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证据法的理论反思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证据法的理论反思
ISBN:978-7-5764-1079-2 条码:
作者: 郑飞 著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68.00  折扣价:¥61.20
折扣:0.90 节省了6.8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4-03-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证据传统、证据制度和数字证据三个方面对证据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共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主要从证据传统的角度对三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即系统反思了刑事证据法的二元主义传统;探究了理性主义传统中的威格莫尔证据法思想;从跨学科的角度综述了证据科学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走向做了些许预测。

中篇主要从证据制度的角度对四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一是提出了证据属性层次论,并基于此系统反思了证据规则的结构体系。二是梳理了证据法的几种运行机制,并基于此分析了证据法的直接和间接社会控制功能。三是从拯救社会公德的角度对不得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规则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四是从法律实践中系统总结了中国司法专门性问题解决的“四维模式”。

下篇主要对数字时代的三个证据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一是从整体视角系统反思了数字时代证据法的挑战与变革。二是对大数据证据的三大审查判断难题做了理论反思。三是对数字时代的前沿问题刑事抽样取证做了多角度的理论反思。

作者简介:
郑飞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新技术法学”虚拟教研室和虚拟研究小组发起人,主攻证据法、诉讼法、法理学和刑法学等传统法学,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法学。入选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北京交通大学“青年英才培育计划”II类。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证据性权利研究》(独著)、《无罪裁判的证据逻辑》(独著)、《证据法的根基》(合译)、《人工智能法学》(主编)、《中国人工智能法治发展报告》(主编)、《中国区块链法治发展报告》(主编)、《贪污贿赂罪 无罪判例规则与辩护攻略》(主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

章节目录:
上篇 证据传统的理论反思

第一章 刑事证据法的二元主义传统 / 3
第一节 理性主义传统及其对刑事证据法的影响 / 4
第二节 从理性主义传统到个人权利传统 / 9
第三节 二元主义传统的核心要素和共享原则 / 11
第四节 二元主义传统与刑事证据法的重塑 / 20

第二章 理性主义传统中的威格莫尔证据法思想 / 30
第一节 前威格莫尔时代的证据法学 / 30
第二节 威格莫尔证据法思想概述 / 34
第三节 理性主义传统中的威格莫尔 / 40

第三章 证据科学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 45
第一节 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证据学科?/ 45
第二节 证据学科称谓及其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考察 / 47
第三节 对相关学说观点的类型化分析与批判性反思 / 56
第四节 中国证据学科的未来走向 / 64
第五节 中国证据科学的使命 / 74

中篇 证据制度的理论反思

第四章 证据属性的层次性与证据规则的结构体系 / 79
第一节 证据属性的理论纷争 / 79
第二节 证据属性的类型化 / 82
第三节 证据属性的层次性 / 91
第四节 证据属性研究范式的转型 / 99
第五节 比较法视野下的证据属性与证据规则体系 / 101
第六节 以证据属性层次论重塑我国证据规则体系 / 105

第五章 证据法的运行机制与社会控制功能 / 111
第一节 社会失范与证据规则的缺位 / 111
第二节 证据法的规范体系与价值追求 / 114
第三节 证据法运行机制的类型化分析 / 117
第四节 通过证据法的社会控制 / 123

第六章 拯救社会公德的证据法药方 / 130
第一节 错误的常理推断与价值权衡 / 130
第二节 它山之石:美国不得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规则 / 132
第三节 可以攻玉:采用不得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规则 / 137
第四节 拯救社会公德的“鸡尾酒”疗法 / 142

第七章 中国司法专门性问题解决的“四维模式” / 144
第一节 整体视角下的中国司法专门性问题解决模式 / 144
第二节 从“一维模式”到“四维模式”的历史演变 / 147
第三节 “四维分享模式”的角色分派与功能定位 / 158
第四节 “四维分享模式”的潜在风险与功能异化 / 164
第五节 如何减少“四维分享模式”诉讼成本 / 171

下篇 数字证据的理论反思

第八章 数字时代证据法的挑战与变革 / 175
第一节 数字时代司法事实认定的发展趋势 / 176
第二节 数字时代证据法的深层挑战 / 185
第三节 数字时代证据法的变革方向 / 194

第九章 大数据证据的审查判断难题 / 200
第一节 大数据证据的证据种类归属难题 / 200
第二节 大数据证据的相关性审查难题 / 205
第三节 大数据证据的可采性审查难题 / 212

第十章 数字时代的刑事抽样取证 / 218
第一节 抽样取证规则的立法发展与语词辨析 / 220
第二节 刑事抽样取证证据运用的性质辨析 / 223
第三节 数字时代刑事抽样取证规则的体系化 / 227

后记 / 235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