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物理学基础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内容简介: |
本书内容包括物理学基础、 核结构与衰变、核衰变数学原理、近距离放射治疗I、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子光束,剂量和Kerma、 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管和直线加速器、医用直线加速器、兆伏级光子束、兆伏级光子束:TMR和剂量计算、光子束治疗计划设计一、光子束治疗计划设计二、IMRT和VMAT、兆伏级电子束、辐射测量:电离室、其他辐射测量装置、质量保证、射线成像、非射线成像、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和运动管理、立体定向放疗、全身照射(TBI)和全皮肤电子线照射(TSET)、粒子治疗、辐射防护、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应用和放射性药物、患者安全和质量改进等。适合于相关专业的教材,以及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肿瘤放疗物理师规范化培训、技师规范化培训使用,另外可供在职人员自学。
|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埃里克·福特(Eric Ford) 教授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医学物理系主任,北美医学物理学会(AAPM)和北美放射肿瘤学会(ASTRO)会士,ASTRO董事会成员。Eric Ford 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160多篇论文,出版了3本广受医学物理和放射治疗从业人员欢迎的专业书籍。主要研究方向有:放疗安全与质量保证、放射生物学研究、全球放射肿瘤学研究。自2014年以来,他一直参与ASTRO放射肿瘤学事件学习系统的开发。曾担任ASTRO质量保证多学科委员会主席,目前是ASTRO临床事务和质量委员会主席。曾担任多项联邦基金项目的PI。福特博士是学生和住院医师、物理师备受尊重的老师,并获得了多个教学奖项。 译者简介 杨瑞杰 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发表文章10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等项目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多模态影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处理、肿瘤放疗计划设计、质量保证与个体化诊疗中的应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合作项目(RCA)牵头国项目协调员,国际电工委员会放疗、核医学和剂量学设备工作组成员(IEC 62/SC 62C/WG 1 Member),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Medical Physics副主编。曾获全国医疗器械创新大赛一等奖、国家卫健委创新转化大赛三等奖、首都医学转化创新大赛二等奖、北美近距离治疗学会HDR Scholarship 奖、Seattle Prostate Scholarship奖等。 耿立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2005年获日本大阪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7-2009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9-2011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做洪堡学者。2010年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医学物理研究,发表SCI文章200余篇,包括物理学顶级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4篇,医学物理顶级刊物《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1篇。获中国核学会 “胡济民教育科学奖”,连续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年度排行榜”及“生涯排行榜”。培养研究生30余人,其中28人次获国家、北京市和学校各类奖励。担任中国核学会核物理分会常务理事、医学物理分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委员;担任《Science Bulletin》、《Chinese Physics C》、《Frontiers of Physics》、《Chinese Physics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E》、《Symmetry》、《Frontiers in Physics》等七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执行编委、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孙保华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胡济民教育科学奖”和德国GENCO青年科学家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A3前瞻性研究计划等项目。现担任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射线束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电离辐射计量分会理事,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电离辐射计量分会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离子放射治疗分会第一届委员,Chin. Phys. C编委,Frontier of Physics青年编委等。从事实验核物理、核天体物理学研究、粒子探测器研发及其应用。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