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信息化与中国法院变迁 - 中国司法改革实证研究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信息化与中国法院变迁 中国司法改革实证研究丛书
ISBN:978-7-301-34141-4 条码:9787301341414
作者: 叶燕杰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 开本:16开
定价: ¥49.00  折扣价:¥46.55
折扣:0.95 节省了2.45元
字数: 175千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218页
发行编号:7301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3-06-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中国法院司法信息化历史变迁以及信息化如何影响、塑造中国法院的一部专著。本书依托大量的一手素材,系统地梳理了司法信息化发展变迁的四个历史阶段,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重点与基本特征,总结了我国司法信息化的总体特征。本书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司法信息化变迁的内在动力,总结了司法信息化应用与变迁的内在逻辑,对智慧法院建设展开了理论反思,对智慧法院的实践运作进行了实证考察,梳理了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践难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本书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信息化对中国司法的影响,包括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象。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探讨了司法信息化与司法改革之间的内在关系,回答了中国法院的司法信息化将去向何处的问题。

作者简介:
叶燕杰1990年6月出生,重庆石柱人,西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数字法学。曾在《人大法律评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方立法研究》等CSSCI来源刊物(扩展版)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重庆市社科联博士启动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曾荣获第七届陈光中诉讼法奖学金、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优秀奖。

章节目录:
第一章导论一、问题提出二、研究意义三、概念界定(一)信息化(二)法院信息化(三)“智慧法院”四、文献综述(一)“法院信息化”相关问题研究(二)“智慧法院”建设相关问题研究(三)研究述评五、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方法(二)实证研究方法(三)规范分析方法六、主要内容第二章司法信息化的历史展开一、基本装备建设时期(一)建设背景(二)建设展开(三)建设特点二、基础信息网络建设时期(一)建设背景(二)建设展开(三)建设特点三、“电子政务”建设时期(一)建设背景(二)建设展开(三)建设特点四、“天平工程”及此之后建设时期(一)建设背景(二)建设展开(三)建设特点五、小结:司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特征(一)信息化建设内容的阶段性(二)信息化推进模式的变动性(三)信息化发展理念的渐进性(四)信息化服务对象的扩展性第三章司法信息化推进的内在动力一、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需要二、应对日益严峻的审判执行形势(一)人案矛盾问题(二)审判效率问题(三)执行难问题三、强化内部管理及促进对外沟通的迫切需要(一)法院组织规模的扩大(二)司法透明度不高(三)司法不够便民四、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在需要(一)司法改革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二)司法改革对信息技术的内在需求五、构建现代型法院的必由之路六、物质条件的改善(一)经费保障条件的完善(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七、小结第四章司法信息化推进中的实践问题——以智慧法院建设为例一、智慧法院的建设实践展开(一)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定(二)智慧法院建设的推进机制二、智慧法院建设的成效与实践难题(一)建设成效(二)实践难题三、智慧法院建设实践难题的成因探析(一)上下级法院在信息化建设目标上的差异性(二)外生动力与内在需求之间的张力(三)业务专业性与技术专业性之间的矛盾四、小结第五章信息化如何塑造中国法院一、信息化对人民法院信息联结机制的塑造(一)司法信息化的历史展开(二)信息化带来的内部沟通机制变革二、信息化对人民法院办案体制机制的塑造(一)信息化提供了多样化的办案工具选择(二)对办案效率的影响(三)对办案质量的影响三、信息化对司法管理体制机制的塑造(一)对管理主体的影响(二)对管理对象的影响四、小结:技术融于司法的有效性及其限度(一)技术融于司法的有效性(二)技术治理逻辑的有限性第六章我国司法信息化的前景展望一、平衡好司法机关的需求与公众的期待(一)司法需求与公众期待仍存落差(二)法院需求与公众期待的平衡二、明确技术改革和司法改革的内在关系(一)技术改革不应取代司法改革的作用(二)司法改革应为技术应用提供更多制度支撑三、完善司法信息化的推进机制(一)进一步提升智能司法产品的实用水平(二)完善司法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和保障体系参考文献后记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