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马克思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马克思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ISBN:978-7-300-30946-0 条码:
作者: 顾海良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0
定价: ¥108.00  折扣价:¥97.20
折扣:0.90 节省了10.8元
字数: 4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016A1450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2-10-18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熊彼特和马克思都是使命感比较强的思想家,同时也都是预言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梳理他们的思想,比较其异同,有助于厘清近现代经济思想史。本书分为三部分:马克思经济思想史观研究、熊彼特经济思想史观研究、马克思与熊彼特经济思想史观比较研究。全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经济思想史观的方法,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对其进行了归纳;此外对熊彼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思想史研究也做了进一步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与熊彼特政治思想学思想做了比较。

作者简介:
顾海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4年被聘为教授,先后任该所副所长、所长。1996年至2001年,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2001年至2010年,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2010年至2013年,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主要为马克思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近三年主要著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与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望与回眸》、A History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等。

章节目录:
目录

导言
一、马克思经济思想再探索
二、马克思经济思想与新时期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经济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

第一篇马克思经济思想再探索

第一章马克思经济思想理解的新视界
一、拓展马克思经济学来源和方法的研究
二、深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结构和体系的研究
三、深化马克思经济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研究
四、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特征及发展要义

第二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开创
一、自1843年之后15年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结晶
二、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三个重大转折
三、“货币章”实现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四、“资本章”奠定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
五、对探寻马克思整体思想的重大意义
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对《手稿》摘选的内容评价

第三章马克思经济学从研究为主到叙述为主的转折
一、《巴师夏和凯里》的写作缘由及意义
二、对经济思想流派探索的基本观点
三、李嘉图之后政治经济学流派的嬗变及实质
四、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国家问题探索

第四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与政治经济学对象、结构和方法
一、《导言》在马克思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
二、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三、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要素及其关系
四、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两条道路”
五、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六、“结构”的含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五篇结构计划”
七、对经济社会总体结构的思考

第五章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
一、《手稿》在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对资本和剩余价值本质及其关系的探索
三、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与实际从属关系的研究
四、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的探索
五、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六、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研究
七、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的理论探索
八、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研究
九、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探索

第六章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两种形式及其意义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二、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两条道路”与经济思想史的两种形式
三、《剩余价值理论》与“自行批判”的经济思想史形式的呈现
四、“《批判史》论述”与“历史路标”的经济思想史形式的呈现
五、马克思关于经济思想史两种形式的内涵及意义

第七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一、《第六章》的结构与主题概述
二、关于“商品作为资本的产物,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物”
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四、关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
五、关于“具有特殊资本主义特征的整个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第二篇马克思经济思想与新时期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路标”论略
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根据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依循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总体探索
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主线
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主题
六、从“发展的观点”到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主导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探索

第九章从“现代史”对象向“形成史”对象的发展
一、《资本论》对“现代史”和“形成史”理解的基本观点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和阶段性特征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史”的对象特征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大经济纲领的“现代史”意义
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特征的科学把握

第十章《资本论》始基范畴的整体阐释及其现实意义
一、商品始基范畴的提出与《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形成
二、商品范畴从“前提”到“产物”的“历史发展”研究
三、商品范畴从“元素”到“结果”的“抽象上升到具体”研究
四、商品作为《资本论》始基范畴探索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第十一章马克思经济学“术语的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一、《资本论》中“崭新的因素”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特征
二、恩格斯关于马克思“术语的革命”论述的基本思想
三、马克思经济学“术语的革命”的主要形式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十二章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一、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提出及基本含义
二、恩格斯晚年对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研究
三、恩格斯晚年对过渡时期和未来社会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四、恩格斯关于广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意义

第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
一、《关于读书的建议》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根本特征的探讨
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发展问题
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建设问题探讨

第十四章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一、《资本论》对象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论》对象的创新
三、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创新
四、邓小平经济思想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第三篇马克思经济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

第十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言”
一、从马克思《导言》到习近平《新境界》的理论赓续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 “历史路标”
三、从“结构”的“内部联系”到“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探索
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的“中国智慧”

第十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特征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和理论探索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和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新发展

第十七章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意蕴
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赓续和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
三、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四、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的拓新

第十八章习近平经济思想与“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开拓
一、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基本特征和学理依循
二、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根本指向与重大原则
三、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主导理念和主要内容
四、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概括
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拓新

第十九章新发展阶段中国政治经济学新篇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言”的回顾
二、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新篇章的特征
三、社会主要矛盾在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中的枢纽作用
四、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中的主体地位
五、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中的主导意义
六、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的学理指向

第二十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经济学初探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思想渊源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分析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形成的背景及基本意向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第二十一章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历程及特质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理论自觉的生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自觉的坚守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主题及意境的深化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境界的升华

后记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