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二十世纪政治哲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二十世纪政治哲学
ISBN:9787576031546 条码:
作者: [美]凯瑟琳·扎克特(Catherine Zuckert) 编,赵柯 钱一栋 陈哲泓 译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88.00  折扣价:¥70.40
折扣:0.80 节省了17.6元
字数: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3-06-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政治哲学》由美国诺特丹大学荣休教授凯瑟琳·扎克特主编,对20世纪的十多位政治思想家及其理论,做了简明而不失深度的介绍,作为一本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的读本,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视野宽阔,论述深入。书中收入的哲学家上起杜威下迄泰勒,无论从时间地域或是理论传统角度看,都呈现出多元而完整的面貌。每一章的介绍,涵盖了思想人物的生平、学说和影响,并附进阶阅读文献,帮助读者渐次步入政治哲学的堂奥。
体例明晰,主题突出。思想史教材多以年代或人物编排,本书兼取两者的长处,以年代主题为经,以人物学说为纬,将整个20世纪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清晰呈现给读者。
结构完整,问题意识明确。20世纪的政治哲学本身受到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巨大影响,本书对这一学科线索给予了充分重视,体现出编撰者的全局视野与问题意识,引导读者领悟不同理论学说之间的异同,把握思想发展的因果承继。
当前,全球信息交流深陷矛盾与对立,地缘政治的局部紧张演变成地区冲突;如何重拾人类文明的发展信心,建立起有效的对话与理解,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本书带领读者回到过去一个世纪中的思想对话场域,从对二次大战的哲学反思中汲取明智、慎思的可贵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学习意义。

作者简介:
凯瑟琳·扎克特(Catherine Zuckert),美国诺特丹大学政治学荣休教授,曾任《政治学评论》(The Review of Politics)主编,著有《理解政治精神:从柏拉图到尼采》(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Spirit: From Socrates to Nietzsche)、《柏拉图的哲学家们》(Plato’s Philosophers)、《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Machiavelli’s Politics)等,曾获1990年美国出版商协会哲学类图书、2009年霍金斯奖学术著作等。

译者 赵柯,南开大学外国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外国哲学博士后,现任教于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近代早期政治哲学,译有《字里行间的哲学:被遗忘的隐微写作史》;钱一栋,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英美法哲学、政治哲学,译有《平常的恶》《不正义的多重面孔》《法律、自由与道德》;陈哲泓,东方出版中心编辑,负责本书导论的翻译。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2 卡尔·施米特:政治的神学和政治的概念(特雷西·斯特朗)
3 安东尼奥·葛兰西:解放始于批判性思维(约瑟夫·布蒂吉格)
5 哲学家的使命:沃格林范式(埃利斯·桑多兹)
6 耶夫·西蒙:一位哲学家对科学和审慎的追求(沃尔特·尼克戈尔斯基)
7 汉娜·阿伦特:从哲学到政治(达娜·维拉)
9 迈克尔·奥克肖特:焦躁时代的哲学怀疑主义者(提摩西·富勒)
10 道德多元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政治:以赛亚·伯林的非正统自由主义(威廉·高尔斯顿)
11 H. L. A. 哈特:一位20世纪牛津政治哲学家(约翰·M. 菲尼斯)
12 约翰·罗尔斯与政治哲学的任务(保罗·魏特曼)
13 理查德·罗蒂:自由主义、反讽与社会希望(迈克尔·培根)
15 米歇尔·福柯:一种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伦理政治(阿伦·米楚曼、阿伦·罗森博格)
16 尤尔根·哈贝马斯:战后德国政治辩论与一位批判理论家的成长(威廉·E. 绍伊尔曼)
17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论政治思想和政治的任务(亚瑟·马迪根)

精彩片段:
导论 20世纪的政治哲学
(凯瑟琳·H.扎克特)
我们认为,为了回应政治哲学已经虚弱(如果不说死亡的话)的论调,把20世纪政治议题的哲学反思之丰富与活力呈现出来,是有价值的。正如达娜·维拉(Dana Villa)在他讨论阿伦特那一章开头所写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学习政治理论的学生总是听到这样的陈词滥调,说政治理论和哲学已经在50年代的某个时刻死去,直到1971年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才得以重获新生。”即便他敬仰罗尔斯的工作,隐含在这种陈词滥调下对政治思想史的彻底遗忘,还是或多或少令维拉感到惊讶。毕竟,在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涌现了大约过去六十年里一批有趣的(以及影响持久的)政治理论作品。“回想起来,在这一政治思想的高产期”,有一批“里程碑式作品”,包括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与历史》(1953),埃里克·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1956—1957),以赛亚·伯林的《自由四论》(1969),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3),迈克尔·奥克肖特的《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和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人的境况》(1958)、《论革命》(1963)。
在讨论H.L.A.哈特的那一章中,约翰·菲尼斯进一步评论说,将政治哲学的复兴归功于哈特和罗尔斯,此论既无力又不公。他们打破了分析哲学小圈子内许多人设想的政治哲学的边界——通过超越对历史上既定制度的普遍化,从而为人类个体、团体的需求和理性欲求提供清醒解释。哈特和罗尔斯还提出了一些安排,它们对于跟我们享有同样本性的存在者来说,都是普遍地有价值(善)的。但他们并不想承认其言下之意:政治哲学之独立于道德哲学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不愿接下传统(源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全部议题。
1999年6月9日,皮埃尔·马南(Pierre Manent)应国会图书馆之邀发表演讲,他如是感叹:
在本文集中登场的人物和进路均具有相当广度,这是为了表明,马南提到的三位人物,绝非仅有的认为要把哲学分析的严谨性用来处理政治问题的20世纪思想家。他们像苏格拉底一样,已经在持续追问对我们来说是位的问题(如果该问题本身不是位的话):在一个日益密切关联的世界中,我们怎样才能好地生活(若不说积极地协作的话),不仅作为个体,也作为共存于共同体中的一员?这便是政治哲学的事业,而本文集中登场的人物均参与其中。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