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国广州城市的具象与意象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清代至民国广州城市的具象与意象
|
ISBN: | 9787561876053 |
条码: | 9787561876053 |
作者: |
刘赫宇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79.00
折扣价:¥75.05
折扣:0.95
节省了3.95元
|
字数: |
256千字
|
出版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97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3-10-11 |
|
内容简介: |
1918年,广州实行拆城筑路,市区边界的确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行政区划的职权范围,可以被视为“破”与“立”的过程。新式马路网与公共交通建设的出现,使城市被交通线分割、重组,而为提振对外贸易,包括内港建设、交通网完善与工业区落成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工程,使长期一派乡村景象、与广州老城相互独立发展的河南岛,逐渐融入广州城市的整体规划之中。加之黄埔的大建设,使广州开始具有更多现代海港城市的气质。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原本属于自然资源的水,完成了商品化的过程。广州市政部门利用先进技术,改善渠筒材质,调整渠道斜度,并疏浚全市大小沟、渠、濠、涌,曾一度消失的“六脉皆通海”的水环境格局得以重现于世。混凝土的大量使用,一步步将广州打造成水泥世界,为广州城市空间格局的更新以及城市意象的多元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随着一系列新地标建筑拔地而起,广州中心城区的景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田园都市”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城市公园、模范林场的修建、平民新村的规划与运营,以及白云、越秀山综合开发等举措,在广州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人工自然区域,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城市建筑的密度,为城市提供了多元意象。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