卦气说的一种,但卦和节气的对应方式比较复杂,如何对应也有不同的流派,本书选择十二消息卦的理论来配演节气,这个理论简洁易懂,逻辑清晰,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书中还有大量极有创意的批注,以包容不便于写进正文的知识点,比如古文字字形,诗词注解,各种天文历法的冷知识,这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含量,展示了学术的最新动向和争议。 但节气是活着的传统,在溯源中更需要揭示节气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作者把在节气和四季中获得的人生领悟融入全书。人生如节气,如四季,人该如何有时有序地度过一生,这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作者以文字考古、古籍溯源、诗词赏读等方式揭示节气里的诗意和哲学,比如分析《黄帝内经》里的“秋三月,此谓容平”这句话,为何秋三月不是肃杀而是容平,作者从甲骨文解析“容”字和“平”字,从十二消息卦里分析秋分观卦的含义,加上唐朝陈子昂的《感遇》诗,提出如何才能在人生的秋天获得容平和喜悦,把节气里蕴含的人生哲学思想解析得有理有据有诗意,充满对节气、四季和人生的感悟和热爱。 节气里有深邃的生命意识,是读者读完这本书应该得到的体会,这也是其他的节气书里头少见的,这种深邃的生命感,是节气最迷人最美的部分,不充分揭明这些,节气书就是知识点的汇总,读者只看到民俗,吃吃喝喝,失去美感和生命感。一年四季就如同人的一生,十二消息卦里也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如书中对仲秋观卦和冬至复卦的解读,立春节气对春字和屯卦的解读,都富有哲理,带有中国文化的美感,是节气文化对人的生命的启迪。 例如,在大寒节气的终章,本书引用唐太宗的诗歌: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作者这样评论道: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除夕守岁时写下的盛世华章,它大气、华丽、喜庆。这难得的盛世后面,是多少年的积累,多少人的努力、付出乃至牺牲。 从大寒再回到立春,终而复始,如环无端,日月之行,年年如是,但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年年不同,过去一年的积累,会决定我们新一年的起点,新一年的努力,会决定我们岁末的收获和心境。在我们一生的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里,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做好该做的事情了吗?我们的付出最终收获了“大观在上”吗?我们给自己的人生,也给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了该有的积累和不食的硕果吗? 二十四节气,是天文,是农业,也是生命,是人生,是一代代人们留下的生命记录,是无数中国人用生命写就的文化时空。” 这种生命感贯穿全书,让这本书不是普通的节气知识书,而引领人们通过节气体悟生命哲学。 本书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想法,节气是表象,围绕节气出现的人与事,后面是一个有悠长历史的群体,他们为什么这么感知时间的变化,又为什么去这样不厌其烦而慎重地举办种种仪式,这种厚重感,是历史层累造成的,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这种底蕴,很少被谈及涉及,反而被大量大杂烩式的述说作品给掩盖遮蔽了,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不知所以,更不愿意深究所以。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谁说不是呢,所以本书不惮逆其道而行,希望读者们能收下这些礼物。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