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犯罪总论的新展开(两卷本)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犯罪总论的新展开(两卷本)
ISBN:978-7-5764-0831-7 条码:
作者: 马荣春 著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199.00  折扣价:¥179.10
折扣:0.90 节省了19.9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2-1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著由“上篇:犯罪绪论”和“中篇:犯罪构成”、“下篇:犯罪形态”所构成。其中,“上篇:犯罪绪论”部分包括第一章“犯罪概念与特征”和第二章“罪名与罪状”。本部分先对犯罪概念、犯罪特征及其延伸性问题作了论证和解答,接着对罪状的定义、罪状的分类、罪状的明确性、罪名的分类与作用以及罪名的确定原则、确定方法与认定思维作了论证与解答。“中篇:犯罪构成”包括第三章“犯罪构成外在关系与四要件犯罪构成再肯定”、第四章“犯罪主体与犯罪客体”、第五章“犯罪主客观要件之一:犯罪主观要件”、第六章“犯罪主客观要件之二:犯罪客观要件”。本篇对犯罪构成所分解出来的诸多具体问题作了论述与解答。“下篇:犯罪形态”包括第七章“犯罪形态之一:共犯形态”和第八章“犯罪形态之二:犯罪阶段形态与罪数形态”。本篇对共犯形态问题先后展开了共犯本质、共犯形态的追认、承继共犯、共犯脱离、共犯的共犯论述,并对共同犯罪的有关概念予以辨正或重新表述。接着,本篇又先后对犯罪阶段形态与罪数形态展开论述,且对犯罪着手、“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数罪标准、一罪分类等具体问题作出论证与解答,且提出了犯罪阶段形态认定与罪数认定的整体性思维。

作者简介:
马荣春 生于1968年5月25日,江苏东海人;中山大学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博士后。自读小学开始,文学遂成为特别喜好,高考本科志愿顺序依次是中文、历史和法律,但最后读了商业中专。中专毕业后,先后在东海县商业系统做过统计员和保管员,同时参加法律专业自学考试,曾经做过2年律师并在法院工作3年;先后任教于南昌大学、江苏大学和扬州大学,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系教授;江苏省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5部,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十三届“青年法学论坛”征文二等奖、中国法学会第十三届“法学家论坛”征文二等奖、第一届“方德法治研究奖”三等奖、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二等奖等奖项;位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2006—2018)第40名。

章节目录:
上篇 犯罪绪论

第一章 犯罪概念与特征003
第一节 犯罪概念003
第二节 犯罪特征012
第三节 犯罪概念与特征的延伸性问题解答051

第二章 罪状与罪名068
第一节 罪状的定义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068
第二节 罪状的广狭义分类079
第三节 罪状的特征分类080
第四节 罪状的内容分类105
第五节 罪状的结构分类108
第六节 罪状的功能分类110
第七节 罪状的明确性115
第八节 罪名的分类与作用131
第九节 罪名的确定原则、确定方法与认定思维138

中篇 犯罪构成

第三章 犯罪构成外在关系与四要件模式再肯定157
第一节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157
第二节 犯罪构成与刑法典的关系165
第三节 犯罪构成与犯罪形态的关系173
第四节 对四要件犯罪构成批判的纠正与新疑虑的消除181
第五节 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的内序确定与核心重申209

第四章 犯罪主体与犯罪客体217
第一节 犯罪主体的必要性217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224
第三节 人工智能犯罪主体化批判231
第四节 犯罪客体的必要性257
第五节 犯罪客体的分层与分类264
第六节 犯罪客体对违法性本质的包含270
第七节 犯罪客体对非罪化事由的包含306

第五章 犯罪主客观方面之一:犯罪主观方面349
第一节 罪过形式的“知欲构造”349
第二节 刑事违法性认识364
第三节 期待可能性379
第四节 罪责性的要素增减与构造性392
第五节 犯意转化406
第六节 “主观的超过要素”之否定428


第六章 犯罪主客观方面之二:犯罪客观方面455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划分455
第二节 犯罪行为“基本方式竞合”的破解与澄清471
第三节 犯罪对象的必存性、新样态及其对犯罪客体的体现484
第四节 犯罪行为的危害结果494
第五节 犯罪行为的因果性525
第六节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598

下篇 犯罪形态

第七章 犯罪形态之一:共犯形态619
第一节 行为共同说的法教义学否定619
第二节 共犯本质的再反思与再证成656
第三节 共犯形态的三个追认673
第四节 承继共犯695
第五节 共犯脱离728
第六节 共犯的共犯743
第七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辨正与重新表述758

第八章 犯罪形态之二:犯罪阶段形态与罪数768
第一节 犯罪着手的教义学重述768
第二节 “意志以外的原因”799
第三节 认识错误中的犯罪阶段形态816
第四节 犯罪中止的犯罪阶段形态消解842
第五节 犯罪未遂850
第六节 犯罪既遂857
第七节 犯罪阶段形态认定的整体性思维861
第八节 数罪标准与数罪中的两个特别问题865
第九节 一罪的分类873
第十节 罪数认定的整体性思维894

后记904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