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阐释与当代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阐释与当代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ISBN:978-7-300-31649-9 条码:
作者: 李佃来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0
定价: ¥128.00  折扣价:¥115.20
折扣:0.90 节省了12.8元
字数: 48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316499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3-05-3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这个方兴未艾的学术领域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难点问题,以阐释和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问题意识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方面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充分挖掘了马克思哲学中的规范性思想要素,不仅为马克思拥有实质性的政治哲学和正义思想作了重要辩护,而且也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内容、思想意蕴、思想原则、价值旨趣、当代意义以及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等诸个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刻阐发,另一方面又立足于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理论定位、价值前提、思想资源及实现路径等一系列前提性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论析,提出了不少深刻的学术见解,从而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方案和理论模型,既具有鲜明的学术创新意识,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李佃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已出版《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理论与现实》等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10多项科研项目,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学术奖励20余项。

章节目录:
引 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什么重要? 
第一章 马克思与政治哲学
第一节 政治哲学作为马克思的“第一哲学”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三种进路
第三节 通向规范性的马克思政治哲学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指向、立论原则及其传统 
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指向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立论原则
第三节 如何认识马克思政治哲学代表的传统?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国家与社会性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国家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是如何看待“社会性”问题的?
第四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正义与平等 
第一节 《资本论》中的正义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反对权利平等吗?
第五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生存权与人道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生存权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意蕴
第六章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政治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源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维度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排斥自由吗?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不是实证主义理论?
第七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理论定位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类型
第二节 建构整全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第三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真理”本位
第八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学术前提和理论导向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学术前提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现实导向、理论资源及思想原则
第三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实现路径
余 论 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价值理论 
附录一 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误解 
附录二 现代性问题域中的政治哲学 
附录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政治哲学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片段: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21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兴起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领域。研究者们在这个领域内所进行的不懈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为丰富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独特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从这个领域开始确立直到现在,始终存在一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进行质疑甚至彻底否定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以唯物史观为内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经济生产关系认定为世界的本源,把政治问题认定为次生问题。而政治哲学则是将政治抽象成一种独立自生的东西,并认为它具有本体性的意义,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大相径庭,与唯物史观风马牛不相及,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之间,并不存在可以相互打通的有效桥梁。这种观点看似理据充分、无懈可击,但实质上犯了简单化的错误。本书则力图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不能被粗暴地化约
为政治哲学,但不管从实然来看还是从应然来看,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来阐释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不会必然性地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相反,正是“回到马克思”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